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開元寺

台南開元寺

位於台南市區開元路北園街。建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為台灣三大佛寺之一。原是鄭成功之子鄭經為母所建北園,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改築茅亭精舍,二十九年(1690年)改舍為寺。初名海會寺。嘉慶五年(1800年)改今名。規模宏大,古木參天,內設佛學講習堂。

簡介

台南開元寺開元寺位於府城東北方,奠基已有300餘年歷史,園內茂林修竹,景象清肅,為本省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列屬二級古蹟

寺最初系明朝鄭成功的世子鄭經所建,原稱“洲仔尾園亭,”又稱“承天府行台”。清時稱“鄭氏別館”,繼稱“鄭氏舊宅”。又以其位置在郡治的北邊,故又稱“北園”和“北園別館”。清康熙間台夏道周昌復經桔亭築室以增其勝,並由諸羅縣知縣季麒光號為“致徹園”。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總兵王化行議改建為寺,經巡道王效宗的讚許,延高僧志中法師主持募肩改建,名為“海會寺”,又稱“開元寺”。繼由竺庵、介山、石峰諸法師住持。乾隆十四年(1749年)台灣道書成始修,後由台灣知縣魯鼎梅勸募續成,改為“榴環寺”,或稱“榴禪寺”。不久又稱“海會寺”。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台灣道蔣元樞倡修,增置寺產。嘉慶元年(1796年)台灣鎮總兵哈當阿重修後改稱為“海靖寺”。不久又改稱“開元寺”。同治年間,榮芳法師任住持,重修寺宇,宗風大搌。光緒二十年(1895年)台灣淪日,寺產被人強占一半。其時僧徒四散,寺宇頹記。幸由高僧玄精到寺住持,又得監院永定法師的協助募緣修葺,恢舊觀。隨後又經傅芳法師、成園法師住持,傅戒弘法、徒眾興盛。民國十年(1921年)由得圓法師住持時,重修山門,山門門眉上楷書“登三摩地”,門邊塑一白象,右邊塑一綠獅子。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信善鄭玉記重修天王殿,改稱為彌勒殿,白證峰法師撰《壬申冬鄭玉翁重修彌勒殿紀》,刻碑立於殿外邊左壁。

得圓法師住持開光寺期間,創設僧伽學堂,新建圓光寶塔。寶塔為一祖三座,中間高,兩邊低。又改築大講堂、伽藍殿、父母堂等。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開壇傅戒,自此宗風曰漸光輝。法師圓寂後由證光法師住持,創辦延平佛學院,培蓄僧才。後寺院一度衰落,眾入嘆息。眼淨法師於1959年兼任開元寺住持,虛妙為監院,與傳妙、菩妙法師等商議,並與台南榮妙居士、邱堂明居士等洽商處理寺務,還清債務,漸度難關。繼而創辦佛學院,捐募重修大雄寶殿,塑十八羅漢像。寺周圍砌造磚牆、修建30米高的大士殿等。1966年新建蓬池寶塔,與圓光寶塔為寺中雙景。寺務蒸蒸日上,成為台南市的名剎之一。

開元寺因規模宏大,環境清幽,向為文人墨客駐足攬勝之地,留下不少吟詩歌斌。

開元寺為三殿式建築,傳統伽藍式格局保存完整,是島內少見的大型佛寺,園區古木蔽天,環境頗為清幽。前殿供奉彌勒佛,兩旁列有四大天王,各高丈余;第二進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阿難尊者與文殊菩薩,左側護龍是斜頂平房,前後為禪房中置父母堂,詹板由木條釘成,木質門扇、格窗精心雕琢,素雅中見雍容;第三進為大士殿,二樓正殿門楣橫匾上書“不二法門”,是嘉慶年間台灣鎮總兵哈當阿所題,綠底金字,格外引人,內奉千手觀音,36隻金臂上握有斧、劍、碗、蓮花等泥塑,精巧可愛,殿內功德堂有一古井,據說乃造園時所鑒,為明鄭及後來廟中僧伽主要的飲用水源,廟方圍柵欄保護,供人憑弔。

地址

開元寺位於台南市北區開元路北園89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