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沛然

張沛然

張沛然生於1925年,中共黨員,江津郵電局退休職工。該同志常懷感恩之心,長期奉獻,助人為樂,尤其是退休之後,甘當志願者,為千百病人無償服務。二十載斗轉星移、寒暑更替,張沛然視病人為親人,用關愛傳遞溫暖,用奉獻構建和諧,不斷升華夕陽時光,書寫無垠大愛,譜寫一曲曲動人的時代讚歌。

基本信息

簡介

張沛然每天一大早就離家,步履蹣跚地來往於醫院,來往於幾江大街小巷,甚至來往於江津至重慶的醫院,忙碌著為病人就醫,為他人做好事。張沛然幾十年如一日,始終用發自內心的愛,去默默地關懷、幫助一個又一個與自己非親非故的人。當有人問他,您都這么大年紀了,行走都很困難,該休息,享享清福了。張沛然回答:“病員康復後的喜悅,民眾的認可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雖然我已經84歲,但我不會放棄承諾,只要我能動,我就要把這份工作做到底”。

榮獲2009年感動重慶十大人物。如今在社會上,提起這位做好事的老人,不管是病人、醫生、護士……都肅然起敬,民眾們都稱呼他“活雷鋒”。在他的帶領下,年邁的妻子、兒子等家人也做起了醫院義工,兒子在2007年4月,專門買了輛“面的”按時接送老人“上下班”,許多年輕人紛紛加入志願者行業,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人生的坐標

張沛然年輕時在青海工作,因工作繁忙,加之高原反應,在35歲時突發心臟病。在手術中,因為醫院沒有他需要的血型,他生命垂危。湊巧,正在為其做手術的李醫生血型與之匹配,李醫生毅然輸血300cc,張沛然得救了。李醫生的善舉在他心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他暗自發誓,一輩子都要像李醫生那樣,用自己的後半生幫助他人,回報社會。從此,他將感恩作為人生的坐標,走上了報恩之路。

奉獻事件

1988年,張沛然退休後,他拋棄晚年天倫之樂,選擇了當志願者。每天早上7點準時出門,他就到醫院去幫助需要照顧的病人,為病人引路、拿藥、買飯……回家最早也是晚7點後。而回家後,匆匆吃幾口飯菜,就開始接受病員的求助預約,或是給服務的患者打電話,忙得不亦樂乎。

——安慰鼓勵病人。病魔無情人有情,張沛然或用自己的經歷、或用殷切的話語,鼓勵病人堅定信心、減輕壓力。如在2004年初,一個叫趙文芳的姑娘身患直腸癌,幾近絕望,拒絕治療。他得知後,用親身經歷、其他病人與病魔作鬥爭的故事鼓勵她,多次到醫院給她聯繫醫生做手術。在他的幫助下,趙文芳燃氣了生的希望,鼓起勇氣走上手術台,成功地完成了手術。

——為孤寡老人送終。張沛然對孤寡老人照顧也是善始善終。如得知孤寡老人舒琴芳肺心病發作,便冒雨摸黑趕到老人身邊,自己掏錢叫來擔架把老人送往醫院。幾個晝夜的護理和搶救,老人從昏迷中醒過來,想吃點小白糕和蜂蜜。當時已是深夜2點,他披風冒雨跑上街,硬是敲開商店的門買了回來,老人手捧小白糕感動得直落淚。舒琴芳去世後,他又挑頭為她料理後事,直至步行幾十里山路,把她的骨灰盒送回故土。

——急救小女孩受傷。一天晚上,郵局一女工的小孩突發高燒,找到張沛然帶往住院部看急診。住院部一般晚上不發藥,他就讓母子倆坐三輪車先回家,自己便到門診部去劃價取藥,又摸黑送藥上門。回家途中,本來眼睛就不好使,已70多高齡的他被摔得鼻血滿面,臉部腫得像個葫蘆。沒休息兩天,他又走上了“工作崗位”。

——資助貧困病人。張沛然重點關注農村病人,幫忙引路、拿藥、買飯,讓他們少走彎路,節省時間。如患者張登春的兒子張林說:“全靠張老師幫忙,要不然,在這裡我們兩眼一抹黑,不曉得要走多少冤枉路。”說起父親就要住院的事,張林說“他是在父親生病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張大爺打求助電話的。結果,張大爺包辦了入院的所有事宜”,“這樣的好人,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碰到一些農村到城裡看病但無錢買藥的患者,他經常幫忙墊付,有時墊上幾百元,病人卻無錢還。他退休金微薄,沒有半句怨言。他說,對於自己的行為從來沒有後悔過,做點好事自己心裡高興。

20年中,他究竟幫助多少人,連他自己也都記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受援的人會永遠記得他,會記住社會上這個好心人。

志願者心得

張沛然2011年已經86歲,但只要還健在,就要做義工,去無私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人這一輩子,誰能夠一帆風順,遇到困難自然就需要別人幫助,曾經別人幫助過他,現在他去幫助別人,如果社會上都擁有互幫互助的心,張沛然相信世界便是愛的世界。毛主席思想教育我:將革命進行到底。我要將從事義工服務的熱情燃燒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1960年,張沛然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在做心臟手術的關鍵時刻,是李醫生用鮮紅的血液救回了我的命。當時張沛然便暗暗發誓:“一輩子都要像李醫生那樣做好事!”從此,便加入了義工的行業,而且和醫院接上了不解之緣,一乾便是50年。在這50年裡,張沛然已記不清我幫助過多少人,但我無怨無悔,因為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收穫了開心和快樂。不過也有遺憾,那就是看著一些朋友被病魔無情的奪走,便會感到無助,只能盡最大努力送完他們最後一程。

