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下

闕下

宮闕之下。指帝王所居之處。借指朝廷《漢書·淮南厲王長傳》:“馳詣闕下,肉袒而謝。”

基本信息

概述

帝王所居之處。借指朝廷《漢書·淮南厲王長傳》:“馳詣闕下,肉袒而謝。”

詳細

林姓源出黃帝,成湯帝胄,贈謚忠烈公比干之後。在福建,有“陳林半天下”之譽。在晉江,林姓亦在望族、巨族之列。據新近調查統計,晉江林姓在鄉人口81368人,旅港萬餘人,旅澳500多人,渡台30000多人,華僑26000多人。
林氏之先出自黃帝。黃帝乃炎黃部落聯盟首領,生二十五子。一曰玄囂,母螺祖。玄囂生極,極生帝嚳,號高辛氏,繼顓頊即位於亳,率部落打敗共工氏,與黃帝、顓頊、堯、舜合稱為“五帝”。帝嚳納四紀,次妃簡狄生契。契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封國於商,子姓,為商族始祖,稱玄王。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若生曹圉,圉生冥,冥生振(王亥),振生上甲微,上甲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報丁,報丁生主壬,主壬生主癸,癸生天乙,即成湯。國語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湯名履,用伊尹為相乃興盛,弔民伐罪,逐傑而得天位,建都亳,國號商,在位十三年而崩。湯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生太甲,傳太庚、太戊、仲丁、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康丁、武乙、文丁。文相生比干。
比干乃紂王之叔,官少師,忠諫而死。比干被紂王殺害時,正妃有媯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遂攜婢女四人避難於牧野,及期,於長林石室產一男,取名泉。周武王得天下,旌表比干忠烈,召其夫人及遺孤,因泉生於長林石室,故賜姓林名堅,拜堅為大夫,食采清河,後移封博陵公。子孫因居博陵(今河北蠡縣一帶)而成閥閱。
堅公子孫歷周秦漢至兩晉,玉鈕金繩,枝黨繁興,忠臣孝子,文德武功,或受爵而西分,或因居而東徙,或遇世亂而北移,或因朝代更換而南渡,支派播及九州。春秋時,林放居魯,問禮於孔子。放公子孫遍布齊魯。西晉時,放公之後裔林禮由濟南徙籍下邳。
祿公乃林禮之孫,任琅玡王府參軍,西晉永嘉初隨司馬睿由下邳移鎮建業,除給事中、黃門侍郎。建興五年,佐司馬睿即位建康,匡扶晉室,鏇任合浦太守。東晉太寧三年(325)詔歸,奉勒守晉安郡,遂居晉安,為開閩林姓始祖。公披肝瀝膽,為東晉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卒後追封晉安郡王。
閩林傳世為:開閩始祖祿公,晉安郡王;二世景公,直威將軍,南平侯;三世緩公,遠略將軍,開國侯;四世格公,郎中令;五世靖之公,雄戰將軍,建陽令;六世遂之公,南海令;七世遁民公,給事中;八世玉珍公,功曹;九世元次公,建安令;十世茂公,隋右丞,肇基莆田;十一世孝寶公,泉州刺史;十二世文濟公,洛州刺史;十三世國都公,常侍參軍;十四世玄泰公,瀛州刺史;十五世萬龐公,高平太守,十六世韜公,諫議大夫,闕下林家祖;披公,太子詹事,生九子皆官刺史,九牧林家祖;昌公,中憲大夫,游洋林家祖。八閩林氏,除固始派外,多出自闕下、九牧、游洋三家。
