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院士

陳旭院士

陳旭,古生物與地層學家。男,浙江湖州人,1936年9月在江蘇南京出生,漢族。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59年,北京地質學院地質調查及找礦系畢業。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學位委員會主任。1987年起,先後擔任國際筆石工作組副主席、主席,國際奧陶系分會選舉委員、副主席,現任國際奧陶系分會主席。

學術成果

陳旭長期從事中國奧陶紀和志留紀地層學及筆石動物群的古生物學研究。師從穆恩之院士,參與編纂出版《中國的筆石》,參與建立和完善中國奧陶紀志留紀及早泥盆世筆石帶的劃分和對比研究工作。主持了多個研究項目,系統地研究了中國西南地區志留紀早期的筆石,在國內外發表了較多的論著。參與編著《中國志留系對比》,主編英文專著《中國奧陶系對比》。近年來又研究了新疆奧陶紀的筆石,特別是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奧陶紀末期(赫南特期)及志早紀留期的筆石,論述了該時期全球最完整的筆石動物群。同時藉助掃描電鏡進行筆石孤立標本的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填補了中國在此領域中長期空白的狀態。

陳旭率先開展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的研究。以他為主的國際工作組在浙贛邊區從事中奧陶統達瑞威爾階的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的研究。在中國浙江常山黃泥塘建立達瑞威爾階的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研究被國際地球科學聯合會批准,作為全世界該時段對比的唯一標準。這是第一個在中國確立的“金釘子剖面”,為中國的地層學爭得了榮譽。他參加了以瑞典、美國科學家為主的上奧陶統底界的界線層型工作組,2001年國際奧陶系分會批准在中國新疆柯坪大灣溝建立上奧陶統全球輔助層型剖面。近期,他領導的國際工作組在中國宜昌王家灣建立了奧陶系最高的一個階即赫南特階的層型剖面和點位,並在2006年被國際地球科學聯合會批准,為中國的奧陶系再獲一枚“金釘子剖面”。
陳旭主持了多個科研項目研究,並在國內外發表論著192篇(冊),其中,被SCI收入36篇(第一著者18篇)。在揚子區奧陶系與志留系間建立了高解析度的生物地層劃分和對比框架,對該時期筆石動物群作了系統的分類學研究。從理論上闡述了大滅絕(主滅絕)與小滅絕的時限、特徵、進程和制約筆石滅絕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並把筆石分異度的對比,引申到生物地理學、定量地層學和統計學等交叉學科和方法學的範疇中去。在古氣候學的研究中,他與美國兩位教授合作,建立全球顯生宙氣候敏感沉積物資料庫,編制了寒武紀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氣候緯向分帶重建圖,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顯生宙氣候帶的演變。在華南大地構造格局的研究中,與美國芝加哥大學Rowley博士等研究了穿越揚子到華南早古生代岩相、生物相的時空演變,並結合構造分析的方法,對華南古生代板溪洋提出了質疑。他在1965年、1967年、1984-1987年,多次參加西南、江蘇和新疆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開發的研究工作。作為首席科學家,他領導中石化組織的大型油氣開發前贍性研究項目“中國海相地層研究”,對中國各區塊的海相地層進行劃分與對比,以指導中國海相地層的油氣開發。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