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台南市]

開元寺[台南市]

開元寺,是目前台南市規模最大的佛寺,也是台灣最早創立的官方寺院,在台灣佛教界享有極為特殊的地位。原名「北園別館」的開元寺,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是鄭經在台灣的行館和安養母親董氏之所。到清康熙29年(1690),才改建為全島最大的佛教寺院。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開元寺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台南市北區開元路北園89號,距離南火牽站2公里,是台南市觀光名勝之一。

寺最初系明朝鄭成功的世子鄭經所建,原稱“洲仔尾園亭,”又稱“承天府行台”。清時稱“鄭氏別館”,繼稱“鄭氏舊宅”。又以其位置在郡治的北邊,故又稱“北園”和“北園別館”。清康熙間台夏道周昌復經桔亭築室以增其勝,並由諸羅縣知縣季麒光號為“致徹園”。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總兵王化行議改建為寺,經巡道王效宗的讚許,延高僧志中法師主持募肩改建,名為“海會寺”,又稱“開元寺”。繼由竺庵、介山、石峰諸法師住持。乾隆十四年(1749年)台灣道書成始修,後由台灣知縣魯鼎梅勸募續成,改為“榴環寺”,或稱“榴禪寺”。不久又稱“海會寺”。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台灣道蔣元樞倡修,增置寺產。嘉慶元年(1796年)台灣鎮總兵哈當阿重修後改稱為“海靖寺”。不久又改稱“開元寺”。同治年間,榮芳法師任住持,重修寺宇,宗風大搌。光緒二十年(1895年)台灣淪日,寺產被人強占一半。其時僧徒四散,寺宇頹記。幸由高僧玄精到寺住持,又得監院永定法師的協助募緣修葺,恢舊觀。隨後又經傅芳法師、成園法師住持,傅戒弘法、徒眾興盛。民國十年(1921年)由得圓法師住持時,重修山門,山門門眉上楷書“登三摩地”,門邊塑一白象,右邊塑一綠獅子。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信善鄭玉記重修天王殿,改稱為彌勒殿,白證峰法師撰《壬申冬鄭玉翁重修彌勒殿紀》,刻碑立於殿外邊左壁。

開元寺開元寺

得圓法師住持開光寺期間,創設僧伽學堂,新建圓光寶塔。寶塔為一祖三座,中間高,兩邊低。又改築大講堂、伽藍殿、父母堂等。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開壇傅戒,自此宗風曰漸光輝。法師圓寂後由證光法師住持,創辦延平佛學院,培蓄僧才。後寺院一度衰落,眾入嘆息。眼淨法師於1959年兼任開元寺住持,虛妙為監院,與傳妙、菩妙法師等商議,並與台南榮妙居士、邱堂明居士等洽商處理寺務,還清債務,漸度難關。繼而創辦佛學院,捐募重修大雄寶殿,塑十八羅漢像。寺周圍砌造磚牆、修建30米高的大士殿等。1966年新建蓬池寶塔,與圓光寶塔為寺中雙景。寺務蒸蒸日上,成為台南市的名剎之一。

開元寺因規模宏大,環境清幽,向為文人墨客駐足攬勝之地,留下不少吟詩歌斌。

歷史背景

開元寺開元寺
開元寺最早是鄭經設在台灣的庭園別墅,間做其母晚年安居的處所。清領後,才將別墅改為佛寺,屬於佛教禪宗臨濟宗支派。

別館的創建:明永曆年間,鄭經在金門廈門沿海戰敗,退守台灣。一時間抑鬱失志,無心政事,就在當時郡制之北的洲仔尾一地,築園造庭,作為「承天府行台」,也就是在台灣的別館。據說,園內極為敞闊華麗,峻宇雕牆、修竹茂林,加上曲折有致的小橋樓台,堪稱全台庭園之冠。鄭經從此流連園中,鎮日酗酒,縱歌逸樂,直至積鬱而卒。其母董氏後亦終老於此。

