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桂堂[重慶市梁平縣雙桂堂]

雙桂堂[重慶市梁平縣雙桂堂]

雙桂堂,位於重慶市梁平縣城西南13公里處的萬竹山,是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寺院。雙桂堂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它的創始人是我國明清之際的著名高僧破山禪師,該寺因破山法師在寺內植雙株桂樹而得名“雙桂堂”。雙桂堂法係為禪宗,破山乃承寧波天童寺密雲禪師之法,號為“臨濟正宗第三十六代祖師”。

基本信息

簡介

雙桂堂雙桂堂
雙桂堂,中國著名佛教禪院,被尊為“西南佛教禪宗祖庭”,在中國及東南亞佛教界都具有重要地位。歷經三百五十多年,氣象恢宏,香火鼎盛,世謂之“西南叢林之首”、“第一禪林”、“宗門巨擘”。
雙桂堂之所以是“堂”,而不以“寺”、“廟”命名,只因這裡系西南禪宗之“大學堂”,“教”出一批方丈與住持。當地負責人表示,雙桂堂創始人破山,一生培育弟子一百餘人。後來,這些弟子分赴四川、 雲南、貴州、 陝西等省市甚至東南亞地區,中興了許多毀於戰亂的寺院,成為西南漢傳佛教的主體,故有“雲貴川禪宗祖庭”之稱,並尊其為“堂”。雙桂堂,初名福國寺;,因有古老桂花樹二株,故名;雙桂堂。又因寺被古竹環繞,又取名萬 竹山。清朝 鹹豐十年(1860),建舍利殿時,破土得一條金帶,因此又名金帶寺,但;雙桂堂名延用至今。

建築

雙桂堂雙桂堂
雙桂堂全寺占地面積約七萬多平方米。寺院坐東朝西,殿堂為木石結構,有大山門、 彌勒殿 、大雄寶殿、戒堂、 破山塔、大悲殿、藏經樓等七重建築,近年來全部修復一新,並新建了五百羅漢堂重現巍峨雄姿。兩側有廂房、僧舍三百餘間,長廊相連,有天井、海觀42口,玲瓏古雅,周圍有白蓮池、後緣池、花園等景觀點綴,使整個寺院環境清幽,好似人間仙境。大雄寶殿是雙桂堂最宏偉的建築,為三層宮殿式建築,底樓有石雕獅、象,中層高懸名人題刻,三樓有龍鳳浮雕,屋脊正中是雕花寶頂,連脊通高16米, 直插雲霄。大殿擴建於光緒年間,歷五年建成。支撐大展的52根石柱,柱長三丈,直徑三尺,每根重達二萬餘斤,全憑人力從百里之外運來,可見其艱難。

文物

重慶梁平雙桂堂碑林重慶梁平雙桂堂碑林
雙桂堂歷經滄桑,仍保存文物237件,其中有名人字畫61件,佛像110尊,其他佛教文物66件,其中最著名者為銅佛、 竹禪畫、玉佛,皆被定為國家二、三級文物。“文化大革命”中,當地宗教工作幹部和寺院僧人用木板將佛像、文物加封,外貼 毛主席語錄,巧妙保護了寺內佛像、文物。現寺內製作了文物櫃,陳列和保護文物。寺內的珍貴文物還有:清代 雍正皇帝御賜的《藏經》一部,天聾、地啞、銅鑼、 銅鼓四種,各類石刻、碑記七二多塊。另有11世紀用梵文寫的《貝葉經》106頁,其它佛經七千多冊。1990年5月2日(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雙桂堂舉行了玉佛開光典禮。這尊玉佛為 緬甸白玉雕琢而成,重1.3噸,高1.6米,精美莊嚴。釋妙談法師主持了列光儀式,數千名信徒參加了玉佛開光法會。寺內另有僧 舍利塔四座,金帶一領,舍利子一顆,系竹禪和尚從 五台山請得,被視為鎮寺之寶。
1986年時,有正式僧人27名。寺內恢復了叢林制度並成立了雙桂堂寺院管理委員會,釋妙談法師任主任。
雙桂堂在僧人的精心管理和維修下,殿堂雄偉,佛像莊嚴,環境整潔。人稱:寺外清溪環繞,四季鶴鳥飛鳴,八月桂花飄香,遊人絡繹不絕。

方丈

身振法師,1970年生,重慶市墊江縣人,1988年於重慶雙桂堂出家,由15代方丈妙談法師剃度。1997年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講三論學課程。後受邀回重慶雙桂堂擔任寺管會副主任,在他的主持下,雙桂堂啟動了廟群文物保護與發展規劃工程。2000年任雙桂堂監院,2001年10月5日接任雙桂堂第17代方丈。身振法師主持編寫了《西南禪學研究叢書》,並積極投身社會文化活動,成立雙桂堂書畫院。現任重慶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重慶雙桂堂方丈。