林姓郡望西河,稱西河衍派。西河即今河南濬縣、滑縣及其迤南迤北一帶。林姓族譜也載:殷少師比干公遇難時,正妃有媯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遂攜婢女避難於牧野長林中,及期於石室中產一男取名泉。周武王得天下,旌表比干忠烈,召其夫人及遺孤。賜姓林名堅,拜為大夫,食采清河。後命為三監,移封博陵公。堅公誕於淇水,地處古黃河之西,時稱西河。故吾林郡望為“西河”,社團組織稱“西河堂”。
堂聯:西林誕育 存孤實抗回天義;河朔受封 報國常懷貫日忠。
《新百家姓》和《古今日用酬世大觀》等書均載有林氏堂號,以歷史年代為序:西河衍派(林堅)、問禮家聲(林牧)、九龍衍派(林皋)、濟南衍派(林摯)、下邳輝澤(林穎)、九牧傳芳(林披)、露烏孝瑞(林)、梅鶴風標(林逋)、忠孝傳家(林悅)。現對有關閩林的堂號注釋如下:
下邳輝澤:西晉時,禮公由濟南徙籍下邳(今江蘇睢寧縣境內),生一子名穎。穎公於晉愍帝時任黃門侍郎,生二子:長曰懋,任下邳太守;次子祿,佐晉元帝登基,後出任晉安郡守,為“閩林始祖”。宋仁宗為林族題譜,稱“長林派出下邳先”。故族人以“下邳輝澤”為堂號。
九牧傳芳:閩林十六世披公,天寶十一年登第,官臨汀別駕,有德政名聞闕下,御史李棲筠奏授太子詹事。披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蘊、蒙、邁、,皆登第,均任刺史,世稱“唐九牧”。九牧派英才輩出,敕封為天妃的林默姑、扳倒嚴世蕃的御史林潤、民族英雄林則徐,均九牧華裔。宋代,尊公九世孫杞,生九子皆登第,俱任知州,世稱“宋九牧”。閩林披公、尊公派下,均稱‘九牧傳芳”。
露烏孝瑞:閩林十七世尊公,官戶部郎中,生三子;松、栩、。於唐貞元四年任福唐尉。聞其母病即棄官歸,孝養於家。母亡,水漿不入口者五日,率子侄築廬於墓右守制。旬日,甘露降而白烏來翔。州官上其狀,福建觀察使李若初遣官往驗,甘露再降,白烏迴翔。貞元十三年,唐德宗詔賜築雙闕於墓前,予以旌表(事載《唐書•孝友傳》),故尊公之派世稱闕下林家,堂號為“露烏孝瑞”。
梅鶴風標:閩林四世鄱公,於東晉時舉孝廉,居錢塘,子孫蕃衍於江浙。歷隋唐、五代至北宋,其苗裔林逋,字君復,隱居杭州西湖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不娶,時人稱之為梅妻鶴子。及卒,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和靖工詩詞,《山園小梅》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古今傳頌之名句。林逋無子,其宗支由其侄嗣承,以“梅鶴風標”為堂號。
晉江林姓,除福全後垵林外,都是晉安郡王祿公的後裔。有兩大派於唐代和北宋時由莆田遷入。元明兩朝,有的從泉州遷入,也有從漳州遷入的。福全後垵林於唐宋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南遷,五代時定居晉江。現分述如下:
唐代開基錦馬林。開基祖翹公,字元楚,乃唐九牧二房容州刺史、嶺南節度副使林藻之孫,生於唐文宗開成元年。乾符三年登進士第,任晉江令,有政績,吏民稱頌。緣事南巡,見馬平山川聚秀,有東牛、西龜、南台、北印四奇後,喜其形勝,於唐乾寧三年(896)肇基馬平,雅稱錦馬。
錦馬自唐乾寧立族以來,歷1200年,人文薈萃,科第蟬聯,人丁興旺,派衍閩南、廣東、台灣和東南亞,有“派分百村、傳衍二十萬人”之稱。
