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泉法師

會泉法師

釋會泉,俗家姓張名侃,出家後法名明性,別號印月,字會泉,自署華滿,晚年自稱蓮生道人。他是福建省同安縣人。

介紹

釋會泉,俗家姓張名侃,出家後法名明性,別號印月,字會泉,自署華滿,晚年自稱蓮生道人。他是福建省同安縣人。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歲次甲戌八月十五日,出生於同安縣小西門鄉。父張善績公,世代業農。母吳氏,育二子,會泉居次。少入鄉塾受學,七歲之年父善績公逝世,家貧無以維生,乃隨母遷徒至廈門。十三歲時,見母為生計艱難所迫,操勞致病,惻然傷之,自思人生於世,應習自立,乃助兄經營市廛,以減輕母親負擔。雖然如此,而他母親終於在他十四歲之年病逝。益發使他感到身世飄零,人生如夢,而有出家之想。

經歷

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癸巳,會泉年十九歲,投入廈門虎溪岩,依溫善和尚剃度出家。翌年於漳州龍溪南山的崇福寺,禮佛學老和尚受具足戒,與轉道和尚同壇。會泉以戒法為僧伽的規範,遂依止堂頭佛乘老和尚學律,復不時到南普陀寺向喜參和尚請益,學業乃日有長進。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會泉二十一歲,出外行腳參訪。他航海初至寧波,於太白山天童寺,聽諦閒法師講《妙法蓮華經》,併入禪堂參究向上一乘。翌年夏天,渡海朝禮南海普陀山。時印光大師初到普陀山,安單於法雨寺藏經樓,會泉曾至法雨寺參謁,為大師禮座。返回天童寺,聽幻人老法師講《楞嚴經》,冬天再入禪堂,勤修禪定。他在天童寺前後三年,宗教並參,解行互證,各有進益。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離開天童寺,以後數年間,他初到鎮江焦山定慧寺,聽智通老和尚講《楞嚴經》。是年冬天於金山大徹堂坐禪,參究生死根本。時虛雲和尚亦在金山,二人是為同參。在金山住了三年,其間曾到悅州,聽月霞法師講《楞嚴經》,學賢首五教儀。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朝禮九華山,禮地藏王菩薩真身,發弘誓願,以地藏王菩薩不畏苦趣的精神,弘法度眾。是年夏天重回寧波天童寺,再聽智通老和尚講《楞嚴經》,受到老和尚青睞,為老和尚入室弟子。冬在天童,於禪七時,忽感整個身心世界,融入無有所得的大光明藏中,靈明照耀,身心泰然。會泉在江南參訪前後八年之久,見識及學問均有大進,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回到廈門南普陀寺。
是年適值南普陀寺住持喜參老和尚欲傳授三壇淨戒,請得天童寺淨心和尚為開堂,及以會泉為陪堂,並負責戒期中一切事務。此次戒子中,有轉逢、性願、轉物、轉法、瑞進、妙月等,後來都是弘化一方的佛門法將。南普陀寺戒期圓滿,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會泉到南安楊梅山雪峰寺,親近他的法祖佛化老和尚。佛化老人精通《易經》,著有《禪理妙諦》,一一都傳授於會泉。翌年,雪峰寺喜宗和尚為他傳法授記,會泉成為雪峰寺喝雲堂法脈的傳人。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他在廈門半山堂開講《楞嚴經》,聞法者僧俗百餘人,風雨不移。後來到菲律賓弘化,開創菲國大乘佛教的性願法師,時任會公侍者,亦隨眾聽講。講經圓滿,二度再赴寧波天童寺,聽道階法師講《阿彌陀經疏鈔》、《唯識三十論》及因明等論,並與圓瑛法師同研究因明三支比量及唯識法相之學,這時已到了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是年夏天,聽慧明老法師講《金剛經》。會師此次在天童寺前後經年,於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秋天回到泉州。會師在天童寺多年參學,深受天童方丈敬安禪師的器重,許之為佛門龍象。
