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文興

雙文興

雙厚坪(?~1926),中國北京評書藝人。藝名雙文興。又名雙文星。滿族。他說書細緻深透,敘述人物形象生動,並善於在書中穿插機鋒,嘲諷時弊,令聽眾捧腹。 原名雙厚坪(藝名一說雙文星)。其藝術活動於清光緒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之間。清末民初,常在北城同和軒、東城東悅軒、西城慶平軒、南城福海居等書場、茶館說書。他深通文理,知識淵博,熟悉舊北京五行八作,民俗民風。說書時熟練掌握“以古事而今說,佐以評論”這一藝術特色,運用幽默冷雋的“活口”,敷衍“書外書”來吸引聽眾;有時還背誦原文,聽眾佩服至極,譽他為“雙記書鋪”。 在書館演出時用名雙厚坪,以此聞名書壇。師承張君義,清末民初獻藝於北京,常在北城同和軒、東城東悅軒、西城慶平軒、南城福海居等著名書茶館說書。他深通文理,熟諳世情,知識淵博,書路極寬,評講《隋唐》、《水滸》、《濟公傳》、《施公案》、《精忠傳》、《封神榜》等,都達到很高水平,當時有“雙記書輔” 的美稱。

基本信息

生平

民國初年,雙厚坪曾任北京評書研究會會長,年逾六旬,神氣猶足,書藝爐火純青,聲價倍增,每天書座兒起滿坐滿,隨意投贈。《封神榜》是他所說最後一部書,對《封神榜》上所有神仙,皆另加外號,如說長耳定光仙的耳朵拉下便成彌勒佛,因此便把彌勒佛稱作“大定子”。

雙厚坪的弟子楊雲清,說《濟公傳》與《水滸》,直接繼承了他的說書衣缽,曾在北京後門大街幾處大書館連說六個月,受到聽眾歡迎,人稱“後門紅”,也在書壇上享有盛名。

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各行藝人中,雙厚坪以其高超的藝術,在社會上榮膺“評書大王”的稱號,與當時的“京劇大王”譚鑫培、“鼓界大王”劉寶全,並稱“藝壇三絕”。民國初年,有一位在清代曾襲王爵的人出重資請名畫家將三位“大王”的坐像畫下來,交江西名窯將畫像燒制在一百個鼻煙壺上,題名為“國粹藝術三絕圖”。

說書特點

結構嚴整,形象生動

雙厚坪說書,結構嚴整,形象生動。他熟知北京的五行八作、市俗民風和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心態,善於用語音聲態細膩真實地刻畫人物,聽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能夠熟練地掌握評書“古事今說,佐以評論”的藝術特色,還往往擱下正文說“零碎兒”,用幽默雋永的“活口”敷衍書外書,冷嘲熱諷,針砭時弊。有時散書後還應聽眾邀請說幾段笑話,多為即興創造,當場抓哏,令人捧腹。

雙厚坪的說書藝術,久為人所稱道。他說《隋唐》,從秦瓊出世到大唐開國,故事最為完整,尤重人物個性和感情糾葛。說到秦瓊與隋朝靠山王楊林的恩恩怨怨,體察入微。因為秦瓊鬧登州,曾拜楊林為義父,待他得知楊是殺父仇人便逃出長安,楊林追來,秦瓊三擋揚林,卻只擋不戰。隋亡後,楊林兵敗,困坐沙場待死,大唐元帥秦瓊勸降未成,楊林密告傳國玉璽下落後自刎而亡,秦瓊為之安葬,以此說法,較好地表現了人物的複雜心態。據北京評書演員陳蔭榮所記其師品正三回憶材料,有一次雙厚坪說到秦瓊在天堂縣賣馬,老聽客、皇宮大總管劉德泰恰好要去天津辦事,不能繼續聽,深以為憾。雙厚坪說:“這么吧!您去辦您的事,這‘馬’ 我給您留著。”劉德泰一走,他便由馬說起,引申發揮,另闢旁枝,講典故,扯市井人情,聽眾愛聽,書館仍然座無虛席。半個月後,劉德泰回京直奔書館。見他進門,雙厚坪一拍醒木停書了。劉德泰問:“這‘馬’怎樣啊?”雙厚坪說;“沒賣!”由此便留下了一段“雙厚坪說賣馬,半個月不撒馬嚼環”的趣聞。

描寫人物,性格鮮明

雙厚坪說《水滸》,擅長描繪各色英雄性格,區分形象相近的人物,都能讓人聽得耳目清朗。他說“武松殺嫂”一段,大大豐富了原小說的內容。他說“挑簾裁衣”,能說半個多月,僅王婆為西門慶設計勾引潘金蓮的所謂“十分光”就能說兩天。說殺嫂時,武松邀請四鄰,他說四鄰是酒、色、財、氣四家,各有所好。從開酒鋪的第一家,便說起清末崇文門外的十八家酒店,大街上的大酒缸、黃酒館子,胡同里的小酒鋪,以及販賣私酒的如何半夜過城,兌水摻假,喝醉了的酒客怎樣撒酒瘋,並引出《貴妃醉酒》、《醉打山門》等京劇。第二家色,是妓院,由此說起北京的妓院。第三家財,是賭局,由此說起押寶、搖攤、推牌九、斗紙牌、打麻將、擲骰子和“腥賭”(賭博騙局)。第四家氣,是一位掛著“善觀氣色”招牌的相面先生,由此談到算卦、批八字、燈下術、揣骨等命相之術,說到武松給亡兄弟開弔時,插入北京辦喪事念經、放焰口、接三、出殯等繁文縟禮。能說善學、諧趣環生。

