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

閩南古剎承天寺位於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對面南俊巷東側。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模僅次於開元寺,為閩南三大叢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台”兩字,故又名月台寺。與開元寺、崇福寺並稱泉州三大叢林,有“一塵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

泉州承天寺泉州承天寺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俊路115號

電話:(0595)22272857

簡介:閩南古剎承天寺位於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對面南俊巷東側。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模僅次於開元寺,為閩南三大叢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台”兩字,故又名月台寺。與開元寺、崇福寺並稱泉州三大叢林,有“一塵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

景點介紹:元代,寺內建有七級浮圖,明嘉靖時,又增建檀樾祠,但屢遭兵焚,歷代屢經修葺.現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l692年)重修的.寺內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經幢.大雄寶殿前有兩口“放生池”,池旁有兩座“飛來塔”.關於這兩塔的來歷,也有一段神話傳說.相傳當年有一名台灣遊方和尚雙手托著兩座塔,四方化緣.一天,雙塔不翼而飛.後來佛祖託夢給他,說他只有找到寶剎,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雙塔方能回歸.後來,這位台灣的和尚到泉州找到寶剎承天寺後,到該寺定居.不久,果然雙塔飛來.聳立在大雄寶殿前.由此取名“飛來塔”。近年來,台、港、澳同胞及海外華人居士、僧人,紛紛前來承天寺進香,由善男信女捐助按原規模修葺一新的寺宇,已逐步恢復舊觀,香火興旺。

概述

閩南甲剎---承天寺

承天寺承天寺

承天寺,又稱月台寺,是因為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對面南俊巷東側,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月台”兩字,故有此名,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崇陽門外東南。在五代時,此地為節度使留以效的南園。後周顯德年間(954-960年)改建為佛寺,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一度改稱“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復名“承天寺”。宋時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偉,有榕徑午陰、偃松清風、塔無禽棲、瑤台明月、捲簾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嘯庵竹聲、鸚山暮雲、石如鸚鵡十景。 現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重修。

歷史

元朝至元年間(1279-1294年)建七級佛塔。明朝時,先後有原鋪、道陵、智莊、得眾、至昌、宗彬、慈灼等僧人駐錫承天寺,多有建樹。清朝初年又加以重修。承天寺鼎盛時期,有殿宇四十餘座,田產千頃,僧眾一千七百多人。全寺占地面積75畝,約五萬平方米,清朝末年,承天寺衰敗,頹垣碎瓦,淒涼滿目。後雲果、轉薄、轉溥、瑞明諸法師共同發願進行修葺,並增建寮房僧舍,寺院重興,煥然一新。

承天寺承天寺

民國初年,雲果法師圓寂後,會泉法師繼任住持。會泉法師住持的七、八年間,也募款修建了寮房僧舍,開鑿放生池,除自己主講《楞嚴經》、《法華經》、《彌陀經》外,還延請國內佛學家前來講演說法。後會泉法師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不久到新加坡住持光明山普覺寺,轉塵法師繼任承天寺住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有弘一法師、性願法師住寺講經弘法,組織佛學研究會、念佛會、流通經書,創辦養正院,培養僧徒。弘一法師在承天寺養正院講經時,曾寫一橫披:“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表達了一個佛教徒的愛國之心。

1982年,泉州市做出修復包括承天寺在內的一批歷史勝跡的決定。曾在承天寺卓錫、當時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覺寺住持的會泉法師弟子宏船法師及愛國華僑積極捐資,支持修復工作。修復工作於1984年春動工,經過五年多緊張工作,第一期工程於1990年完工,並舉行了開光典禮。重建後的承天寺殿堂樓閣垂檐飛甍,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寺的中軸線全長300米,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東側重建有禪堂、祖堂、龍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門面西,高懸“月台”兩匾額,為硬山頂三開間建築,傳說歷史上“月台”二字時豎時橫,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內植有五株老榕樹,七座石塔分立於榕樹之間。這裡高大的榕樹從不越出牆外,有“榕不過牆”之奇觀。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經幢,幢頂有一小石獅,傳說嘴巴能吐青煙,稱“獅子吐煙”。石階上嵌著一塊長石條,一枝淡紅色的梅從鐘樓、鼓樓始,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150米的長廊,連線著彌勒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脫胎浮雕高達二米多的二十四諸天像,別具一格,大雄寶殿前有兩口放生池,池旁有兩座飛來塔。傳說台灣一僧人手托此塔雲遊四方,一日雙塔不翼而飛。後這位僧人在承天寺發現了這封寶塔。大雄寶殿為歇山頂重檐五開間建築,雄偉莊嚴。殿內供奉著三世佛、迦葉、阿難、護法諸天、十八羅漢、四大菩薩及開山祖師等塑像,都為這次重修時新塑,妙法莊嚴。法堂內供奉著承天寺的鎮寺之寶——隋朝銅鑄阿彌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噸多,為國內罕見,法堂兩旁的護廊上彩繪著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畫。