現在張沛然的精力已大不如前,但他的幫助人的幹勁卻越來越大。於是,他開始鼓勵他的家人和我一起從事義工工作。他們很理解,也正是他們的支持,張沛然才能義無反顧的走到今天。社會上的各界人士也很關心他,他們用行動鼓勵著我繼續前行。在此張沛然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我的朋友說一聲謝謝!他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中,他一定會做得更好!

評價

張沛然痊癒後,調到江津郵電局工作。從此,他在兢兢業業乾好本職工作之餘,處處為人提供方便。在看電影需要排隊買票的年代,只要你喜歡看電影,他就為你代買電影票,送票上門,絲毫不感到麻煩。經常給上班的職工送牛奶,買米買面,上戶口,辦票證。江津郵電幾百號職工乃至他們的三親六戚瘡害病、紅白喜事,他都不遺餘力幫助。他還義務為一些單位、民眾送報刊、信件、代交電話費,經常到江津人民醫院看望有困難的病人,噓寒問暖,端茶遞水,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人們評價他是“大好人”、“活雷鋒”。

榮譽

張沛然獲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獎。

張沛然曾連續七年被四川省郵電工會評為積極分子、先進工作者,五次被江津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18次被江津市郵電局、江津市電信局、江津區電信分公司黨組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連續24次被江津縣郵電局評為先進工作者。還被重慶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重慶市文明市民”。

評書藝人

評書,也叫評詞,曲藝的一種。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調的國語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湧現出的評書演員技藝精湛、深受歡迎。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

雙文興
張永興
張君義
張永福
張德勝
王鳳岐
李有源
馮德泉
高勝泉
何茂順
白敬亭
李鳳山
程德蔭
戴德順
哈輔源
王鴻興
何良臣
奎勝城
劉勝常
吳永春
馬鳳雲
高鳳鳴
昆奎明
王奎盛
蘇奎慶
王奎海
齊奎遠
劉奎遠
牛瑞泉
華瑞生
慶有軒
安太和
姜振名
胡永隆
戴明山
趙廷貞
陳勝通
陳勝芳
柯廷然
海文泉
林文聖
恆永通
鄧光臣
安良臣
任春山
谷春山
張海風
奎德順
關德志
韓永滔
奎道順
田道興
吳輔庭
張沛然
連輔軒

春輔祥
陳勝長
賈勝岐
尹勝雲
藍德俊
許德勝
劉茂順
張德誠
陳茂勝
韓德寶
魏鳳祥
何鳳鳴
柯光玉
程鳳祥
尚奎明
孟春柯
崔春玉
陳士和
馬正明
張慶祥
馬悅卿
李悅明
趙英頗
品正三
曹聚銳
崔正俠
劉榮安
劉繼業
王繼興
王傑魁
常傑淼
張傑鑫
劉傑謙
群福慶
李士元
陳福生
潘誠立
袁傑英
田嵐雲
張榮久
陳榮啟
張致蘭
王致玖
楊慶鑫
金慶嵐
李慶魁
李慶揚
張嵐溪
丁正洪
福坪安
周坪鎮
吉坪三
盧醒笙
張連仲
徐坪玉

張青山
連闊如
袁闊成
固桐晟
傅闊增
齊信英
劉闊漳
孫闊英
陶湘九
陳蔭榮
宋桐斌
李鶴謙
張健新
張健聲
尹闊良
蔣軫庭
顧桐峻
高豫祝
馬軫華
吳鶴齡
陳蔭魁
阿闊群
宋闊民
吳闊惠
陶闊九
馬蔭良
苗闊泉
楊闊庵
曹闊江
馬闊山
高闊軒
劉蔭清
胡闊洲
李蔭川
陳蔭廷
趙闊漢
張闊峰
張蔭林
張蔭年
張蔭忠
葉祥真
徐軫懷
趙軫鐸
佟軫方
來軫義
蘭軫琪
馬軫元
孔軫清
杜軫明
文健華
劉健英
劉祥明
黃健聲

孫祥瑞
劉健麟
劉健卿
佟信魁
李月三
李桐孚
段桐明
金桐純
莊桐嚴
郭桐聲
李桐森
宋桐茂
黃桐鰲
高桐鳴
岳桐春
段興雲
王桐軒
呂俊會
李豫鳴
張豫蘭
許興魁
趙豫堂
邢豫如
邊豫塘
張豫民
唐豫祥
蔡豫卿
尹豫恆
朱豫章
王豫荊
丁豫良
劉鶴雲
畢鶴勛
王興閣
李鶴仙
劉鶴蘭
張鶴瑞
崔鶴桐
王鶴軒
張闊興
董鶴良
郭鶴鳴
馬鶴逸
吳鶴軒
張豫華
徐豫田
陳華啟
劉華振
馬華鑫
趙華軒
李華臣
張華賓
王華瑞
馬雄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