發託賣像,詼諧百出

雙厚坪說《濟公傳》也與一般說法不同,由李修緣(濟公原名)降生說到九僧擒韓殿、西天朝佛繳法旨為止,故事完全,獨成一家。以個人修身為主旨,以濟公人格為佐證。濟公三探娘舅為三大節書,以探娘舅為染塵緣,每探一次娘舅受一次魔災,中間穿插小西天、五雲陣、擒韓殿等幾個大“柁子”。說到八魔煉濟顛,譬喻百端,妙緒頗多。後人云遊客在《江湖叢談》里稱雙厚坪說此書“發託賣像,形容最好,當場抓哏,詼諧百出”。

代表作品

他說書路數寬,尤以《水滸》、《精忠》最為精到。而無論袍帶抑或短打,諸如《隋唐》、《水滸》、《施公案》、《封神榜》、《濟公傳》等,都各有風味。擅長旁徵博引,能夠做細緻而有層次的描繪;能用詼諧口吻摹仿各種聲音,如咒語、馬嘶等等;善於剖析人物的心理狀態,即以情打動聽眾,又按照書情、書理抖響包袱。其評書對京劇劇目的出新也發揮過作用。他的《施公案》曾讓武生演員沈小慶編出八段短打武戲,即《蚆蠟廟——拿費德功》、《鄚州廟——拿謝虎》、《薛家窩——拿薛金龍》、《殷家堡——拿殷洪》、《河間府——拿一撮毛侯七》、《東昌府——拿郝文僧》、《霸王莊——拿黃隆基》、《落馬湖——拿猴兒李佩》,簡稱“八大拿”,京劇演員楊振綱也擷取一段編成《惡虎村》,後成傳世名劇,是楊小樓代表劇目之一。

個人評價

雙厚坪性詼諧、細緻、風趣、引人入勝,喜在書中插話,利用細節引申發揮,尤以諷刺當時統治者的昏庸荒謬和抨擊時弊最為精彩。另外,他的口技也令人極為稱道。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的知識功底,為聽眾所擊節讚譽。但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成為其一個缺點,即枝蔓過多,主題不集中。雙厚坪幾乎沒有留下遺作,只是品正三曾偶得其《隋唐》腳本,經過藝術再加工,即是陳蔭榮《興唐傳》一書。

雙厚坪是公認的一代評書宗師,人稱“評書大王”,與“戲界大王”譚鑫培和“鼓界大王”劉寶全並稱“藝壇三絕”。

評書藝人

評書,也叫評詞,曲藝的一種。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調的國語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湧現出的評書演員技藝精湛、深受歡迎。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

雙文興
張永興
張君義
張永福
張德勝
王鳳岐
李有源
馮德泉
高勝泉
何茂順
白敬亭
李鳳山
程德蔭
戴德順
哈輔源
王鴻興
何良臣
奎勝城
劉勝常
吳永春
馬鳳雲
高鳳鳴
昆奎明
王奎盛
蘇奎慶
王奎海
齊奎遠
劉奎遠
牛瑞泉
華瑞生
慶有軒
安太和
姜振名
胡永隆
戴明山
趙廷貞
陳勝通
陳勝芳
柯廷然
海文泉
林文聖
恆永通
鄧光臣
安良臣
任春山
谷春山
張海風
奎德順
關德志
韓永滔
奎道順
田道興
吳輔庭
張沛然
連輔軒

春輔祥
陳勝長
賈勝岐
尹勝雲
藍德俊
許德勝
劉茂順
張德誠
陳茂勝
韓德寶
魏鳳祥
何鳳鳴
柯光玉
程鳳祥
尚奎明
孟春柯
崔春玉
陳士和
馬正明
張慶祥
馬悅卿
李悅明
趙英頗
品正三
曹聚銳
崔正俠
劉榮安
劉繼業
王繼興
王傑魁
常傑淼
張傑鑫
劉傑謙
群福慶
李士元
陳福生
潘誠立
袁傑英
田嵐雲
張榮久
陳榮啟
張致蘭
王致玖
楊慶鑫
金慶嵐
李慶魁
李慶揚
張嵐溪
丁正洪
福坪安
周坪鎮
吉坪三
盧醒笙
張連仲
徐坪玉

張青山
連闊如
袁闊成
固桐晟
傅闊增
齊信英
劉闊漳
孫闊英
陶湘九
陳蔭榮
宋桐斌
李鶴謙
張健新
張健聲
尹闊良
蔣軫庭
顧桐峻
高豫祝
馬軫華
吳鶴齡
陳蔭魁
阿闊群
宋闊民
吳闊惠
陶闊九
馬蔭良
苗闊泉
楊闊庵
曹闊江
馬闊山
高闊軒
劉蔭清
胡闊洲
李蔭川
陳蔭廷
趙闊漢
張闊峰
張蔭林
張蔭年
張蔭忠
葉祥真
徐軫懷
趙軫鐸
佟軫方
來軫義
蘭軫琪
馬軫元
孔軫清
杜軫明
文健華
劉健英
劉祥明
黃健聲

孫祥瑞
劉健麟
劉健卿
佟信魁
李月三
李桐孚
段桐明
金桐純
莊桐嚴
郭桐聲
李桐森
宋桐茂
黃桐鰲
高桐鳴
岳桐春
段興雲
王桐軒
呂俊會
李豫鳴
張豫蘭
許興魁
趙豫堂
邢豫如
邊豫塘
張豫民
唐豫祥
蔡豫卿
尹豫恆
朱豫章
王豫荊
丁豫良
劉鶴雲
畢鶴勛
王興閣
李鶴仙
劉鶴蘭
張鶴瑞
崔鶴桐
王鶴軒
張闊興
董鶴良
郭鶴鳴
馬鶴逸
吳鶴軒
張豫華
徐豫田
陳華啟
劉華振
馬華鑫
趙華軒
李華臣
張華賓
王華瑞
馬雄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