承天寺現任方丈觀嚴法師,76歲,福建泉州人,師從性常法師。

寺廟布局

寺的中軸線全長300米,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東側重建有禪堂、祖堂、龍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門面西,高懸“月台”兩匾額,為硬山頂三開間建築,傳說歷史上“月台”二字時豎時橫,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內植有五株老榕樹,七座石塔分立於榕樹之間。這裡高大的榕樹從不越出牆外,有“榕不過牆”之奇觀。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經幢,幢頂有一小石獅,傳說嘴巴能吐青煙,稱“獅子吐煙”。石階上嵌著一塊長石條,一枝淡紅色的梅花映現石上,傳說有暗香浮動,稱“梅石生香”。彌勒殿前有宋朝石塔和石經幢。左右鍾、鼓樓對峙,為攢尖頂重檐建築,樓頂藻井結構複雜,被稱作“蜘蛛結綱”。
承天寺承天寺

從鐘樓、鼓樓始,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150米的長廊,連線著彌勒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脫胎浮雕高達二米多的二十四諸天像,別具一格,大雄寶殿前有兩口放生池,池旁有兩座飛來塔。傳說台灣一僧人手托此塔雲遊四方,一日雙塔不翼而飛。後這位僧人在承天寺發現了這封寶塔。大雄寶殿為歇山頂重檐五開間建築,雄偉莊嚴。殿內供奉著三世佛、迦葉、阿難、護法諸天、十八羅漢、四大菩薩及開山祖師等塑像,都為這次重修時新塑,妙法莊嚴。法堂內供奉著承天寺的鎮寺之寶——隋朝銅鑄阿彌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噸多,為國內罕見,法堂兩旁的護廊上彩繪著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畫。
寺門坐東向西,入門處為月台,面積72.2平方米。高懸“月台”二字豎匾。山門壁柱有弘一法師題聯:“有無量自在,入不二法門。”進入山門,是一條寬4.6米、長99.6米、面積458.16米的甬道,甬道南側,是七座佛塔,間植榕樹。有“塔無禽棲”、“榕不過牆”、“蠅不朝天”諸景。南面牆壁上有弘一大師手跡“南無阿彌陀佛”“升無上道、得正法流”、“善悟無礙,永得大安”等禪悟。北面牆壁上嵌有“古鑄錢遺址”、“革命遺址”兩方石碑。甬道南側立有一方泉州市人民政府的文物保護石碑。甬道尾端北轉為寺宇密集建築,全都坐北向南。
東軸線的建築依次是圓常院、廣欽和尚圖書館、舊僧舍、新僧舍、客堂、龍王祠、五觀堂、南園故址、大悲閣、會泉宏船法師紀念堂、禪堂、涅盤堂、祖堂等。
西軸線上原有開山堂、禪堂、光孝寺、王公祠、留公祠、功德堂、許公祠等等,今僅存“檀樾王公祠”
寺中另有傳達室、車庫、廚房及其他建築物,共近一千平方米。
寺中植有榕樹、柳樹、龍眼樹、白內葉樹等二百多棵,掩映於各座殿宇樓閣之間,濃蔭遍地,四季常青。

寺廟妙景

承天禪寺環境清幽,頗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鬧市難得的一片園林緣地。被稱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別是:偃松清風、方池梅影、捲簾朝日、榕徑午蔭、塔無棲禽、瑤台明月、推蓬雨夜、嘯庵竹聲、鸚歌暮雲、石如鸚鵡。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將這十景加以總結,寫有“十奇”詩七律十首。後明書法家張瑞圖將這十景書刻於碑文,傳之後世。但也有人認為“月台倒影”、“一塵不染”、“梅石生香”各為十景之一。
承天寺承天寺