改別館為佛寺:清康熙29年(1690),當時的台灣鎮總兵王化行及台廈道王效宗,因見北園別館遼闊幽寂,竹林蒼鬱,是所謂「三寶地」,極適興築寺宇;而台灣當時沒有大型的佛寺古剎,於是決定改別館為佛寺,以彰顯大清盛世。修竣後,取名「海會寺」,又稱「開元寺」;第一任住持為志中禪師。到了乾隆42年(1777),台灣知府蔣元樞加以大規模修建,增築各殿、妝塑雕像,定下從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到大士殿的中軸建築規制及左右廂房等。修后冠稱「開元寺」,並留有碑圖、文說明。

嘉慶元年(1796),為慶祝皇帝登基,遂取「聖天子緩靖海疆至意」,更名「海靖寺」。鎮總兵哈當阿並題三匾:「三寶殿」、「彈指優曇」、「不二法門」等,至今仍高掛殿堂之上。日治時期:1895年台灣割日,寺內惡僧寶山與日人勾結,幸好出賣前夕該僧嘔血身亡,開元寺才得以保存下來。後來,經第六任住持玄精上人發願重修,以德啟眾,懲惡勸善,宗教風氣漸盛,開元寺舊觀也得以恢復。

光復後:民國47年,政府實行「耕者有其田」政策,開元寺因土地生產不足繳稅再度陷入危機。後經眼淨禪師與台南各界仕紳名流合議處理,才化險為夷。此後,廟宇陸續添建修整,並創辦佛學院、幼稚園、慈愛醫院等,朝多元化發展。目前列為二級古蹟的開元寺,扮演的不只是僧侶靜修與佛教信仰的單純寺院角色,而是一座與台南市民的日常生活關係至為密切的綜合性機構。

地理位置及格局

開元寺開元寺
地理位置

開元寺原叫「海會寺」,即因其位在海、溪會流處而得名。如下圖,海會寺就位於柴頭港溪匯入台江內海的附近,從這裡可直通煙波浩瀚的台江海域,搭船可達安平港。另外,從陸路上看,海會寺距離那時的赤崁樓只約五里,可說兼具了水陸交通之便。

格局

開元寺的佈局穩重大方,恢宏寬闊,是台灣少見的格局完整的大型佛寺,相當可貴。開元寺的殿堂配置屬四合院式。除晚近興建的大門以外,東西中軸線內的主要建築,從外到內來看,依序是三川門(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大士殿;這種層次和排列方式,和大陸許多較具規模的大佛寺十分相似。因為,開元寺的歷代住持,大都和大陸關係密切,有的來自大陸寺院,有的曾到大陸習法受戒,與大陸佛寺淵源至深,因此,台灣開元寺的建築形式也非常明顯的受到大陸佛教名剎的影響。

中軸線內的主建築和兩側廂房間,原有圍牆相隔,以區分莊嚴的神明殿堂和僧眾的起居空間。目前圍牆已拆除,僅留彌勒殿和大雄寶殿間的空磚矮牆,作為象徵性的區分。

開元寺整體格局的另一特色是,接近禪寺建築所謂的「伽藍七堂」規制。擁有山門(三川門)、前殿(彌勒殿)、主殿(大雄寶殿)、南北配殿(左右廂房)、鐘鼓樓和法堂(以主殿兼用)不論就空間尺度或建築配置來看,開元寺在在顯示出宏敞遼闊、舒朗流暢的泱泱大寺風範,值得輕步流連,細細品味。

建築特色

開元寺開元寺
開元寺是由庭園別墅改建而成的佛寺,鄭經當年華麗的雕牆畫宇,今已不可見。取而代之的是樸素典雅、平實穩重的典型清代佛寺建築。

屋頂形式:三棟古蹟建築的屋頂都是簡潔的「三川脊」式。沒有太多的繁複裝飾,素潔而莊嚴,具有佛教的寧和氣氛,和一般混合民間信仰的廟宇屋脊形式大不相同。

彩繪:寺內各殿的重要作品,幾乎全出自大師蔡草如之手。從三川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到祖師殿,無一不豐美細緻,匠心獨具。

木雕:簷下樑間的木作,工巧精美,十分可觀。尤其三川門前的門扇與木窗透雕,題材非常豐富,包含花鳥、龍鳳與各種吉祥圖案,美不勝收,的確值得一一細看。

開元寺是純粹的佛教寺院,各殿所供奉的神明,符合傳統佛教的規制。

主殿即大雄寶殿,神像極多,主要供奉釋迦牟尼,左右兩側陪侍文殊、普賢二菩薩;這三尊佛像,據說是台灣最早雕塑的佛像,十分尊貴。另外,兩旁還配祀有十八羅漢和其他菩薩數尊。

