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古鎮

雙古鎮

四川省自貢市榮縣雙古墳,現叫雙古鎮,位於榮縣西北28公里處。原為榮縣上成都挑夫歇腳的麼店子,清乾隆年間逐步發展成集市。雙古鎮依山傍水,街成丁字形,因修街時從街心挖出兩塊宋墓石碑,故名雙古墳。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雙古鎮雙古鎮
雙古墳,因有宋朝兩棺古墳而得名。是榮經仁壽至成都的通道。最初只是一麼店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於元代初年才形成市井,距榮縣縣城旭陽鎮約一百二十華里。

昔日,雙古墳大樹參天,蔭翳蔽日,近則幽,遠則蒼。百鳥和鳴,盡得天趣。尤其是白鶴成陣,早出晚歸,給當地平添瑞祥之氣。明代一位詩人,曾經在此隱居時,常常借詠唐朝詩人劉方平《月夜》絕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乾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藉以寄情山水、嘯傲煙霞,也洋溢出對此地風情的鐘愛。

雙古墳的街道狹窄,街房建築尚存明清典式遺風;每逢趕集,鄉民接踵擦肩,十分擁擠,農副土特產品的交易額可觀,特別是茶葉菸葉海椒等占交易貨中的優勢地位。

舊社會,江湖藝人多在此留連。如竹琴藝人,手執漁鼓、簡板,一人兼唱生、旦、淨、醜諸角,以典雅莊重、均衡諧調見長,以瀟灑飄逸取悅於聽眾。現在,這種“道琴”藝術雖已不多見,但此地一般上了年歲的人卻還十分留戀其韻味哩。

在軍閥混戰的“防區”年代,雙古墳管理也是劉湘劉文輝叔侄角逐之地,當地老百姓吃盡了攤捐漲糧的苦頭,但凡從舊社會過來的人,對當年劉氏“自家人打自家人”的場面都還記憶猶新。

雙古墳一帶地勢東高西矮,既有高山、陡坡、深谷,也有矮丘、平壩,附近的尖山子海拔八百五十九米,為榮縣較高峰之一。雙古墳一帶的氣候特徵是春乾夏旱、秋雨連綿,適宜桑蠶、茶葉、海椒、葉煙、桐子、棬子、油菜等經濟作物生長。

雙古墳的工副業從無到有,鄉鎮企業普遍開花,效益也不錯。地下礦藏豐富,有煤、鐵、硫磺、石灰右、天然氣等。

鎮內環境

雙古鎮雙古鎮
雙古鎮境內,山多、水多、洞多、寨堡多、古老的傳說多,是遊山玩水的理想勝地。

鎮東,萬鋒狂舞,疊嶂重巒,獅子山和老林口山巍峨壯麗,青翠欲滴,逶迤騰浪,狀似屏風。獅子山前高后低,酷似兩頭俯臥的獅子。面向高石梯的象鼻前面,有一個小小的山丘,丘頂渾圓,活脫脫似和尚腦殼。獅子山山腳兩側,怪石天成,活像獅子半曲的前腿。當地百姓說:這是笑和尚領著兩頭獅子,向大象頂禮膜拜,故名“雙獅拜象”,是踏破鐵鞋難覓的天生奇觀,令人嘆為觀止。

鎮南,是牛峰山亮洞山。橫空出世的牛峰山,高約800餘米,山形捲曲,狀似一隻頭東尾西的臥牛。登山細看,牛頭、牛尾、牛角、牛乳、牛眼、牛鼻、牛舌,樣樣俱全,栩栩如生。奇怪的是:牛乳上各有一泉,大旱不枯;水澇不溢,人稱牛奶水。牛尾巴下,也有一股泉水,常年不斷,叮咚有聲,人稱牛尿水。牛峰山南,一山聳峙,狀似筆賀。主峰瘦脊處,有一個直徑5米許的穿山大圓洞,遠遠望去,活生生似中秋皓月。因此,人稱亮洞山。牛峰山的牛頭,恰與亮洞山的山洞遙遙相對,所以,人們美其名曰“犀牛望月”。是名聞遐邇的又一天然奇景。

