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羨茶

陽羨茶

陽羨茶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陽羨茶據史料記載,宋朝時候,荊溪地方(現為蘇、浙、皖交界的宜興一帶)所產陽羨茶聲名遠播,每年要向朝廷進貢,朝廷各員視為珍物,得之為榮。當今,湖滏茶葉更是名品迭出,2011年“中茶杯”評比,陽羨茶業有限公司的“陽羨宜紅”被評為特等獎,靈谷茶場的“陽羨雀舌”、永紅茶場的“陽羨雪芽”、晴蘭茶場的“晴蘭白茶”、大地春農產品公司的“大地春綠”、綠洲茶葉公司的“陽羨白茶”、中科農業公司的“陽羨金毫”被評為一等獎,地方名茶美譽不絕於耳。

荼的發展

陽羨茶陽羨茶

宜興古稱“陽羨”,是中國著名的“陶都”,從秦朝建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宜興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的太湖西岸,風景秀麗,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著名的山水城市、生態城市和最佳人居城市之一。宜興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全市有茶園7.5萬畝,年產茶葉6500噸,是江蘇茶葉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市(縣);有林地60萬畝,其中毛竹18萬畝,是江蘇最大的毛竹產區,宜興因此被譽為“茶的綠洲”、“竹的海洋”。宜興有山有水有平原,茶區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山區,這裡山青水秀、溶洞幽藏,氣候濕潤、雨水充沛,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環境,優越的生態環境造就了宜興茶的優異品質。

宜興不僅盛產茶葉,而且產茶歷史源遠流長。據考證,陽羨茶始於東漢,盛於唐朝,成熟於宋、明、清,衰於民國,復興於今。

宜興的產茶歷史應早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末期。成書於東漢末年的《桐君錄》中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之說。晉陵是今天常州的別稱,而自古以來常州轄區內多產茶的僅有陽羨。由此可以推斷,陽羨出產的茶葉在公元220年前的東漢時期就相當有名氣了。

陽羨茶在唐朝達到了空前的鼎盛。唐朝中期,李棲筠任常州太守時,有山僧進陽羨茶,陸羽品為“芳香冠世,推為上品”,“可供上方”。經過陸羽等人的舉薦,陽羨茶以其優良的品質被朝庭定為貢茶。據《宜興縣誌》記載,當時出產貢茶的唐貢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臨罨畫溪,以唐時產茶入貢故名,金沙寺即在其下”,這也就是今天的宜興唐貢山、唐貢村的由來。

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設貢茶院生產貢茶。宜興貢茶院有“房屋三十餘間,役工三萬人”,“工匠千餘人”,“歲貢陽羨茶萬兩”。唐朝採制貢茶是一件大事。貢茶開採時太守要親臨開園,徵調萬人突擊採茶,貢茶製成後要張宴賦詩,蔚為盛事。由於唐貢山生產的貢茶是皇室偏愛的珍品,產量不多,極為名貴,故須通過驛道快馬加鞭、日夜兼程急送長安,稱為“急程茶”。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稱:“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充分說明了陽羨茶在當時的至尊地位。宜興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茗嶺”。由於宮廷講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視,茶樹由山嶺野生成為作物栽種,並進而擴展到民間,飲茶之風由此逐漸推開。

據考證,唐人用茶與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餅團茶,用茶時,先把餅團茶碾成茶粉,入開水鍋烹煮,湯中加鹽,調成鹹味。皇宮貴族在烹茶時還要加點胡椒粉等調料,增加香味。煮成後舀入碗內,連湯帶茶粉一同吃下,謂之“吃茶”。

與唐朝相比,宋代每年進貢的陽羨茶數量基本沒有減少。陽羨茶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多次到宜興並打算“買田陽羨,種桔養老”的大文豪蘇軾,留下了“雪芽為我求陽羨”的詠茶名句。