三川門內供有哼將哈將兩護衛神,這是清朝佛寺的流行作法,在其他寺廟很少見到。彌勒殿內除中央供奉彌勒佛外,兩邊分別有「風調雨順」四大天王。三川門和彌勒殿內的神像都十分巨大威赫,仰望時,敬畏之感油然而生。最後一進的大士殿則主祀觀音菩薩

寺內最重要的法會是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的釋迦聖誕法會和二月十九日的觀音聖誕法會。此外,每月初一、十五和年節時也都舉行紀念法會。

景點特色

在廟埕看三川門

開元寺開元寺
尋訪開元寺,會先在北園街上看到一座色彩斑斕的大門,這是民國48年才加建的。大門前極為寧靜,寺內古樹出牆,寺牆旁有一、二小販和命相攤,陣陣徐緩清風吹來,讓人未進寺內,便隱約領略到靜修佛地的清寧。

古樹庭園:穿過大門,進入綠蔭蔽天的前埕。最先感受到的是空氣中那般清絕靜謐的氣氛,彷彿能叫人把一切塵囂繁瑣,完全棄之門外,淨新禮佛。三川門正前方有兩棟菩提樹,象徵正覺;另有老榕、樟樹十餘株,株株蒼翠蓊鬱。站在中央步道上,看著三川門紅瓦與古樹垂蔭,構成一幅即為幽深典雅的景象。

碑亭:立著石碑數通,大多是以往修建時留下來的,上面記錄著歷代的興修沿革,是瞭解開元寺歷史的珍貴文物。

屋頂形式:三川門的屋脊是「三川脊式」,三層相連,中央一層抬高。紅瓦片、白飛簷,舒暢的平脊配合上揚的燕尾,展現出氣宇非凡的寺廟風采。因為是純粹的佛教寺院,屋頂裝是十分簡樸,正脊上只有舍利塔和雙龍,沒有其他華美繽紛的剪黏簷飾。

三川門前

順著長長的步道,走近三川門,在外側新大門未建之前,這裡才是開元寺傳統的正式出入口。因古時候佛教的寺院大都建在山間叢林內,所以進出的大門又叫「山門」。三川門因地位顯著重要,因此從門楣、廊牆、門窗到柱石,無一不精湛可觀。故一一詳細解說這些作品。

鬥神:開元寺的鬥神彩繪名聞遐邇,是名師蔡草如的重要代表作品,享有極高的藝術評價。仔細凝看,不難發現其造型極為生動,栩栩如生;尤且面貌與姿態,自然流露出一股英挺動人的氣勢。和一般佛教寺院一樣,鬥神為常見的「左右護法」和「四大天王」。左邊的韋馱,膚色粉白,神韻溫厚,眼睛細長而柔美;手持金剛杵,是佛教的護法神。右邊的伽藍,則形貌威猛,膚色黝黑,雙眼圓睜;骨骼和手勢的勁道十足,是佛寺的守護神。邊門的四大天王,分別手持劍、琵琶、傘與蛇,代表風、調、雨、順。

抱鼓石:末在正門兩側,形狀像鼓。主要作用是穩定門柱和裝飾門面。鼓面上有螺鏇紋,外側和基座上刻著鶴、馬等動物圖案。造型十分簡拙,是初建時流傳至今。

中央門扇:中央門扇因位置顯著,是視覺的重點,因此,許多雕刻的精品佳構都在這裡出現。最上段是花鳥圖案的透雕,中段則為「夔龍拱罄」。夔龍又叫褵虎,是形體如龍的單腳怪獸,這裡以雙龍迴繞著古樂器「罄」,代表吉慶;周圍另有象徵「天官賜福」的四隻蝙蝠。最下面的裙板刻有麒麟和犀角杯,麒麟是仁獸,代表正義和文明;犀角杯則是佛教寶物。