雙桂堂方丈大塊和尚,77歲, 重慶奉節縣人,1930年出家為僧,師從演熙法師,畢業於中國漢藏教理院,兼任 重慶市梁平縣八屆政協常委,梁平縣十二屆人大常委, 萬州區政協委員。現任寺管會副主任為身振法師,重慶市 墊江人,1989年出家,1997年在 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畢業,同年當選為重慶市佛協副秘書長,1998年當選為梁平縣政協委員。

破山禪師

破山禪師,俗姓蹇,名棟宇,字懶愚,四川大竹人,生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自幼讀書勤奮,聰明過人,懂書畫,善琴棋。19歲出家,遍游名山,轉覽佛教經典。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住 湖北黃梅縣破頭山,參禪三年,深有所悟。後常年在 天童寺跟隨 密雲禪師學法。
民間傳說雙桂堂這兩棵桂樹是月宮中的嫦娥親手培養,嫦娥借觀音的淨瓶水為之澆灌,遣神燕去天河銜來肥泥為之壅土,用王母娘娘的雲剪為之修整,在嫦娥的精心護理下,這兩株桂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在一個中秋之夜,嫦娥將它們送往人間。這兩棵桂樹帶著滿枝的清香落在寧波天童寺院內。密雲法師將這兩棵桂樹交給弟子破山,讓他帶回蜀中,興建佛寺,傳播佛法,並稱桂樹生根之處就是你安身之地。
破山禪師尊師命,身背桂樹,跋涉了幾個月,進入蜀中。一日,他落腳在萬竹山。半夜裡,山間霞光四射,鐘鼓齊鳴,四周的村民聞聲而至,只見 破山和尚正在打坐參禪,他所背兩株桂樹已落地生根,清香四溢。從此,破山和尚就在雙桂落地之處建立禪院,並取名“雙桂堂”。桂樹至今尚存,枝繁葉茂,濃綠如雲。每年金秋時節,桂花滿枝,香飄數里,人們爭相觀賞。
破山禪師熟諳詩文,精於書畫,著有《雙桂草》、《破山語靈》等傳世,所留墨跡也為後人所珍藏。他的詩,以幽默、詼諧見長。如他的《自贊詩》寫道:“這個川老蜀,渾無奇特處。問禪禪不知,問教教非熟。懶散三十年,人天忽推出。握條短杖藜,打佛兼打祖。”他的弟子很多,遍及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有的還去東南亞弘法。因此,雙桂堂在東南亞地區也有一定的影響。雙桂堂創建以後,得到清朝歷代皇帝的支持,連續不斷地修建了二百多年,從1653-1926年,雙桂堂歷經破山、竹禪等七代祖師累世修建七殿、八堂、八院,占地面積120畝(該寺最後一次修整是1980年)。民國時期,雙桂堂以它宏傳的規模、莊嚴的殿堂、豐富的藏經、獨特的雕塑被列為“蜀中叢林之首”。