元朝戰事較多,但陽羨茶卻因戰爭而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當時的需求量更大。《萬曆志》卷四記載:“每年貢薦新茶九十斛,歲貢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應該說元代進貢的陽羨茶數量是十分可觀的。為了適合蒙古貴族的嗜好,元朝在貢茶院之外,又設定一個名為“磨茶所”的貢茶官署,兼管宜興的貢茶。

到了明代,陽羨茶依舊是貢品。明代的制茶工藝、飲茶習慣有了較大改變,葉茶(片茶)逐漸取代了末茶,綠茶製作工藝基本成熟,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時出現了沏泡茶的方法,並且開始用紫砂壺泡茶。到崇禎年間,開始設立茶館,飲茶得到進一步普及,深入到宜興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之一。由於茶葉已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朝庭對茶葉的生產和經銷採取了更為完備的管理措施,專門設立了“茶局”和“茶引所”。宜興至今還保留著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古蹟。

在整個清代的幾百年間,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宜興茶業起起落落,因時局動盪,戰亂並發,宜興的茶園損失巨大,逐步走向低谷。但上層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十分喜好陽羨茶,並由飲茶而推崇紫砂壺,使紫砂壺達到鼎盛時期。

民國以來,由於戰火不斷,社會不安,宜興的茶葉生產和銷售進入了相對蕭條時期,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但到茶館品茶,已成為有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宜興人愛飲茶,有朋自遠方來,一定要泡茶表示敬意。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宜興的茶葉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茶園面積從建國初期的1萬多畝發展到現在的7.5萬畝,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均居江蘇省之首。先後創製的“陽羨雪芽”、“荊溪雲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壽眉”等一系列名茶,在歷屆全國“中茶杯”、江蘇省“陸羽杯”等名特茶評比中屢獲殊榮。1989年乾元茶場生產的“陽羨雪芽”、新街茶林場生產的“荊溪雲片”雙雙獲得農業部全國名茶稱號,1990年嶺下茶場生產的“陽羨雪芽”又獲國家商業部全國名茶稱號。之後,名特茶在宜興茶葉產品中逐步形成主導地位。2002年,宜興成為全國首批20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市(縣)之一。

陽羨茶陽羨茶

茶,有利於身體健康,已成為中國國飲,居風靡全球的三大無酒精飲料首位,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之王。隨著人們對飲茶與健康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入,世界人均茶葉的消費量將持續增加,茶葉的藥用價值、商品價值、文化價值會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茶葉產品已呈現出市場區隔化的趨勢,茶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這是面臨的寶貴機遇,必須緊緊抓住、充分利用,推進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陽羨茶、紫砂壺鑄就宜興厚重的茶文化。宜興期望通過這次活動,在傳承茶文化上有新的成效,在推進茶產業發展上有新的進展,進一步做強做大茶產業,真正把茶葉打造成宜興高效農業的品牌,成為宜興現代農業的形象,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採制

陽羨茶陽羨茶

陽羨春茶多在穀雨前採制。

荼的特點

陽羨貢茶因鮮芽色紫形似筍,故又稱“紫筍茶”,它的特點是形美、色鮮、香高、味醇。在焙制時,唐貢山下有泉水“從砂礫湧出,泉色金黃……上貢汲完就枯”,故稱金沙泉。

焙制後的成品茶條形緊直鋒妙,色翠顯毫。沏泡後,湯色清澈,葉底勻整,清香淡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

與巫峽水

陽羨茶據史料記載,宋朝時候,荊溪地方(現為蘇、浙、皖交界的宜興一帶)所產陽羨茶聲名遠播,每年要向朝廷進貢,朝廷各員視為珍物,得之為榮。

陽羨茶陽羨茶

王安石幼年寒窗十載,染成一症,晚年常發,經太醫診斷,乃是痰火之症,定要陽羨茶加瞿塘中峽——巫峽之水烹服方可有效。時蘇東坡正被貶黃州任職,與其相距不遠,故王安石囑其下次來京定帶一瓮中峽之水。