回到泉州,地方上有疫癘流行的跡象,泉州縞紳及緇眾,於承天寺啟建冥陽兩利水陸法會,會師適逢其會,參與襄助。四十九天法會圓滿,使闔邑疫癘消滅於無形。繼而受南安雪峰寺兩序大眾的邀請,在雪峰寺開講《楞嚴經》。聽眾百餘人,都是閩南緇眾中的菁英分子。這時佛化老人慾退居,希望會泉繼任雪峰寺住持,甚至於令合山大眾跪請,會泉謙辭不遑,他說∶「化翁在世一日,則仰仗一日。」老人見他懇誠,此事乃作為罷論
宣統二年(一九一○年),會師三十七歲時,他於虎溪岩創辦了「虎溪蓮社」,提倡禪淨雙修。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秋,朝禮五台山禮文殊菩薩道場。返回途中,經寧波接待寺,與圓瑛、太虛二位法師見面,共同討論如何振興中國佛教。未幾武昌起義,民國肇建。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應台灣佛教人士的邀請,乘船到了台灣,與佛教界人士見面。並在基隆月眉山靈泉寺開講《金剛經》。當時台灣名僧善慧、心源、德融等,都在座下聽講。靈泉寺安排了一個十四歲的男童作為會公臨時侍者,這個男童就是後來台灣大學名教授、佛教學者李添春居士。會師是最早受請到台灣講經的高僧,開台灣佛教法運的風氣。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壬子歲十一月,天童寺敬安禪師,為保護廟產,以中華佛教總會會長的身分晉京請願,示寂於北京法源寺。中華佛教總會於十二月二十七日在上海靜安寺開追思大會,會師感念禪師教誨之恩,哀悼不已,特趕到上海參加追思大會。會後回到泉州,未幾,承天寺住持雲果和尚為報師恩,敦請他本師蓮鷲老和尚傳戒,請會師任開堂,兼理戒壇一切事務,他處理得井然有序。翌年果雲和尚示寂,遺命推舉會師繼任承天寺住持。他在承天寺住持任內,重修殿宇,整理園林,於大殿前辟於生池。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在寺中辦了一所「優曇初級學林」,得僧俗學員四十餘人,施以普通及初級佛學教育。會師住持承天寺十餘年,德望日隆,教化所及,遠至菲島、仰光、棉蘭、台灣、星馬等處,先後皈依弟子數千人,出家貞女一百數十人,剃度門徒如宏揚、宏西、宏識、宏船、宏念、宏圓、宏聰、宏宣等,後來皆弘化一方。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時在新加坡弘化的轉道法師,與圓瑛、轉物二師,發願重修泉州的古剎開元寺,請會泉法師就近協助。開元寺是唐代垂拱年間所建的古剎,唯年久失修,殿宇破壞,僧侶零落,轉道、圓瑛等發願重修,會師就近協助照料。後來圓瑛法師出任開元寺住持,並在寺內辦了一所開元慈兒院,收容無依孤兒,會師多年予以支持。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南普陀寺的住持轉逢和尚,他是喜參和尚的法嗣,繼喜參出任南普陀住持,他在外遊歷參訪二十年,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接任住持後,效法天童寺敬安禪師的作風,化私為公,把原來是子孫廟的南普陀寺,改為十方叢林。手訂〈十方常住公約〉二十條,明訂住持的產生,由繼承制改為選賢制。並依照所訂的規約,選出會泉法師為改制十方叢林後的首屆住持。會師晉山後,與轉逢和尚計議,興辦僧侶教育,培育佛門弘法人才,實為當務之急。乃請得安慶迎江寺「安徽僧學校」校長的常惺法師,到南普陀寺共同創辦「閩南佛學院」,佛學院成立,會泉法師任院長,常惺法師任副院長,蕙庭法師任主講。到了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會師住持任滿,常住共議,推舉太虛法師繼任。四月底太虛法師晉山,會師交卸了住持的職務,駐錫泉州的南山寺。是年冬,會泉法師與常惺法師,聯袂到福建省會福州弘法,事後,曾任福建省長的海軍上將薩鎮冰,以「大覺世間」的匾額一方,贈予會泉法師。