鎮西,是形如巨蟒橫亘約5公里的黃茅山。鎮北,有仙人山,華陽山,大刀寨等。仙人山上,不僅有許多美麗神奇的神仙傳說,而且還有看不厭的仙人遺蹟。登山欣賞,你可看到:別有洞天幽趣的仙人洞、橫空跨澗的仙人橋、煙跡斑斑的仙人床、栩栩如生的仙人腳印。傳說,香火鼎盛時期,從沈家壩到山頂,廟宇多到48座。每逢佛事節日,來此游山佛的多達數萬人。山上,除近代詩人,書法家趙熙詩詞、楹聯外,還有中共四川省委原宣傳部副部長李亞群,解放前避難來到此遊覽後寫的七言絕句:“心事難憑雁字傳,振衣千仞瞰人間。荒涼故國垂雙淚,倦然書生又一年。岩石杳無仙子跡,河山猶剩夕陽天。流離未敢輕生死,道路漫漫且向前。”

萬峰狂舞的雙古鎮,古寨堡之多,也許要數川南之冠。境內,除聞名遐邇的牛峰寨、石缸寨外,還有三籮寨、大刀寨、平安寨、亮洞山寨和一寨九門的五寨坪。這些古老的軍事建築,幾經滄桑,雖然失去了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雄。然而,殘垣廢壁依舊巍然屹立,似乎在向人們訴說歷代興亡、兵荒馬亂的血淚故事。除寨堡外,還有別具洞天幽趣的乾龍洞,水龍洞、野雞洞、仙人洞、石筍洞、打兒洞等。這些天生地成的洞天仙府,常讓遊人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雙古鎮不僅是游山的最佳去處,而且是玩水的理想勝地。境內,越溪河及其支流,東西縱橫,南北交錯,狀如蛛網。特別是幸福堰,匯聚12條支流的水源於一湖,集雨面積367平方公里,湖面256萬平方米,庫容400萬立方米。地跨威遠、仁壽、榮縣三縣,能灌11500餘畝,年發電300萬度。庫內,可以賽艇泛舟,可以游泳垂釣和開展多種水上體育活動。兩岸奇峰如簇,大大小小16座山頭。舉目遠眺,真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畫意詩情。

發展茶葉

雙古鎮雙古鎮
“么妹吔!你還在屋頭做啥子喲,快上坡來採茶,發了這么多的芽苞出來,不趕緊採去賣,20塊錢一公斤的茶苞浪費了好可惜嘛!”在雲霧繚繞的榮縣雙古鎮一座高山上,一個農婦的吆喝聲,迴蕩在山谷,飄向遠方。2008年3月23日,農婦的吆喝聲告訴記者,面積達27680畝的優質茶葉生產之鄉雙古鎮茶農們,在陽春三月,春風和煦的日子裡,進入2008年春茶採摘的高峰時期了,不菲的銷售價著實讓茶農平添了不少的喜悅。

“2008年氣候升溫來得早,大年三十剛過茶苞就鑽出來了。2008年就不一樣了,雖然前期一直低溫,茶樹酣睡,還以為它們睡著了不發芽呢!哪曉得這幾天太陽一出來,溫度一升高,茶苞一天比一天發得多,由於2008年茶園土壤里的水分比2008年充分,所以發出來的茶苞多而且飽滿,過年後的低溫,對我們這裡的春茶生產沒有影響,相反的還感覺產量比2008年高。”雙古鎮范家村4組李桂華,一邊細心地採摘著柔嫩的茶苞,一邊這樣說。“我們這1.5畝‘福選’9號優質茶,在這短短的8天就賣了600多元了,13號那天的鮮葉賣到了20元一公斤,比2008年高7、8元喲!”李桂華的女兒一邊採茶一邊搭話說。“優質茶發芽早,賣的價格比川茶高1、2塊錢一公斤,我家兩畝優質茶,已經賣了800多元了,預計春茶這季賣2000元沒有問題,只要每天一上山就有100來塊錢的收入!”剛從山上採茶回家的茶農周德華這樣告訴記者。