門楣:門楣上的彩繪是「草如仙」的精心傑作。大門上額有四幅,兩側邊門上各有一幅;分別畫述佛經故事。畫面意境超遠然,用色簡單優雅,筆觸十分順暢靈活,可說是廟宇彩繪的上選之作,值得佇足細賞。此外,彎枋牌樓上的花草雲紋透雕,也極精緻可觀。

員光與吊筒:抬頭往上看,樑柱間一排排的雕花板,就是「員光」。上面刻有象徵「喜上眉梢」的梅花喜鵲及其他花鳥、人物故事等;外側還有雕刻成蓮花做形狀的「吊筒」。

開元寺開元寺
對聯:兩側邊門和側窗上,分別有竹葉體、篆書、隸書三種不同字型的對聯,是嘉慶年間重修後所題。書法優美,含意深遠。邊門以竹葉狀筆畫書寫而成的竹葉體對聯,是目前僅存的台灣著名貢生林朝英遺墨,字底並飾以綠色竹葉圖案。左窗篆書對聯「開闢真機細縕無滯,元泉妙道色相俱空」,右窗隸書對聯「開化十方一瓶一缽,元機參透無我無人」。以「開」、「元」二字為首,巧妙的道出寺名與佛道禪境。

石枕:兩側邊門門柱下各有一對,也是穩固門柱用的。左邊這對正面有像鶴的鳥類浮雕;右邊一對的造型比較特別,半圓的額頭,凸出的巨眼大鼻,看起來十分威凜兄暴,似人又似鬼。

柱:不是一般廟宇雕造精美的龍柱,而是樸素的圓柱。中央四根為木石柱,即上段1/3為木柱,下段2/3為石柱;其他都是木柱。柱珠上有花雲紋和小圓珠石刻,十分細緻精巧,是清朝修建時所作。

:特色是以方形的窗櫺來包含圓形的構圖,代表「天圓地方」。左右兩邊博古圖內容豐富,身含寓意旨趣。左邊的圖案涵意為「新韶如意、平安吉祥」;圖上的梅花、如意代表新年如意,花瓶和靈芝代表平安吉祥。四個角落裡有蝙蝠和雲氣,象徵福運連連。

廊牆:上段內側是龍虎堵,左面為龍,右面為虎。外側的彩繪,左右兩側分別是「船師悔責」和「醜女改容」的世尊傳說故事。用色清美,筆法細膩,圖上並書有故事內容,不妨在此品文觀圖一番。

三川門內

首先走進三川門內,會被左右兩尊碩大無比的神像所震懾。再一抬頭,一候條淡黃屋板和大紅橫楹,加上琳瑯滿目的木作彩繪;小小的空間裡,使人同時感受到威巨和清朗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氛。門內中央並懸掛著「開元寺」、「小西天」兩匾,分別是光緒和日治時代信徒所獻。

哼哈二將:台灣寺廟很少在三川門兩側設護衛神像,唯有清朝所建的佛寺才有此作法,如台南開元寺、彌陀寺等。哼哈二將,強勇富正義感,是佛的侍衛兼護法之神。綠臉棕眉的是哼將,褐臉黑眉的是哈將,據說分別是印度的那羅廷天界力士和密遮金剛力士。兩者都採坐姿,微開口笑,手持金剛杵,姿態靈巧而活潑。此二神像可能是清朝原物,大約二十年前才修護過。

木雕彩繪:架棟間的大木作、小木雕都極精緻可觀;額板和楹樑上的象、竹、花、鳥彩繪,清麗與繁複間而有之;與三川門外的風格吻合,同是蔡草如的佳構。

四大天王:兩側的「天王踩惡鬼」塑像,四大天王個個巨大威赫,氣勢迫人;腳下的惡鬼表情有悲戚、有哀嚎,十分生動逼真。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全寺最重要的殿堂,白色的門牆,配合磚紅屋頂,特別顯得光潔明亮。正殿內神像眾多,除主祀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外,另祀多尊菩薩、尊者和十八羅漢。正中央的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菩薩三神像年代久遠,彌足珍貴。