早在閩南佛學院創立之初,為了使初剃度的沙彌也有受教的機會,另有國小部之設立,稱為幼僧班。翌年幼僧班遷到漳州南山寺,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會師駐錫南山寺,把幼僧班改為「南山佛化學校」,命瑞今法師到南山寺擔任監院,兼任佛化學校的主任。當時負責教務的是覺三法師,他如達如、廣箴、慧雲等師,都在佛化學校任教。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夏,會師在石井慧月精舍,講《大乘起信論》,並撰寫了《大乘起信論科注》一卷。十九年受請出任南安碧雲岩住持,他並沒有移錫碧雲岩,只是委派弟子到碧雲去照應。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會師應泉州承天寺住持轉塵和尚之請,於承天寺講《楞嚴經》。是年十月,是在新加坡弘化的轉道老和尚六十壽辰,圓瑛法師、轉物法師,及開元寺兩序大眾,請轉道老和尚傳戒,請會泉法師為教授阿 黎。因道老有病,會公代為說戒。戒弟子一千餘人,開福建歷年來未有之盛事。傳戒事畢,翌年在虎溪岩設立了一所「楞嚴學舍」,從學弟子四十多人。有一位楊世時居士聞法歡喜,發心皈依,並供養數千元,助師修葺萬石蓮寺。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春正月,弘一大師在廈門妙釋寺開講《四分律含注戒本》,是年會公年屆花甲,每日列席聽講,對弘一大師更為心儀,老輩風範,有如是者。而弘一律師對會公則以長老尊之,他嘗有聯贈會公曰∶
會心當處即是
泉水在山乃清
聯後附註雲∶「印月法師歸臥虎溪,書此以呈之。後學月臂,時庚午居豐州。」
印月是會泉法師的號,月臂是弘一法師的筆名之一;庚午是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豐州是泉州南安縣的古稱。
是年,會公在萬石蓮寺開辦了一所「佛學研究社」,對外公告招生,台灣、潮、汕各地來學的學僧六十多人。是年冬天,會公又創刊了一份《佛教公論》月刊,自任社長,弘揚佛法。《佛教公論》創刊,編輯慧雲法師,於創刊號上刊出〈會公傳略〉及六十道影,並於其《煙水庵詩稿》題句曰∶「若論邊地開荒者,公是閩南第一人。」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南普陀寺原任住持常惺法師任滿辭位,兩序大眾推舉會公繼任,他乃於二十六年初,二度出任南普陀寺住持,是為第五屆方丈。未幾日寇侵華戰爭開始,二十七年六月廈門淪陷,日寇特務以會公在地方眾望所歸,威脅他出任偽職,會公不從,避居鼓浪嶼,繼而乘隙登輪到了香港,由香港轉赴新加坡,駐錫龍山寺。
會公初到新加坡,在龍山寺及光明山普覺寺講經。過了幾個月,赴仰光朝禮佛跡,並乘便遊歷南洋各地。繼而到檳榔嶼弘化,當地的護法居士林炳照、林炳坤昆仲,共同捐資在檳城升旗山麓,建了一座妙香林寺,作為會公弘法的道場。會公在此遍灑法雨,皈依弟子逾千。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荷屬棉蘭的信眾請他去講經,他到蘇門答臘住了幾個月,為信眾講經,受其感化而皈依者甚眾。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年),太虛大師率團訪問東南亞佛教國家及印度、錫蘭,回程中途經吉隆坡,四月三日抵檳榔嶼,與會公在極樂寺見面。老友重逢,分外欣喜,但在欣喜中也有感慨,因為會公是年已六十八歲,健康衰退,已不知往昔硬朗了。兩年之後,他於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壬午歲正月十六日,在檳城舍報歸西,世壽七十,僧臘五十有一,戒臘五十。

著作

會公的著作,有《大乘起信論科注》、《金剛經講義》、《阿彌陀經集講》、《普門品講義》、《佛學常識易知錄》等多種行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