雙江鎮[重慶市雲陽縣]

雙江鎮[重慶市雲陽縣]

雙江,雲陽縣之大鎮也。據明曹學詮所著巴蜀川東八府紀記載,經云:“古設巴陽驛(舊設小彭驛)焉。清初前隸屬南浦轄。小彭驛邊,有二石虎,各有四翅(俗稱玉麒麟),石刻詩云:巍巍二虎一塵埋,巨石刊成尚有痕,祗此也需防夜箭,灞陵恐遇李將軍”。長江貫東而過,澎溪河由漢豐“又入朐忍縣西六十里,南流至於江,謂之澎溪口,俗名小江。”兩江於此與之交匯,故名雙江。民國間設鎮,又名小江鎮,居住三千餘人。西鄰萬州百餘里,東距夔州二百里,北靠漢豐百二里,順下雲陽七十有五里,居萬(州)開(縣)奉(節)之中。古時四方商賈集聚,貨物集散轉運於此,東去西來,南行北往檣櫓雲集,乃熱鬧非凡之地也。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雙江老街全景雙江老街全景

雙江鎮位於重慶市雲陽縣,雲陽縣政府駐紮地,氣候區劃屬低丘河谷平壩熱優伏旱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氣溫18.5℃,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無霜期300餘天,日照充足,盛夏季節多晴熱高溫伏旱天氣,秋季多綿雨,冬季多低溫寡照多霧,具有春旱、夏熱、秋雨、冬冷的氣候特點。農業區劃海拔400米以下地段為淺丘河谷糧經三熟柑桔區,其餘為低山台地稻麥兩熟油桑區,林業區劃屬丘陵低山防護林經濟林區。

礦藏資源
雙江鎮地下礦藏資源已探明且具開採價值的主要有岩鹽、天然氣、煤、石灰石、粉石英等15種。

地理環境

地質構造

雙江鎮地處四川盆地東部邊緣的丘陵向山地過渡帶。受華瑩山-方斗山弧形褶皺體系和大巴山斷褶皺帶控制,地質構造以褶皺為主,斷裂規模很小。褶皺形態以寬平的屜形向斜和狹窄的高背斜相間排列,組成隔檔式。主要背、向斜從北向南依次排列為:牛角洞背斜、沙沱向斜、馬槽背斜、渠馬河向斜、雲安硐村背斜、萬縣復向斜、黃蓮峽背斜、趕場向斜、七曜山背斜。斷層主要分布在上述背斜的軸部及其兩翼。

雙江鎮境內地層可分為:二迭系地層,屬古生代地層,距今約2.85億年;三迭系地層,屬中生代地層,距今約2.3億年;侏羅系地層,屬中生代地層,距今約1.95億年;第四系地層,屬新生代地層,距今約7600萬年。

地形地貌

雲陽屬喀斯特地貌長江由西向東中分縣境。地形近似以東南西北為頂點的菱形,南、北高,中部底,由南、北向中間傾斜。嶺谷地貌明顯,以山地為主,兼有谷、丘,山高、谷深、坡陡,群山巍峨,呈現出“一山二嶺一槽”、“一山三嶺兩槽”或“一山一嶺、嶺谷交錯”的地貌特徵。境內海拔最高1809米(雲峰山野豬槽包),最低139米(長江出境處),海拔高低懸殊1670米。

自然資源

江水環抱中的雙江老街江水環抱中的雙江老街

雙江鎮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土壤類型多種多樣,立體氣候明顯,適宜種類繁多的植物生存。據統計,全縣有喬木65科、254種,竹類1科13個品種。隨氣候、土質、海拔高低的差異可分為3個林帶,即:北部中、低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部中、低山針闊葉混交林帶;中部平行嶺谷針闊葉林帶。

雙江鎮主要的糧經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薯類、油菜、芝麻等。主要的經濟林果有柑桔、蠶桑、枇杷、佛手、李子、桃子、茶葉。其中以高山地區的海椒、中山地區的油菜、低山河谷地區的柑桔、芝麻優勢明顯。林副產品中油桐、烏桕、杜仲、木耳、香菌等種類品質好,市場暢銷,其中桐油、小茴是全縣傳統的出口創匯產品。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經濟效益好的臍橙、蠶桑、枇杷、杜仲、佛手、小茴等種植面積擴大。南溪、長洪、鳳鳴、院莊、鳳橋等鎮鄉的蠶桑,紅獅、故陵、巴陽、寶坪等鎮鄉的臍橙,養鹿鄉、關市鎮的佛手,巴陽、黃石、九龍等鎮鄉的枇杷,新津鄉的蓑草(又名龍鬚草),堰坪、蔈草、故陵等鄉的小茴都有一定規模和產量。

雙江鎮野生植物有2000多個品種。其中,林木植物97科、287屬、839個樹種;珍稀古樹有29科、34屬、39個品種。中華蚊母系國家級保護的珍稀瀕臨滅絕植物,本縣境內主要分布在長江和長灘河河谷區域,三峽水庫二期蓄水前有關部門對其採取了異地移栽保護。草藥品種多達1102個。小茴、佛手、杜仲、黃連、黨參、厚朴、丹皮、金銀花等主要中藥材品種達118個,且量大質優,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動物資源

