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甲剎承天寺

承天寺,又稱月台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崇陽門外東南。在五代時,此地為節度使留以效的南園。後周顯德年間(954-960年)改建為佛寺,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一度改稱“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復名“承天寺”。宋時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偉,有榕徑午陰、偃松清風、塔無禽棲、瑤台明月、捲簾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嘯庵竹聲、鸚山暮雲、石如鸚鵡十景。

詳細信息

元朝至元年間(1279-1294年)建七級佛塔。明朝時,先後有原鋪、道陵、智莊、得眾、至昌、宗彬、慈灼等僧人駐錫承天寺,多有建樹。清朝初年又加以重修。承天寺鼎盛時期,有殿宇四十餘座,田產千頃,僧眾一千七百多人。全寺占地面積75畝,約五萬平方米,清朝末年,承天寺衰敗,頹垣碎瓦,淒涼滿目。後雲果、轉薄、轉溥、瑞明諸法師共同發願進行修葺,並增建寮房僧舍,寺院重興,煥然一新。
民國初年,雲果法師圓寂後,會泉法師繼任住持。會泉法師住持的七、八年間,也募款修建了寮房僧舍,開鑿放生池,除自己主講《楞嚴經》《法華經》、《彌陀經》外,還延請國內佛學家前來講演說法。後會泉法師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不久到新加坡住持光明山普覺寺,轉塵法師繼任承天寺住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有弘一法師、性願法師住寺講經弘法,組織佛學研究會、念佛會、流通經書,創辦養正院,培養僧徒。弘一法師在承天寺養正院講經時,曾寫一橫披:“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表達了一個佛教徒的愛國之心。
1982年,泉州市做出修復包括承天寺在內的一批歷史勝跡的決定。曾在承天寺卓錫、當時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覺寺住持的會泉法師弟子宏船法師及愛國華僑積極捐資,支持修復工作。修復工作於1984年春動工,經過五年多緊張工作,第一期工程於1990年完工,並舉行了開光典禮。重建後的承天寺殿堂樓閣垂檐飛甍,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寺的中軸線全長300米,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東側重建有禪堂、祖堂、龍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門面西,高懸“月台”兩匾額,為硬山頂三開間建築,傳說歷史上“月台”二字時豎時橫,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內植有五株老榕樹,七座石塔分立於榕樹之間。這裡高大的榕樹從不越出牆外,有“榕不過牆”之奇觀。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經幢,幢頂有一小石獅,傳說嘴巴能吐青煙,稱“獅子吐煙”。石階上嵌著一塊長石條,一枝淡紅色的梅花映現石上,傳說有暗香浮動,稱“梅石生香”。彌勒殿前有宋朝石塔和石經幢。左右鍾、鼓樓對峙,為攢尖頂重檐建築,樓頂藻井結構複雜,被稱作“蜘蛛結綱”。
從鐘樓、鼓樓始,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150米的長廊,連線著彌勒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脫胎浮雕高達二米多的二十四諸天像,別具一格,大雄寶殿前有兩口放生池,池旁有兩座飛來塔。傳說台灣一僧人手托此塔雲遊四方,一日雙塔不翼而飛。後這位僧人在承天寺發現了這封寶塔。大雄寶殿為歇山頂重檐五開間建築,雄偉莊嚴。殿內供奉著三世佛、迦葉、阿難、護法諸天、十八羅漢、四大菩薩及開山祖師等塑像,都為這次重修時新塑,妙法莊嚴。法堂內供奉著承天寺的鎮寺之寶——隋朝銅鑄阿彌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噸多,為國內罕見,法堂兩旁的護廊上彩繪著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