此外,殿內還存有全台最早的銅鐘。簷下樑間的木雕彩繪,造型巧妙,用色華美,充分展現出結構與色彩的魅力。

憨番扛廟角:進大雄寶殿之前,抬頭往上看,前簷梁間有兩尊男子,側身弓腿,以手臂奮力抬著廟角大梁,就是俗稱的「憨番扛廟角」或「憨番舉大杉」。

關於它的由來有不同的傳說:一說憨番取自荷據時期的黑奴,因其粗壯有力,所以匠師在新建廟宇時,習慣將他們雕塑在廟角,以發揮支撐的作用。另一說,此種作法乃模仿自印度的寺廟,因當地無論佛教或印度教的廟宇,都可發現這樣的建築形式。

開元寺開元寺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開山鼻祖,地位極崇高,大雄寶殿的「大雄」二字,即因尊仰其無邊的道德法力而名。據傳,釋迦在2500多年前出生於印度,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城城主。自小生活十分悠遊,不知人間疾苦。直到某日出遊,看到生、老、病、死等人間的愁苦與無奈,頓時了悟萬事變幻無常,遂決意捨棄貴族生活,出家修行。經過數年苦修後,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文殊、普賢菩薩:陪侍在釋迦牟尼左右,在佛教的地位十分崇高,並稱「華嚴三聖」。釋迦左側,駕馭獅子的是文殊菩薩,左手持著金色淨盤,右手作迤灑狀;智慧在眾菩薩中號稱第一。右側的普賢,騎著白象,首握藍色書卷,在佛教中,主司理法。

銅鐘:據說是全台最早鑄成的銅鐘,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由第一任住持志中禪師閉關3年,勸募所得製造而成,完成於康熙34年。

鐘高70公分,直徑105,7公分,重1600斤。鐘上銘記著志中禪師的出關偈——「獨坐釘關給善緣,募鐘立願利人天;一聲擊出無邊界,同種功德億萬年」,同時還鐫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和捐造者名單,幾乎當時在台的文武高官如台灣鎮總兵王化行、台廈道高拱乾、知府吳國柱等都名列其上。

鐘齡雖逾300年,鐘面上的文字卻依舊清晰可見,字跡俊美,線飾古樸,是鑄鐘的極品,台灣少見的珍物。

拜亭

拜亭:又稱「後軒亭」,原是供信徒擺置祭品、燒香參拜的空間。樑上的木雕精湛巧妙,左右兩側的彎月形雕花板上,分別刻有「龍吐蓮花」、「雙龍拱罄」、「鰲吐浪花」等吉祥圖案。仔細看,刀法極為靈動活躍。大紅楹上的「惠濟蒼生」匾額旁有佛手柑、仙桃、石榴等造型的木雕,寓意「三多」——多福、多壽、多子。樑上彩繪則以花鳥為主,黃綠色調配以紅花點綴,顯得非常細膩清美。

瓮瓦矮牆:大雄寶殿與大士殿之間的庭園兩側,各有一排由酒瓮堆疊排列而成的矮牆,據說是清朝遺物。小口圓肚的造型,顯得非常古拙親切,瓮間形成的曲線柔美而和諧。

山牆:山牆,是指建築物的側牆,其形式和作法可以有很多變化。這裡接近所謂的「火形」造型,是閩浙一帶常見的形式,最大特色是山牆高過屋頂本身,遇到火災時,能有效阻擋火勢蔓延,舉隔絕火舌的功能。

七絃竹

七絃竹和「鄭經井」齊名,都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相傳,鄭經的母親董氏,素來鍾愛修竹,居於「北園別館」時,特地從河南臥龍岡,飄洋過海,移植竹中異品---七絃竹來台種植,迄今逾300年,依然生氣蓬勃,欣欣向榮。台灣竹的種類相當多,有箭竹、刺竹、墨竹、綠竹、白竹等,屬於少數珍貴的品種之一。它的特徵是莖幹極為細長,略呈黃綠色,上面有7條青色的絲紋,看來就像琴的絃線,因此得名;竹貌聘婷秀美,動人萬分。

護龍

左側護龍:斜頂平房的日式建築風格,為1933年所修建的,整體的素木風貌,呈現出有別於其他殿堂的雍容素雅格調。木質的格窗門扇,仔細看,每一處木框上都經過用心的琢磨,展現出精巧細膩的花、鳥、竹、獸雕刻,兩側長長的木刻對聯,營造出莊寧靜穆的氣氛,形成一種罕有的獷雅兼具的趣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