飼養類動物

雲陽飼養豬、羊、牛、馬、兔、雞、鴨、鵝等家畜家禽,是全國白山羊基地縣和生豬飼養大縣之一。山羊板皮、豬鬃、豬腸衣為出口產品。野雞、肉兔、甲魚等特種養殖逐步興起。

野生動物

20世紀50年代末,大量砍伐森林煉鋼鐵,後又過度開墾土地,人為破壞植被和廣泛使用農藥,造成野生動物棲息範圍變窄、種類和數量減少。進入20世紀90年代末期,實施退耕還林和生態環境建設,植被得以較快恢復,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加。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絕跡的麻雀、斑鳩、野雞、野兔等又重現,且數量逐漸增多。但由於亂捕濫捉,青蛙、蛇等有益動物數量仍稀少。到2005年雲陽境內野生動物有110科240種,珍稀動物68種。其中大鯢、水獺、錦雞等國家三類保護動物數十種。

氣候特點

雙江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夏季炎熱,冬季暖和,多伏旱多秋雨,立體氣候顯著。

日照

雙江鎮境內日照時數較長,光能、風能資源比較充足,能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期光合作用的需要。1993~2000年,年平均日照時數1367.6小時,最多年1626.6小時,最少年1171.5小時。年均日照率31%,最多年37%,最少年26%,全年日照最多時段在4~10月,其中7、8兩月日照時數最長。

2001~2004年,年均日照時數1497.3小時,最多年1549.8小時,最少年1451.4小時。年均日照率34%,年最多日照率35%,年最少33%。月均日照時數最多的是7月,261.3小時,月均日照率高達61%;月均日照時數最少是12月,只有28.4小時,月均日照率僅為9%。

氣溫

據縣氣象局統計,雲陽1993~2000年均氣溫18.4℃。其中最高年均19.1℃,最低年均17.7℃。8月最熱,月均氣溫28.6℃;1月最冷,月均氣溫7.8℃;年溫差20.8℃。年極端最高氣溫42.9℃,出現在1994年8月5日;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998年1月21日,為-0.6℃。

立體氣候特徵顯著 雲陽氣溫隨海拔高度不同而變化。地處河谷海拔較低的雲陽鎮年均氣溫19℃,地處海拔1050米的大陽氣象站,年均氣溫13.6℃,兩地年均氣溫相差達5.0℃以上。

降水

雙江鎮雨量充沛,但各地各年各月各季之間分布不均,差異很大。1993~2000年,年均降水量1104.3毫米。2001~2004年,平均降小量1165.8毫米,最多年達1499.5毫米,出現在2003年。月最多降水量達321.5毫米,出現在2003年9月;月最少降水量不到10毫米。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48.8%,春季占25.4%,秋季占22.4%,冬季僅占3.4%。雲陽縣年均降水量43.8億立方米,年均徑流量為22.7億立方米,每平方千米年均產水6.2萬立方米。地下水總量4.1億立方米。4條一次支流客水63.7億立方米,長江過境客水4200億立方米。年內降水大多集中在4~10月的大雨、暴雨洪水期,冬春季節部分地區生產、生活用水短缺。因三峽水庫成庫蓄水時間較短,其是否對縣境內降水量、地下水總量有影響尚待考證。

由於地形、地勢和大氣環流的影響,雙江鎮降水最多的地區多在大山系的南側,中部河谷地區降雨量較少。地處大山南側的大陽,年均降水量達1586.5毫米,而地處中部河谷地區的紅獅,年均降水量只有937.8毫米,兩地相差648.7毫米。雲陽降雨強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2001年7月1日至15日,連續三次暴雨降水達419.7毫米。特別是7月1日至5日的強降雨達354.1毫米,為雲陽氣象記錄中所少有。

雲陽縣水資源由境內徑流、地下水和外來客水三部分組成。地域內溪河屬長江流域水系分區中的長江幹流區即長乾水系。主要溪河流域除長江外,流經本縣且流域面積5000平方千米的有澎溪河,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湯溪、磨刀溪、長灘河;500平方千米以上5條,100平方千米以上13條,50平方千米以上21條。溪流徑流靠降水補給。構成以長江幹流為主,各主要支流為輔的羽狀分布水系,為全縣工農業生產、航運、旅遊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雲陽縣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2.3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7.44萬千瓦,已開發3.30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12%,開發潛力很大。