錦馬林傳世是:一世翹公(晉江令);二世林知(處士,且志有傳);三世林摶(長樂令)、林握;四世文英(可徽)、文邁(可);五世林偉、林儒;六世林怡、林敦;七世林勉、林勤、林勵;八世林機、林樞(處士);九世林輪(海豐丞)、林輻;十世林外(紹興進士、興化令,南宋名詩人),林慨(廣東提舉)、林猊(特奏進士)。
林外生二子:乾、坤。乾之曾孫錫圭為英墩份祖,錫昌肇基陳江。坤生一子名晚成。晚成生二子:清、源。錦馬十五鄉皆清、源之裔。
錦馬林還傳衍晉江各地共19村。錦馬四世文邁公為柑市林之始祖,傳衍柑市、黃塘、宮前、駟行、鋪頂、社仔六村。錦馬十六世守謙公肇基乳山,傳衍乳山、東山、科任、深滬四村。錦馬二十世居位公肇基葛州,分派大田邊。明清兩朝,又傳衍曹店、後埭頭、下洪、潘徑、型厝、坑口等村。錦馬宗祠始建於南宋,稱西祠。清康熙朝,左都督、榮祿大夫林賢擇地另建,稱昭格堂。祠內有“祖孫縣令”、“父子開府”、“四世一品”、“宮保元戎”等匾額。到昭格堂謁祖的既來自閩、粵、台三省,又來自東南亞。
五代建基福全後垵林。開基祖廷甲公,出生於河南光州固始縣,乾符五年登武第,以戰功授指揮使。中和四年(884)從王緒南下。光啟元年,擁王潮為主帥攻泉州。閩國建立後,授驃騎兵馬司,卜宅鳳山。子孫定居於福全後垵。歷兩宋至明初,長房宇公守祖居地,二房宙公居本邑十二都,三房宿公移居本郡桃源,四房諱公居石圳,五房媽縣居本郡後坑,六房芳公居本所山上,七房治公居本都坑園,八房寬公移居平南關內。
北宋開基溝西林。開基祖啟迪公於北宋太平興國三年由莆田烏石徙入晉江,子孫蕃衍,人才薈萃,燈號“西江”。南宋林真子建郡馬府,榮於當代。嘉靖己丑歲,林性之登進士第,官戶部郎中。嘉靖丁未歲,性之子一新再登進士第,累官右布政。
元明以來,溝西林孫枝駿發,連續向外播遷。一是滋公移居橫坂(700多人),橫坂林又分派安海豆生圍(300多人)。二是凌峰公於明初移居港塔,傳21世,1800餘人。三是分派下伍堡(600人)。四是敦尚支派肇基湖尾。五是分派陳埭街頭林和青陽許厝林。赤塘、海尾也有溝西林的支派。
元代開基西濱林。開基祖錫昌公,字希尹,生於元至元三年(1337),壯年移居西邊鄉(雅稱西濱),生五子,後嗣熾昌。西濱四世靖惠公居宮口,靖旭、靖璧、靖淵、靖泉、靖柯居大石埕,稱大三房。西濱五世瑾公、瑜公居坊腳,瑄公居曾厝,公居西下尾,璵公居金溝,根公居後田。嗣後又傳衍祠花、對門厝、潭頭、義美、後店形成西濱林姓12角落。西濱林還播遷於晉江各地,三世德振公移居青陽西邊宅,四世靖在公移居赤塘、洋茂,靖慶公移居安海西河境,五世乾明公移居妙山。西濱人才薈萃,明清兩朝科第蟬聯,舉人、進士數十人。其中最著名的有重宴瓊林的林雲程,廣西右布政使林欲廈,兄弟尚書林欲棟林欲楫,太常寺少卿林洪烈。林武苴官行都司僉事,以子欲棟、欲楫貴,贈一品都指揮使。武苴父林健、祖林勤,也同時受封贈,有“四代一品”之榮。
塘市東村林。塘市林建基於元代。明永樂間,朴稽公由塘市移居東村,傳二十代,現在鄉人口500人。
明初開基洋埭林。開基祖松公,字友春,號靖齋,生於元順帝至正十年,祖籍漳州東門外詩浦里。永樂癸未歲(1403)隨其岳父來泉,後轉洋埭,村民敬之,遂卜居洋埭,雅稱龍岱。歷經60年,衍為巨族,人口近8000人。洋埭乃知名僑鄉,華僑近2000人,旅居菲律賓和新加坡的居多,也有留學美國和澳大利亞的。
笏里象山林。源出莆田涵頭,先輩徙居泉州東街。明永樂間景潤公偕妣與二子建居笏里,稱頂象山。景潤公為象山派開基祖。象山二世茂柏公生四子:世俊、世英、世偉、世傑。世俊、世英守祖居地。世偉徙居南安青山嶺樹坑頭。世傑生七子:長子逸修、次子象順、六子逸長、七子逸遠徙永和建基,稱下象山。三子逸成,四子逸三,五子逸明徙居靈水,建基曾林。