時過一年,東坡假送賀表晉京,想起王老太師所囑之事,特遣一小舟行於瞿江之上。東坡見那峭壁千尋,沸波一線,意欲構思做篇《三峽賦》。因連日鞍馬睏倦,憑几構思,不覺睡去。及至醒來,船已行至下峽。東坡吩咐水手掉轉船頭取中峽之水,水手稟道:“老爺,三峽相連,水如瀑布,如若回船則是逆水而上,甚是困難。且三峽一線,並無阻隔,自上、中、下直流而下,哪兒取水不都一樣?”東坡暗想也是,遂命舟人汲了滿滿一瓮水,用柔皮紙封好,連夜趕往京城。

荊公見東坡呈上水瓮,異為興奮,即命侍人煨火烹之。先取白定碗一隻,放一撮珍藏的陽羨茶於內,待到湯如蟹眼,急取倒入,其茶色半晌方見。荊公略一沉吟,笑道:“好大膽,又來欺騙老夫了。此是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三峽相連,一氣呵成,老太師何以辨之?” 荊公道:“讀書人當謹嚴不苟切忌浮躁,聽我說來。這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融。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茶色半晌方見,可知是下峽之水。”東坡赧然,只得謝罪而出。

後來王安石終惜東坡其才,奏過神宗天子,復了他翰林學士之職。陽羨茶與巫峽水也成了一段佳話。

申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茶葉協會已正式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提出“陽羨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註冊申請。這是繼“宜興百合”、“宜興紫砂”後,我市提出的第三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申請。

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是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並且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誌。宜興古稱“陽羨”,產茶歷史悠久,陽羨茶主要產於宜興的唐貢山、離墨山、茗嶺等地,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譽滿全國。目前,我市有茶園7.5萬畝,年產茶6300噸,是江蘇省最大的商品茶生產基地。通過申請“陽羨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將有利於打造和保護地方特色品牌,進一步規範我市陽羨茶的生產、經營,有效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據介紹,市茶葉協會於兩年前就開始準備“陽羨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申請工作,並於近日正式提出申請,如果能順利通過審核,預計明年4月就可正式核准。屆時,需要使用該商標的申請人只要能保證商品產自規定的地域內,符合商品的特定品質以及種植、加工過程中的特殊要求等,就可向市茶葉協會遞交申請書,使用該商標。被許可使用者必須維護“陽羨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產品的特定品質、質量和聲譽,並接受市茶葉協會對產品品質不定期的監測和商標使用的監督。

宜興陽羨茶開採今春第一茶

宜興湖滏的1萬多畝茶園終於迎來了今年第一批採茶女。這預示著隨著天氣逐漸回暖,本地新茶將開始全面開採。

伴隨著今春新茶的第一波開採,“我要新鮮-2012湖滏文化旅遊季暨新茶開採節”前天在宜興竹海公園觀瀑閣廣場拉開帷幕。作為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產區,湖滏生長著被茶聖陸羽稱為“芳香冠世,可以上供朝廷”的陽羨茶,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上,宜興陽羨紫筍茶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當今,湖滏茶葉更是名品迭出,2011年“中茶杯”評比,陽羨茶業有限公司的“陽羨宜紅”被評為特等獎,靈谷茶場的“陽羨雀舌”、永紅茶場的“陽羨雪芽”、晴蘭茶場的“晴蘭白茶”、大地春農產品公司的“大地春綠”、綠洲茶葉公司的“陽羨白茶”、中科農業公司的“陽羨金毫”被評為一等獎,地方名茶美譽不絕於耳。

今年由於連續陰雨,氣溫偏低等客觀因素,湖滏茶園的採茶較去年推遲了約1周時間,好在茶葉的產量尚未受到影響。不過由於人工成本等的上漲,預計今年茶葉價格較去年會有小幅上漲10%左右,綠茶每斤價格預計在1800元左右,白茶價格每斤在2600元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