出行指南

乘2、10、13、16路公共汽車在南俊巷下車即可到達。

特色美食

代泉州廚師都善於利用豐富的物產烹飪別有風味的菜餚。由於泉州具有獨特的閩南民俗文化,各種慶典禮儀繁多,婚喪喜慶、敬神祀祖、饋贈親友都少不了風味小點心。因而許多普通家庭都能製作百壽龜、白米龜、碗糕、鹼粽、芋果、元宵丸、桔紅糕綠豆餅嫩餅菜等日常小食點心,這些點心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味道清淡鮮美。

相關信息

承天寺在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對面南俊巷東側,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月台”兩字,故又名月台寺。
這裡本是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元年(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今名。其規模僅次於開元寺,為泉州三大叢林之一。現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重修。

夜訪承天寺

丁亥年庚戌月庚寅日,出差至泉州,飯後念無以為樂者,欣然出行,沿街漫步。忽想起泉州有一承天寺,遂步行前往。
承天寺,座落於泉州市中心之南俊路。清道光間《晉江縣誌》載:“承天寺,一名月台寺。在崇陽門東南,五代節度使留從效南園地也。”“周顯德中,南唐建為南禪寺。置僧田九百石,益以招慶院廢產。”“宋景德四年賜名‘承天’,嘉佑間改名‘能仁’,政和七年復名‘承天’。”兩宋之時,該寺聲名日漸隆顯,有雪徑、宗已、子琦、祖珍、道潛等和尚於此拄錫修行。“雪徑,居晉江承天寺,奉詔至京說法,稱旨,有金襴袈裟御扇之賜。”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東坡夜遊承天寺,並作《記承天寺夜遊》一文,遂使承天寺之名聞乎四海。“明洪武、永樂間,僧原輔、道陵、智莊、得眾、至昌先後修建。嘉靖間,增建檀樾祠,尋毀於兵。萬曆間,僧宗彬、慈灼繼建。”清初,鄭成功反清復明時期,曾駐兵承天寺,並於一年元旦,奉明室後裔在承天寺內受百官朝拜。清末,承天寺殿宇傾頹,寺地被占,一片荒涼。光緒至民國間,雲果和尚托缽四處募緣,感動海外善信慷慨解囊,重新廟宇。近現代海內外許多名僧大德出自承天寺門庭。除了協助師父蓮鷲擴建承天寺、親筆寫了大雄寶殿頂面的“閩南甲剎”巨匾的雲果和尚尚有會泉法師、轉逢和尚、轉塵和尚、廣欽和尚、性願和尚以及新加坡的宏船法師、菲律賓的瑞今法師等。民國十九年,弘一法師至泉州掛錫承天寺,居三月余。民國二十四年十月又至寺講“律學要略”。
至承天寺時,寺門緊閉。不怎么奪目的山門,在一間學校(好像叫晉光國小)和一排店屋之間。只見山門橫匾上有“月台”二字。月台之名,源自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寫詩贈主持僧南安人黃道潛:“月台無屋有空壇,空處觀空眼界寬。不惹世間塵一點,冰輪心境兩團團。”山門壁柱有弘一法師題聯:“有無量自在,入不二法門。”山門壁間有邑人江如怡題聯:“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
相傳泉州太守王十朋曾將寺中景致加以總結,題有《承天寺十奇詩》十首。十奇者,榕逕午陰、塔無禽棲、偃松清風、瑤台明月、捲簾朝日、推蓬夜雨、方池梅影、嘯庵竹聲、鸚山暮雲、石如鸚鵡是也。清道光年間,曾任過巡撫的福州人梁章鉅在《歸天瑣記》中記述到:“泉州承天寺異跡甚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傳一僧蓄異志,欲掘百井以為兆,後功虧一簣而止。井上築石塔數處,凡蒼蠅飛集塔上,無論多少,頭皆朝下”。未能進得寺去,故無法一睹其寺內真面貌,更遑論體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之美景,憾矣。
寺外,熙熙攘攘;寺內,想必一片清虛。寺與街,僅一牆之隔。矮牆一堵,隔斷了車光流影,隔離了人聲鼎沸,隔開了浮華喧囂。
離開時,轉身回望間想起藥山惟儼的句子:雲在青天水在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