傳承

雙桂堂雙桂堂
雙桂堂初創之時,正是反清復明高潮之際,盤踞在川東、 陝南和鄂西的"蔓東十三家"利用易守難攻的 有利地形,採取鬆散型聯合,流動作戰的戰術,打著明朝 的旗號,共同抗擊清兵,鎮守著大西南的門戶。"貧東 十三家"據險自守,長期與清廷對峙,成為清朝掃平西南諸省和一統天下的障礙。破山奔走於反清復明陣營之間,以一個佛門中有地位、社會上有影響的高僧的身份,鼓勵抗清將領們堅持鬥爭,復興明朝。抗清將領們也成為破山創建雙掛堂的資助者和保護傘,使雙掛堂得以迅速竣工,佛事活動得以正常開展。最終打破這一僵持局面,消滅反清武裝勢力,為清朝完成統一大業的是順治十四年(165)出任川陝 三邊總督的清朝重臣 李國英。而李國英在完成這項重大任務的前前後後,均注重建立和發展與雙掛堂破山的關係。
李國英通過書信或委派專人到雙桂堂,對破山表示崇敬和景仰,並說自己對佛教如何的信仰,對佛門如何的親近,希望有朝一日大師能發慈悲,來教育自己。李國英不愧為清朝政府一位有膽識有謀略有德行的 封疆大吏,他很快得到了破山的好感,使之成為盟友。但是,破山的這種變化,其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現實的需要。
反清復明運動已持續二十年,戰火的侵擾使巴山蜀水成為"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世界。出沒於川東地區的"黎東十三家"和出沒於滇黔地區的 永曆政權的其他武裝勢力,雖然均以反清復明為旗號,但實際上不過是占山為王,紀律鬆散,各自為陣,胸無大志的散兵游勇,在清朝大兵壓境之際扼險自保,也只是作垂死的掙扎罷了,況且他們中間,燒殺成性的有之,為利忘義的有之,腐化墮落的有之,投降變節的也有之!他們自身的腐敗和內部的傾軋足以使其人和鬥志喪失殆盡,由這些人來擔當反清復明的民族大任,其成功的把握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僥倖獲得成功,除了禍國殃民,他們還會有什麼能耐?從 弘光政權隆武政權到魯王政權,一個個短命的南明王朝其腐朽早已大白於天下,路人皆知。而永曆政權雖以廣闊的西南為根據地,堅持時間最久,生命力最強,但其中激烈的黨爭,不斷的內認亦昭然若揭。日落西山,氣息奄奄的氣象預示著它的壽終正寢之日也行將不遠了。進出雙掛堂的游僧信徒們頻繁來往於西南各地,種種信息的綜合,使破山越來越感到反清復明不過是一場無法實現的夢,相反,持續的戰亂則只能增加人民的痛苦和社會的災難。
久亂思治,祈求和平成為破山晚年的強烈願望。由此,他逐漸由一個純粹的民族主義者轉變成了一個積極的 民生主義者,他以關懷、慈愛、保護人民為己任,在給李國英的詩中有"重開 巴國蘇民困,再造黎門啟世賢"、"人壽同天壽,民安即國安"的詩句,就是表明態度,希望他治理好這片土地,安民蘇困,不要再當殺手。清朝多年末能解決的西南歸屬問題在李國英手裡終於劃上了句號,而李國英所施行的也正是他所謂的"仁政"。
安居雙桂堂的破山,受到各階層人士的頂禮膜拜。破山總是給他們講解佛法,敘說因果報應,"以不殺為至德"。所以,從朝廷重臣到總督巡撫按、縣官吏,前往B雙桂堂者不計其數。其中,明朝叛將 吳三桂引清兵入 關後,被封為平西王,駐節陝西漢中,為了建立與破山 的關係,又害怕遭到大師的拒絕,便以夫人的名義派遣專人千里迢迢來到雙桂堂,贈送了最高檔最豪華的整 套佛門用品。這顯然是吳三枝為 平定西南拉攏破山所 作的政治鋪墊。以後,吳三桂到了雲南,想不到他的夫 人--名揚天下的蘇州名妓 陳圓圓突然以削髮出家作 為自己的最終歸宿,改名為寂靜,字玉庵。一代名妓陳 圓圓著破紅塵,大概與雙桂堂中的破山有關係!
雙桂堂在中國明清之際,發揮了不容忽視的重要歷史作用,特別是當重慶已變為清朝李國英的總督府後,長壽、墊江等縣也盡人清朝的版 圖,而以 梁平為界,川東 三峽地區則是抗清武裝的 勢力範圍。雙掛堂成了雙邊頻繁往來的據點,破山成了聯繫雙邊關係的紐帶,對儘快結束戰亂,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重大事件

1990年10月,蔡仲義用拾得的“李標祥”的身份證先後兩次在雙桂堂內登記住宿,進行踩點活動,並有意接近守庫僧人釋身忠以獲取其信任。

當年10月26日晚,蔡仲義攜帶尼龍口袋、繩索等作案工具,潛入雙桂堂,在焚屍房處拿走事先物色好的鋼管,並將電話室的電話破壞,然後到文物保管室,與守庫僧人釋身忠閒談,伺機作案。

27日凌晨2時許,蔡仲義趁釋身忠不備,持鋼管猛擊釋身忠頭部數下,致其死亡後,搶走文物保管室的《貝葉經》、編鐘、銅鏡、惺板、如意5件珍貴文物。

同時,據審理查明,1990年1月4日,蔡仲義用“李標祥”的身份證在重慶市某招待所登記住宿。1月15日14時許,他以購買美元為名將唐安忠騙至招待所房間,乘唐安忠不備持事先準備好的雙節棍猛擊其頭部數下,搶走其身上1000美元後逃離現場。經鑑定,唐安忠系頭面部遭鈍器打擊致嚴重顱腦損傷死亡。

2011年7月,蔡仲義被抓獲歸案,但遺憾的是,《貝葉經》並沒有找回。據說,《貝葉經》賣給了香港的一位商人。

法院審理認為,蔡仲義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採取暴力手段劫取財物,並致二人死亡,其行為構成搶劫罪,遂依法作出上述一審判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