歷史名人

塗鳳書(1987-1940),字子厚,名起敦,今雙江鎮人。少時從父學習“六經”,父歿後,即從雲陽名儒曠琢章先生課讀。後入成都鳳鳴書院,與張瀾同學,成莫逆之交。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舉,曾任雲陽縣立高合校(今雲陽縣中學)校長,後被任為內閣中書。光緒三十二年任黑龍江龍江府知府。宣統三年(1911),升任黑龍江提學使司提學使。辛亥革命後,先後擔任黑龍江教育司司長、政務廳廳長。民國五年(1916)入京,先後任國務院秘書、國務院參議、高等文官甄用委員會和高等文官懲戒委員會委員,後為國史統籌處處長,北洋政府垮台後,歸隱著述。他精通經史,學識淵博,工書能文,尤擅策論,在京有很高聲望。返縣後與縣人彭聚星、劉貞安等編纂民國《雲陽縣誌》,並由他多方籌措經費於民國24年在京師付印成書,著有《石城山人文集》及手抄本詩集存世。民國《雲陽縣誌》中有其詩文數首,其中“詠盤石城”詩曾廣為流傳。

名勝古蹟

張飛廟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位於與重慶市雲陽縣城隔江相望的飛鳳山麓。係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於蜀漢末期,後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 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范疆張達暗害後,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雲陽,聞說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為一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於飛鳳山麓,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之說。張飛大義大勇,為人民敬仰,歷年來農曆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民眾紛紛前來舉行祭祀民俗活動,頗具一定規模與影響。 張飛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岩臨江,山水園林與廟祠建築渾然一體,相互襯托。廟外黃桷梯道、石橋澗流、瀑潭藤蘿、臨溪茅亭、峻岩古木等景場,秀美清幽。廟內結義樓、書畫廊、正殿、助風閣、望雲軒、杜鵑亭、聽濤亭等古建築,布局嚴謹、層迭錯落、獨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築雄奇的氣度,又有南方建築俊秀的質韻,更有園林點染、竹木掩映、曲徑通幽。因此張飛廟素有“巴蜀勝境”的美稱。 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六百餘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千餘件。尤其是字畫碑刻,名家聖手,流派紛呈,各領風騷,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如漢《張表碑》、梁《天臨碑》、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書《前後赤壁賦》、岳飛書《前後出師表》等,因而早有“張祠金石,甲於蜀東”的說法。所以張飛廟又有“文藻勝地”之盛譽。 由於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一九八0年被定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峽庫區內重慶市唯一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蹟。近些年來,它更為世人矚目,中央領導、專家學者、中外遊客都慕名前來考察遊覽,成為長江沿線一處主要旅遊熱點。 唐代詩人杜甫客居雲陽時寫下了“雲安有杜鵑”的詩句,杜鵑鳥歷來是重情重義的象徵,雲陽人民更為重情重義,遠方的客人請到雲陽來,張飛廟正向您們張開熱情的雙臂。

產業發展

農業

雲陽縣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雲陽縣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

雙江鎮農業基礎條件相對較好,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處在全縣前列,雙江鎮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在雲開路一線的農民、稻場、東風、石雲、龍溪等村大力發展生態小果園;在稻場、楊沙、興隆、道灣、復興等村大力發展蔬菜基地和生豬飼養基地;在三壩、馬沱、農民村建立特種養殖基地,農村經濟發展較快,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增長。2003年,在國家建設用地和退耕還林等因素土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全鎮糧食總產量達5568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43.5元。

森林

全鎮森林資源豐富,有天然林7174畝,退耕還林面積10500畝均栽植了大量洋槐、馬尾松、欒樹、龍眼、板栗樹等,城內龍脊嶺森林公園面積1000畝,人工培植了紫荊、紫薇、重陽木、黃花槐、雪松、四季桂、白玉蘭、廣玉蘭等樹種,宜林荒山隙地、灌木林地、疏林地約13000畝,也正在逐步進行綠化。

水利

雙江鎮水利設施比較完善,全鎮共有大小堰塘522口,蓄水量32025立方米;堰溝45450米,水庫8座,蓄水138.78萬立方米。

鄉鎮企業

因地理位置特殊,雙江鎮一直是雲陽西部物資集散地,工商業起步較早,發展相對較快,解放前夕,今雙江境內有小糖坊數十家,解放後,陸續辦起了磚瓦廠、水電站、糧食加工廠等社隊企業。20世紀80-90年代,雙江鄉鎮建築業發展較快,雙江建築公司在全縣鄉鎮建築行業中首屈一指。縣城遷址雙江後,雲陽曲軸廠、雲陽玻棉廠、重慶三峽雲海藥業、恆順香醋雲陽分公司、富正建築工程公司、仁和建司、通海建司等一大批工業、建築企業入駐雙江鎮,帶動雙江鎮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2003年,全鎮有鄉鎮企業316個,其中工業36個,鄉鎮營業收入總額達27000萬元,年淨利潤總額達1670萬元。

特色產品

雙江鎮盛產枇杷、龍眼,主要分布在全鎮15個村,栽種面積近千畝,常年產量約300萬斤,產品以果大、味甜遠銷宜昌、重慶等地,深受客商喜愛。中藥材枳殼和檸檬栽種歷史也比較久遠,主要分布在蜀光、農民等村,面積約300畝。蠶桑、生豬發展也比較迅速,已初具規模,全年養蠶3000張,生豬出欄1.05萬頭。隨著縣新型工業化戰略的推進,雲陽桃片糕、雲陽曲軸等生產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其產品遠近聞名,暢銷各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