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臂纓鮃

長臂纓鮃

長臂纓鮃,中文名為脊椎動物門,分布於北達日本南部海區以及南海粵東到福建台山島東及台灣東北。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長臂纓鮃長臂纓鮃

背鰭81~83,臀鰭60~64,胸鰭11(有眼側)、8~9(無眼側),腹鰭6,尾鰭3+11+3。側線鱗52~55。鰓耙0+5~6。
體長為體高l.9~2.1倍,為頭長3.7~4.1倍。頭長為吻長5.3~5.9倍,為上頜長3.4~3.6倍(有眼側)、3.4~3.7倍(無眼側),為眼徑2.8~3.1倍(上眼)、2.9~3.3倍(下眼),為眼間隔2.2~2.6倍。體卵圓形,側扁而高。尾柄極短較高。頭短而高,背緣隆起,雄魚前部近垂直,下眼前上方有1凹缺。吻短鈍,背緣陡高,吻長小於眼徑。兩眼均位於頭左側,上眼靠近頭部背緣,前緣與下眼前1/3處相對。眼間隔寬而凹入,其寬度隨個體大小和性別有異。有眼側2鼻孔較發達,位於下眼上緣前方,前鼻孔短管狀,後緣鼻瓣長,後鼻孔無鼻管;無眼側鼻孔位於背鰭起點下方。口小,前位,口裂弧形。上頜骨後端達下眼前1/3下方。牙尖錐形,上頜牙2行,外行牙較少,下頒牙1行。兩側頜與牙幾同樣發達。雄魚具強吻棘1,眶棘2,下頜棘1,雌魚吻棘和眶棘有或無。前鰓蓋骨邊緣游離。左右鰓蓋膜癒合,不與峽部相連。有假鰓。鰓耙短,內緣有小刺,僅存在於下枝。鰓蓋條骨7。有眼側被強櫛鱗,鱗後緣櫛刺長,奇鰭鰭條密被小鱗;無眼側被圓鱗。僅有眼側具側線,在胸鰭上方具1弓狀彎曲部。無顳上枝。背鰭始於無眼側鼻孔上方,中部鰭條最長。臀鰭緊接肛門後方。有眼側胸鰭較無眼側胸鰭長,第二鰭條作絲狀延長。有眼側腹鰭基底向前達峽部前端。尾鰭鈍尖,上下葉最外側3鰭條不分枝。除尾鰭中部鰭條分枝外,各鰭鰭條均不分枝。肛門偏位於無眼側,生殖突起偏位於有眼側。有眼側褐色,體側近背鰭和臀鰭基底有數個小黑斑,沿側線上有數個較大黑斑。各鰭有時散有小黑點。背鰭和臀鰭邊緣暗色。雄魚在眼間隔前方的頭前緣有許多小黑點成行排列,無眼側胸鰭基後方有一藍黑色區。雌魚無眼側無黑色區。

分布

海水

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亞洲油鰈
纓鱗條鰨
峨眉條鰨
日本條鰨
條斑星鰈
異吻長鼻鰨
卵鰨
眼斑豹鰨
毛鰭單臂鰨
黑點圓鱗鰨
日本鉤嘴鰨
人字鉤嘴鰨
縱帶箬鰨
東方箬鰨
異鱗箬鰨
環紋箬鰨
褐斑櫛鱗鰨
網紋櫛鱗鰨
角鰨
絲鰭沙鰈
滿月沙鰈
胡氏沙鰈
短頜沙鰈
長臂沙鰈
冠鰈
褐斜鰈
縱帶斜鰈
華鮃
圓斑星鰈
五點斑鮃
雙瞳斑鮃
桂皮斑鮃
高體斑鮃
三眼斑鮃
橫濱鰈
大牙斑鮃
太平洋油鰈
圓鱗斑鮃
五眼斑鮃

爪哇斑鮃
南海斑鮃
櫛鱗斑鮃
施氏鰈
東方無線鰨
西方細紋無線鰨
九帶無線鰨
短鉤須鰨
櫛鱗須鰨
大西洋鰈
潘氏鰈
紫斑舌鰨
黑尾舌鰨
短吻紅舌鰨
印度舌鰨
黃腹鰈
黑鰭舌鰨
長吻紅舌鰨
橢圓前鰈
歐洲鰈
線紋舌鰨
小鱗舌鰨
西寶舌鰨
短吻舌鰨
大鱗舌鰨
櫛鱗鰈
高眼舌鰨
南洋舌鰨
黑鰓舌鰨
少鱗舌鰨
花舌
花點鰈
龍利
小口油鰈
鱗眼鰈
大鱗擬棘鮃
短鰈
大鰜鮃
絲指鰜鮃
綠斑擬鮃
短腹擬鮃
小眼新左鮃
小頭左鮃
矛狀左鮃
大嘴鱷口鮃
細鱗鰈
長腳短額鮃
短鰭前鰈
細頭油鰈
黑斑短額鮃
寬額短額鮃
等頭鰈
青纓鮃
多牙纓鮃
美洲鰈
寬額纓鮃
大口鮃
凹吻鮃
繁星鮃
豹鮃
圓鱗鮃
中間角鮃
長鰭羊舌鮃
無斑羊舌鮃
角羊舌鮃
大羊舌鮃
纖羊舌鮃
帕氏鰈
棘鰈
尖吻黃蓋鰈
大鱗瓦鰈
納塔爾瓦鰈
瓦鰈
黑斑瓦鰈
普來隆瓦鰈
角木葉鰈
星突江鰈
大牙擬庸鰈
長體前鰈
粒鰈
細點前鰈
小頭油鰈
克氏雙線鮃
三斑雙線鮃
赫氏鰈
長鰈
黑光鰈
帶紋條鰨
大鱗短額鮃
大鰭短額鮃
長臂纓鮃
多斑羊舌鮃
長吻前鰈
長鉤須鰨
大鱗前鰈
長鰭短額鮃
多鱗短額鮃
高體大鱗鮃
少牙斑鮃
馬來斑鮃
鈍吻黃蓋鰈
日本須鰨
窄體舌鰨
蟲鰈
寬體舌鰨
鰈亞目
斷線舌鰨
雙線舌鰨
大口鰜
褐牙鮃
單孔舌鰨三線舌鰨
高眼鰈
石鰈
半滑舌鰨
比目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