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創傷

隱性創傷

“隱性創傷”是指,一個人在親密關係里遇到事件時才會有痛苦的感覺,而在其他工作或者平常人際關係里無法發現它的蹤跡。並且,如果追溯到幼年經歷,通常大家都會感覺很好,絲毫意識不到有任何問題,但在現實層面的親密關係里卻屢屢受挫。正視我們所經歷的所有隱性創傷,並且願意從“虛假”的外殼回歸到真實,這是一個打破與重塑的過程。畢竟一個人已經用一種習慣性的方式在世界上存在了多年,而且去慢慢碰觸那些真實的情感,割裂掉的無助與深層次的失望到絕望,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心靈救贖。但,可能每個人一生都期待著自己的透亮,像一個孩子一般的真實——了解自己的需要,明白喜怒哀樂的情緒,不需討好與委屈,坦坦然然的在親密關係里做一個簡單的自己。

簡介

隱性創傷隱性創傷
“隱性創傷”這個“隱性”的含義在於你絲毫感覺不到創傷,卻在隱隱地發生著作用。這個創傷通常發生在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身上,在這樣結構的家庭里,孩子會很受寵,但這個“受寵”也有著多子女家庭所沒有的感受,就是父母會把他們所有的寄託,希望,未解決的情緒一股腦投射給了這一個孩子,並且這個孩子在接受時,因為沒有其他孩子分擔,他會覺得這些所有情緒給他的都是應該的,父母就是寵愛我的,他們愛的方式是對的,我也自然這樣生活下來。

在後續生活中他們工作、人際都還順利,但直到親密關係出了問題,才通常會想,怎么有這樣的人對待我,我父母都沒這樣,憑什麼,他就能這樣。於是,再一次,他們把憤怒不滿全部投放到了對方的身上,並且,還會覺得對方十惡不赦。

影響

“隱性創傷”所帶來的問題,就是在你習慣性的感受“愛”的時候,那個“愛”的表達與理解出現了巨大的錯位,比如為什麼你的愛人對於你的愛無法接受;為什麼父母不經意間嘮叨會令你尋找一個挫敗你的客體;在你反覆不願回家時,父母和你之間的對抗究竟意味著什麼;在你和ta相處時,你為何能點燃ta的怒火與厭惡的情緒,除了這個“惡魔”,你該如何思考自己。
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模式,以及很多習以為常的情緒、生活的細節,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對關係的需求和對愛的理解。提出這些,並非為了譴責父母他們做錯了什麼,而是在反思里,我們需要重新理解與建構很多新的感受生活的方式,比如:愛不是犧牲與被虐待;愛不需要那么多的委屈來成就;愛不需要反覆討好才能獲得;愛不是被控制等等。在我們從小接受到的全部“寵愛”中,需要重新分辨哪個是有益的,哪個是傷害自己與關係的方式。
在這個過程里,可能對於很多人都要重新顛覆自己關於愛的內心解讀,甚至經歷所有的內心感受的更新。但這又是成長里的痛苦涅槃,因為也許你不經歷親密關係的痛苦,你就很難有動力,從習以為常的關係里有勇氣跳出來,審視你的原始關係究竟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在你接收到所有投射後,是否願意面對與修復潛藏起來的“隱性創傷”;作為家族裡的情緒處理方式的承襲者,是否可以打破那個循環,而開始真正的擁有自己的感受和生活。

例證

隱性創傷隱性創傷
在溫尼科特的理論中曾經關於“假性自體”的討論,在一個習慣性的假性自體面具中,通常背後隱匿的就是巨大的隱性創傷。溫尼科特對母親與嬰兒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假設當一個嬰兒在很小的階段,他只會哭的時候,他沒有任何生存能力,他需要依附於母親的照顧,母親如果未能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也就是當他有需要,卻反覆被挫敗的時候,孩子會從憤怒逐漸轉為失望到適應媽媽的需要。

如果他想讓母親能滿足他的要求,溫暖而不是冷冰凍的對待他,孩子必須學會隨和地微笑等待媽媽高興,以滿足自己的要求。並且學會做媽媽想讓她做的事,於是他開始努力取悅母親,學會讓自己變得可愛。孩子嘗試了解母親的喜好,甚至在母親要求他做之前就把事情做好。

但孩子取悅母親的同時,也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孩子逐漸與他自我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失去了聯繫。因為只有在他表現好,媽媽對他滿意,對他微笑時,孩子才會高興,他的要求才能被滿足,這個孩子失去了對自己真實感情的認識、也包括最普遍意義的熱情、對真實的理解,以及做事情背後的對於自己意義感。

他接受了自己的現狀,甚至因此得到更多人喜愛時,他更加深了這個“假”的程度,因為這是受歡迎的,滿足了對方,自己也高興。時間久了,他以最適應的方式接受了,因為這是最原始的培養方式,這個孩子通常連反抗都不會有,因為這是習慣。

直到有一天,他步入了親密關係,這個“假”碰上真實情感碰撞的時候,就出問題了,他從小到大擅長的東西在這個關係里完全操作不起來了,他的真實情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討好也失去了作用,於是,親密關係徹底挫敗著這個一直感覺良好的孩子,得意於自己過往父母關係和自己歷史的孩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