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

投射

投射作用,是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徵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投射作用的實質,是個體將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為特徵推測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投射作用的直接效果,是個體的主觀意向對於社會認知形成的影響作用比認知對象本身的特徵還要大,即個體的主觀心理狀態在社會認知中的作用大於認知對象客觀特徵在社會認知中所起的作用,即存在“喧賓奪主”的現象。社會認知中的這種“喧賓奪主”的投射作用,使得個體在進行社會認知時,會不自覺地將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點投射到 客體身上,從而將一些本不屬於對象的心理行為特徵強加到對方身上,掩蔽了客體的真正的 人格心理特點,扭曲了客體的真實面貌,形成對客體錯誤的 認知圖式,使得認知中的客體不是像客觀中的客體,而是越來越趨向像個體本身自己。

概念

弗洛伊德於1894年提此概念,用以分析及了解“說者的內心世界”。精神分析學者認為投射是個體自我對抗超我時,為減除內心罪惡感所使用的一種防衛方式。所謂“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態度、動機或欲望,“投射”到別人身上。有一首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及莊子與惠施《臨淵羨魚》的故事,都是投射的例子。

類型

投射性認同

(1)你在另外一個人身上看到太多的你自己(性格特徵及防禦)以至於你對他或她產生巨大的曲解。

(2)通常通過行為或者態度,使他人受到激發而產生一些你不喜歡在你自己身上出現的情感體驗(苦難的戀愛夥伴)。

(3)通常通過行為或者態度,使他人受到激發而產生一些你不喜歡在你自己身上出現的情感體驗,以及變現得像那個曾經激發你討厭情緒的人。

投射性指責

你對某件讓人苦惱的事情負有責任,但你通過指責其他人而不必讓自己感到不負責任或疏忽。這種機制通常在家庭中出現,而且通常遭到被指責的人以重申事實來驅散,並隨後附上一句話:“所以,不要指責我。”

直接效果

投射作用的直接效果,是個體的主觀意向對於社會認知形成的影響作用比認知對象本身的特徵還要大,即個體的主觀心理狀態在社會認知中的作用大於認知對象客觀特徵在社會認知中所起的作用,即存在“喧賓奪主”的現象。

影響

對社會認知的影響

社會認知中的這種“喧賓奪主”的投射作用,使得個體在進行社會認知時,會不自覺地將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點投射到 客體身上,從而將一些本不屬於對象的心理行為特徵強加到對方身上,掩蔽了客體的真正的 人格心理特點,扭曲了客體的真實面貌,形成對客體錯誤的 認知圖式,使得認知中的客體不是像客觀中的客體,而是越來越趨向像個體本身自己。如個體在社會認知中的心情是愉快的,則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判斷將趨向是肯定性質的,若個體的心情是不愉快的,則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判斷將趨向否定性質的。這是投射作用消極的一面。

投射作用在社會認知中也存在積極作用的一面。由於投射作用使得個體總是趨向把對認知對象評價判斷成與自己相類似,總是將自己的主觀感受,主觀經驗“先入為主”地來認知評價他人。因此,投射作用會使個體在對確實與自己相類似的人進行社會認知時,對 客體的評價判斷會更加地輕易、更加地精確、更加的到位。

套用

個體在社會認知中存在投射作用的特性,後被利用發展成了一種 心理測量法,即心理實驗研究中常採用的“心理投射測量法”。即通過對他人個性測量中的評價而可測量檢測出評估者本身的個性特徵。因為,個體在對他人個性測量時,將自己的許多心理人格特點投射到了對他人個性測量的評價上。這種方法比直接對評價者進行個性測量的效果還要好,這種通過個體 測量他人而對個體進行測量的間接方法,避免了個體在直接進行自我測量鑑定時所可能存在的自我讚許傾向的影響。因此,心理投射 測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設計出的對個性心理進行測量鑑定的一種比較客觀、準確、有效的 測量方法。

相關詞條

心理測量

羅夏墨跡測驗

心理防禦機制

相關書籍

《教育心理測量》,戴海琦等編著

《移情與投射》(澳)格蘭特原著,(澳)克勞里主編,張黎黎譯 / 2008-1-1 / 北京大學出版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