海尾林。唐九牧六房邵州刺史蘊公後裔。先輩厚敦公居泉州大淮。明世宗時,厚敦公之孫仰見遷居海尾鄉,生二子:玉 、玉誰。嗣後枝榮葉茂,子孫蕃衍。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海尾六世文進公渡台,居淡水大坪頂後湖。前年,台胞林元芳、林丕繼等組團來海尾尋根謁祖。溝西林也有一個支派移居海尾村
瀛州奄兜林。明萬曆間由泉州移居奄兜。遠祖林閭,是一宗兩姓林李同宗主流派。解放前,宗親團聚於泉州萬壽路林李祠堂共同祭祖。
金紫湖厝林。源出珊公。珊為唐進士,與王審知同官於閩,授金紫光祿大夫。傳至南宋,其後裔仲麟,乃名聞當代六君子之一。仲麟生五子:敬宗、度宗、慶宗、美宗、安宗。安宗之派移居晉江湖厝。湖厝林稱“金紫傳芳”。
林姓分布於晉江市85個自然村,以永和、內坑、陳埭三鎮為最大聚居點,概述如下:
永和鎮分布於馬平、西坑、西店、下象山、下店、柯西、井上、頂前坑、巴厝、內厝、瑞安、四石柱、鸛頭、角山、石樓等15個自然村,在鄉人口19102人。英林鎮分布於馬山、港塔、下伍堡3個自然村,在鄉人口3870人。金井鎮分布於金井街內、坑口、坑園、湖厝、福全、後垵、溜江、石圳等8個村,在鄉人口1405人。深滬鎮分布於乳山、東山、科任和深滬鎮內等,在鄉人口3067人。羅山鎮分布於缺塘、塘市2個自然村,在鄉人口1018人。青陽鎮分布於頂象山、西邊宅、溝頭和青陽新村和許厝林5個自然村,在鄉人口2065人。陳埭鎮分布於洋埭、橫坂、海尾、奄兜、赤塘、洋茂、湖尾、四境、陳埭街頭林、溝頭和西濱十二角落等22個自然村,在鄉人口24697人。池店鎮分布於埕頭、彌厝2個自然村,在鄉人口172人。紫帽鎮有缺井村,在鄉人口408人。磁灶鎮分布於妙山、新垵、湖頭、山仔4個自然村,在鄉人口1915人。內坑鎮分布於柑市、黃塘、宮前、駟行、鋪頂、社仔、葛州、大田邊、東村、內山尾等10個自然村,在鄉人口10245人。安海鎮分布於安海街內、東角、曹店、後垵、曾林、下洪、後埭頭等7個自然村,在鄉人口3379人。東石鎮散居於潘徑、型厝2個自然村,在鄉人口25人。
晉江林姓,由於肇基年代有先後,支派不相同,統一編字行的少,自編字行的多,故有多種類型,這裡僅介紹九大系:
唐九牧長房洋埭林。字行是“友克資於汝、欽明存以仕,恭騰伯子復,觀君國大夫,勸我登奮進,展成振家遠,同會衍慶長。”
唐九牧二房錦馬林。自廿五世統一啟用字行是:“孟元高振起,輝光玉樹榮。時承雨露潤,日映枝葉新。喬木蟠根大,深谷猗蘭鮮。忠孝家聲遠,奕世子孫賢”。馬平片16村,柑市、葛洲片8村和後埭頭、下洪、曾林、型厝、坑口均採用統編字行。乳山、東山和科任等村源出馬平,但自編字行為“功大親久,貽厥孫謀。”
唐九牧六房海尾林。字行是“厚近仰玉萬,仁志文朝克,為維元丕振,奕世昭公侯,詩書裕後仲,定立棟樑謀。”
福全後垵林。字行是:“魁宏遠業,務宜鳳春。”
溝西林。字行是:“聖德孔昭明,謙恭達孝誠,上天維默輔,萬世永昌榮。”溝西分派的下伍堡、湖尾諸村採用。橫坂林源出溝西、自編字行為“國詩世受,洪恩章立,策清高直。”港塔林也屬溝西分派,自編字行為:“凌智秉齋弘敦甲,朴仕丕廷景萬天,有日文范功勤學,必定科名顯榮宗。”
笏里象山林。字行是“朝廷祖宗,順理則裕,奕世興昌。修文纘武,貽恂顯孝,弘礽啟宇。”
西濱林,包括本村12角落及其分派的西邊宅、青陽新村、洋茂、妙山等。共同啟用的字行是:“維祖烈為,光前啟後,孝友是扶,忠信篤敬,乃德秉文。”赤塘林源出西濱,自編字行為:“朝廷尊禮義,俊秀表光熙,和厚致貞祥,坤耀維文章。”
