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悅

陳君悅,清朝時期的“義民”“壯士”,公元1645年率領義軍抗清,於戰爭中犧牲。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後, 強迫漢人剃髮。

1645年6月,清政論攻破南京後重申嚴酷的剃髮令:“自令布告之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正所為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剃髮令激起城鄉人民強烈反對。各地人民紛紛罷市,高呼:“頭可斷,血可流,發決不可剃!”武鬥鬥爭遍及全國各地。

8月,清政論派揚州總鎮張士忠、守備孟三澗和繼任如皋知縣朱邦政率清兵千人攻打如皋城。陳君悅領導的義軍頭裹白布,視死如歸,英勇戰鬥。面對強敵,陳君悅率領義軍離開如城,轉戰鄉間。 8月下旬,陳君悅率義軍圍城,未能攻克。清兵出城反擊,到海安地界,遭到繆景先率領的鄉勇抵抗。 繆景先是李堡人(清朝時屬如皋縣),武藝高強,敢作敢為。當地聽到有清兵來犯時,立即持槊躍馬,大呼:“看我掃蕩敵兵!”清兵阻溝為壘,繆景先左衝右突,殺向敵人。清軍又從繆景先的左右兩翼射箭,箭如雨下,繆景先揮槊格鬥,毫不畏縮。一名清兵對他暗放一箭,正中咽喉,繆景先壯烈犧牲。 繆景先犧牲後,他的弟弟繆鼎台立即聚集沿海鹽民數千人,立寨於如皋城東北鄉的十三里港,率眾攻城,打得清兵膽戰心驚。後來,由於內奸出賣,繆鼎台被俘,不屈遇害。 陳君悅在農村繼續堅持鬥爭,他與徐健吾、道士王耀等率領沿海的灶兵及泰興縣一帶灘兵共萬餘人於9月下旬和10月下旬兩次圍攻如城。 清政論派總鎮孔希貴、蘇見樂率在隊清兵來鎮壓。11月上旬,清軍偷襲義軍指揮部,陳君悅在戰鬥中壯烈犧牲。徐健吾被俘,押往北京,英勇就義。

人物評價

陳君悅領導的義軍紀律嚴明,深得人民的擁護,人民稱他們“義民”、“壯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