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托林寺

阿里托林寺

阿里托林寺建於11世紀初,位於扎達縣城西北隅,距離武裝部招待所約300米,徒步即可到達。托林,意為“飛翔空中永不墜落”。

概述

阿里托林寺 托林寺位於阿里地區達扎縣城,托林寺意為飛翔寺。11世紀初,古格王朝第一任王德祖袞生得兩個兒子,取名柯日和松埃。柯日繼承王位後不久就出家修行了,取法名拉喇嘛.益西沃。益西沃主持修建了托林寺,並派大譯師仁青桑布等21名青年前往印度學法。益西沃出家後其弟子松埃的兒子拉德波到鯿迎請高僧到古格講經。拉德波之子絳曲沃出家修行,法名為拉喇嘛.絳曲沃,其叔拉喇嘛.益西沃前往印度請佛學大師,途經噶洛國被俘。噶洛國王要吐番古格王用益西沃等身黃金前去贖身。拉喇嘛.絳曲沃籌集黃金準備贖身,益西沃致函絳曲沃,用重金贖我,只能帶回去一個廢人,一點用處都沒有,應該將贖金帶到印度迎請阿底峽大師來古格弦傳佛法。絳曲沃遵照益沃的遺囑於公元1036年迎請阿底峽及其24名弟子進藏,已擔任過鯿名寺那爛陀寺、超岩寺等18座設寺院主持的的阿底峽欣然應允前往西藏傳法。阿底峽進藏後,在古格受到國王和僧侶的熱情迎接。在托林寺駐錫期間,阿低峽一邊傳佛,一邊撰寫《菩提道論》、《密咒幻境解說》等著名的佛教著作。公元1070年,托林寺召開了一次法輪大會,衛、康、藏等地區均有高僧參加,史稱“火龍年大法會”,成為當時西藏佛教盛事。阿底峽大師的駐錫和火龍年大法會的召開,使托林寺蜚聲整個藏區,成為中世紀西藏名寺。
 

概述

 托林寺緊挨象泉河畔,總面積東西長,南北窄分殿堂僧侶僧居塔林三個部分,呈條形布置
殿堂有:迦薩殿、彌勒殿、十八羅漢殿、白殿、集會殿、護法神殿和講經台、嘛呢房等建築。迦薩殿僅次於西端,居中,其它殿堂向前延伸,兩側排列。邊薩殿東的東西向軸線上,有一座大菩提塔,殿塔之間圍成廣場,兼跳神的地方。
迦薩殿,是托林寺的主要建築,設計十分特殊。建築東向分內外兩圈。內圈殿堂呈十字型,正中14x14米的方殿,安放著立體壇城和朗姆那佛像。方殿四個方向設4殿,周圍環繞迴廊一周。外圈東向為門廳,供養釋迦牟尼和十八羅漢。南、西、北三向各有殿堂5座,中間殿堂7.5x8.2米,帶轉經道,外圈四角建有四塔,塔高約13米,迦薩殿共有23座佛殿,而號稱百殿,故名迦薩,藏語意思是100個地方。殿堂的建築,在西藏千姿百態的佛殿中獨樹一幟。史料中有這樣的記載:“該建築物系仿桑耶寺而建”,中間是方殿,表示須彌山,環廊外圈四向的4組佛殿分別代表“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四角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等。把桑耶寺這組龐大建築群所表現的設計思想和內容,組織在一幢建築之中,其設計精巧,構思奇妙,堪稱藏族建築史上又一傑作。
迦薩殿的出現,震動了遠近四鄰,香客紛紛前來朝聖。公遠15世紀初和末葉,拉達克王扎巴德和次旺朗傑,先後兩次測繪迦薩殿,按照它的模式興建寺廟與佛殿。現在,殿堂僅存牆垣,頂蓋、梁架、佛像、壁畫均已茫然無存。
集會殿,位於寺廟的東南端,座西朝東,由大殿、廚房、倉庫、管理用房和反證法神殿組成。集會殿平面呈“凸”字型,東部經堂,西部佛殿,經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總計28間。地面比經堂稍高,殿堂內部滿給壁畫和彩畫。
白殿,居集會殿東北,座北朝南,平面規整,呈長方形,北部中間突出一小佛殿。殿內42根立柱。正門仿曼荼羅門飾。殿堂壁畫極其精美,內容主要是宗教畫,其它還有反映牧民生活的擠牛奶場面畫,還有阿里地區鄉味很濃厚的舞蹈表演等等。
僧居,位於殿堂群的南北兩側,一字排列。在東端,有一座建築物叫色康,傳為阿底峽和大譯師仁青桑波的拉章。阿底峽在這裡度過了六個春秋。他講授佛法,精修理論,寫成了《菩提道倫》等許多經論著作。目前,這座拉章建築,人剩下遺址,已無法看清它的面目了。
塔林,分布在寺院的北面和西北面,沿河岸布置,東西走向。分兩組,每組均有三條長塔,這是由數十或成百個同樣形式的小塔一字排列串連而成的,長度可達數百米,十分壯觀。長塔每組三條,以象徵三部主。長塔之間,成團建有托林寺歷輩高僧的墓塔,這樣龐大的塔群,在西藏並不多見。
林寺建築群,均為土木結構或土構建築,由於長年風吹雨淋,加上人為的破壞,這座建築史上難得的遺產,至今已殘敗不堪,除了兩幢殿堂尚存外,其餘只是斷壁殘牆了。近幾年來,扎達縣人民政府,專門設立了文管科,對托林寺等歷史建築和文物進行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