瀛州奄兜林。字行是:“盛朝敦道德,奇士表鴻文,厚渡聲顯耀,賢富應揚輝。”
缺塘林。字行是:“世維克順,孝友常春;長山問禮,建康受勛;哲嗣傑出,孚望仰欽。”
晉江林姓外遷,起於北宋,繼於元明,進入清代,衍派更多,這裡僅介紹大規模播遷。
一、播遷於同安東市。錦馬六世懌公,北宋時任同安掾吏,遂定居同安東市。東市派現分布於走馬人村、店頭莊,分派安溪尾寮、南安官橋和石獅。東市派英才輩出,明有解元林 、巡按應天府監察御史林一柱、清有中軍參將林中鳳等。
二、播遷於嘉禾塔頭。錦馬七世勵公,北宋時徙居廈門嘉禾塔頭。歷三世,起雲守祖居地,起霞後裔大章移居龍海,為惠文山祖;起霧後裔碧籠移居角尾東山,為龜山祖。其後,大章七世孫孟亭,徙居平和縣員嶺;碧籠後裔移居廣東惠東。塔頭派人文蔚起,明有太常卿林宗載、清有來鳳縣令林翼池、奉直大夫林潤園、解元林秀岩等。該派總人數三萬多人。
三、播遷於同安馬巷田邊,稱龍田派。龍田長房分布於古安、羅山、下沙溪,分派福州台南和台灣彰化、新竹。龍田二房移居金門列嶼,再分派汶萊國、新加坡和台灣高雄。龍田派總人數近三萬人。
四、播遷於廣東惠州。錦馬十一世慨公,南宋初任廣東提舉,因家惠州石帆。新近,《長林風采》一書印證了惠州林姓源出晉江馬平。
五、播遷於南安宋園(今溪尾)。錦馬十四世濟安公於元末移居南安宋園,傳上林、美頭、古溪、內厝、梧茂、大盈、內外田頭、後深坑、落坑、前梧、樓仔、磚仔埕等村,總人數二萬餘人。
六、播遷於永春美山、麗山。柑市林始祖文邁公十一世孫同美稱居永春美山,宗支布於南幢、美中、外山美、漈溪橋、延圍、杏坑、軍兜、後溪洋、五丘等村,稱美山派。嗣後,文邁公十三世孫玄保也移居永春高麗,稱麗山派。兩派人丁興旺,英才輩出。
七、溝西林有數派外遷。移居石獅湖厝、蓮厝西侖房和湖西二房,還移居平壇大鄉。
八、西濱林有數派外遷。二世子真移居暗林;六世圭章公稱居德化;七世袍鵷公移居同安;存惠、存中、存一、存素四昆仲移居泉州後城義泉;天錫移居蚶江石壁;天直、天民移居南安溪仔尾;八世欲楫定居泉州,傳衍田中央、相公巷。嗣後又分派泉州古圳和南安福水。
九、移居台灣。(1)海尾八世文進、文簪昆仲渡台,已傳九世,前年台胞元芳率團謁祖。(2)十九都林厝恩記公渡台居台中梧棲鎮。(3)廿四都厚澤村榮昌公渡台,居南投。(4)東山村順正公渡台,居台北。(5)廿七都西邊後店粹庵公渡台,居嘉義朴子鎮。(6)福全村魯公渡台,居台北。(7)馬平村謙公渡台,居龍井蚵寮。(8)內厝村孟總公渡台,居桃園。(9)鸛頭村先輩渡台,新近台胞組團前來謁祖。(10)妙山林有標於清乾隆朝渡台,生三子:光賀、光芸、光窗,枝榮葉茂。(11)溝西村先輩渡台,居麥寮,傳衍三萬人,1993年台胞林春文組團來謁祖。
南遷的林姓先輩,在開發晉江時,勤奮開拓,艱苦卓絕,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載於《晉江縣誌》的有:父子進士林性之、一新,林欲棟、期昌;兄弟進士林欲棟、欲楫。在官宦稱名的有兄弟尚書、父子開府、四世一品,有布政使,還有奉詔入閣的輔臣。據“縣誌”載:唐末以來晉江林姓有進士83人,特奏進士29人,舉人百餘人。正如宋仁宗御題,“古今無數子孫賢”。
(附言:本文容量大,需全面調查方能成稿。由於多次催稿,只好在調查表未全部返回時匯稿,遺漏之處在所難免,請晉江各村林姓宗親加以補充,有筆誤的地方也請指正。本文匯稿前,承蒙連璧、水源、樹福、漢族、榮藝、久等諸宗彥提供相關數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