白天的茶山上,處處是忙碌的採茶村民,傍晚的村道公路上,來回穿梭著騎機車收購鮮葉的茶販,路燈下的場鎮中心處,更是人頭攢動的收購和出售茶葉的人們。一浪高過一浪的討價還價聲,讓昔日寧靜的山村小鎮熱鬧了,直到晚上八九點,當一輛輛滿載鮮葉的車輛離開場鎮後,這裡才平靜下來。

范家村黨支部書記朱源德介紹,村民種茶有20來年的歷史了,通過前幾年不斷改造低產茶園和發展優質茶,茶葉生產成了全村民眾收入的重要產業。2008年,全村有1400畝茶園,茶葉產值達到200餘萬元,茶葉收入1萬元以上的有10多戶。2008年,村民存款額達到10萬元以上的農戶全村就有10多戶,80%的農戶有存款。

據雙古鎮鎮長范華彬介紹,截至2008年底,全鎮的茶葉面積達到27680畝,產值達到3190萬元,為了促進茶葉的生產和銷售,鎮黨委、政府除在扶持發展鎮內10餘家加工企業外,還引進了縣內的“龍都”、“綠茗春”等茶葉加工企業到鎮內落戶,同時積極營造交易環境,使峨眉等地的10餘家優質茶加工企業進入鎮內收購,每天從事收購的達300多人。為了打擊強買強賣,派出所、工商所執法人員和政府幹部還要到市場輪流執勤。“按照2008年的銷售行情和2008年優質茶投產面積的增加,預計全年的鮮葉銷售產值達到3600萬元。”鎮黨委書記程代富為茶農盤算著收益目標。

“我們多年來指導茶農按照無公害化管理、培訓規範的採摘方法,茶葉的質量一年比一年好,來鎮收購的販子、老闆越來越多,2008年的最高價賣到了84元一公斤,比2008年的最高價還高12元一公斤,為了進一步打造雙古鎮優質茶的品牌,2008年鎮黨委、政府還在黨員中掀起了‘拒絕使用殘留農藥,永保雙古優質茶品牌’承諾,有75名種茶的農村黨員主動承諾並在茶園裡掛牌接受民眾監督。”鎮農技服務中心主人徐龍康這樣介紹。

旅遊景點

雙古鎮牛峰山
牛峰山,古名雲台山,海撥約800米,相對高度400米,環繞半山一周,近10千米。山腳占地近2平方公里,距離縣城30公里,位於雙古鎮之南,離場鎮約2公里。它是亘古時代極強裂的地質運動造成的斷層岩突起的一座高山。山巔長2000多米,寬200至700米不等,總面積近0.7平方公里。因其山形酷似一條稍捲曲的臥牛,因而取名牛峰山。此山脈中段有一帶高脊,似牛背,牛頭牛尾,也一說就像。牛頭前的亮洞山有一穿山洞,酷似為拴牛的樁,故此以牛命名,就更形象了。

傳說中,這頭捲曲的臥牛,還是一頭白毛色的母牛呢,十分漂亮,乳汁飄香,數里外還撲鼻。但由於這條牛不“安分守紀”,經常趁著夜色溜出大山跑到縣衙周邊糟蹋莊稼,因而清代時期,在榮縣作知事的黃大本便派人在牛頸的要害山脈處,開鑿了一條寬約3米深20餘米的口子,當地村民傳說,自從這條口子開鑿後,像鮮血一般的水就從口子處流了好幾十天。在這道人工開鑿的口子處,旁邊的崖壁上還有雕刻的碑文痕跡,是不是對開鑿口子的記載,但已經無法考證了,因為但當地村民說,文革期間全部被人毀了,看不清碑文內容。

《榮縣誌》記載,牛峰山本無峰,因山形似一頭頸肉隆起的封牛。“封”同“峰”故名。牛頭東望亮洞山,因山有洞,狀如滿月,俗稱“犀牛望月”。牛尾迤邐向南,如休眠,有“眠牛”之說。清鹹豐三年(1853)在山上建牛峰寨。寨有五門,四門鑿於懸崖絕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