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公路學院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

公路學院(公路科學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屬的長安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學院,1951年以來,歷經西安公路學院公路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公路工程學院、公路學院和長安大學公路學院。50多年以來,學院視富民興邦為天職,以發展公路交通科技為己任,緊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積極組織開展公路建設的重大課題和關鍵技術研究,為我國公路交通科技事業和基礎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務院有關部委的高度評價。

學校介紹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長安大學公路學院
公路學院(公路科學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屬的長安大學“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的學院,歷經西安公路學院公路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公路工程學院、公路學院。60多年以來,學院視富民興邦為天職,以發展公路交通科技為己任。學院緊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積極組織開展公路建設的重大課題和關鍵技術研究,為中國公路交通科技事業和基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務院有關部委的高度評價,素有交通系統“黃埔軍校”之美名。

學院隨著中國公路交通事業的蓬勃發展,學院不斷發展壯大,從創始初期僅有兩個專業,發展建設成為中國公路交通建設行業學科齊全、專業配套、規模較大的重點學院和主要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及其他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學院人才濟濟,名師薈萃,現設有六所七系三辦三個中心,教職工251人(專任教師211人,工程實驗、管理人員4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53人,碩士生導師160人。91%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142人具有博士學位)。學院現有教授75人,副教授81人。

多年來,學院(研究院)依託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以學科建設發展為方向,不斷完善和創新用人機制,湧現出一批年富力強,成績卓著的知名專家和學者。目前,學院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國家“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4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9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7人,交通部重點學科帶頭人1人,交通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3人,陝西省“三五”人才6人,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3人,陝西省“三五”人才6人、陝西省“百人計畫”2人,陝西省教學名師4人、陝西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5人、陝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

學院才俊輩出,目前在校本科生2702人,碩士研究生1930人,博士研究生219人,外國留學生20餘人。50多年來,已培養出各類不同層次的畢業生6萬餘人,其中大批已走上各級領導崗位,有的已成為國內外頗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如交通部副部長馮正霖、陝西省軍區副司令員李登武少將、交通部科學研究院院長、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周偉等等,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開拓創新,勤奮求是,為中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應有貢獻。

1981年以來,學院先後獲得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道路與鐵道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岩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結構工程、交通工程、道路經濟與管理、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等1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及道路與鐵道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岩土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材料學、結構工程、市政工程、企業管理、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交通工程、道路經濟與管理等11個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先後建立了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橋樑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為省部級重點學科,公路建設科學與技術學科群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公路建設與交通運營保障科學與技術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為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和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兩個二級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學院擁有“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崗位。學院現有6個本科專業方向,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專業是教育部批准的保留專業,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專業和交通工程專業是陝西省名牌專業。同時,學院是全國高等學校路、橋及交通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交通部路、橋繼續教育中心”設在學院。學院還是全國交通系統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檢測工程師和公路交通高新技術培訓基地。

學院以“211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強科研機構和基地建設,使之成為理論研究和科技創新的發源地。學院現有公路橋樑與隧道陝西省重點實驗室,道路結構與材料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和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新建成的凍土工程實驗室在全國高校首屈一指。學院擁有一批國內一流水平的實驗設施和檢測系統,包括美國“MTS”公司的電液伺服閉合循環試驗系統,英國“ELE”公司的自動馬歇爾儀,丹麥“B·K”公司的測振試驗系統,日本“三榮”、“共和”等公司的超級數據採集系統和信號處理系統等,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平台,同時也可為公路交通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等部門提供優質高效的科技服務。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近五年來,先後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150餘項,近五年連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總計6項,多項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諸多領域的空白。近年來學院先後承擔完成了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國家西部交通建設項目、交通部科技攻關項目、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項目、教育部骨幹教師基金資助項目、霍英東青年教師資助項目等重大科研項目百餘項。科研經費逐年增長,2008年契約金額1.3億元,2009年契約金額1.32億元,2010年契約金額1.3億元,2011年契約金額1.3億元,2012年契約金額1.28億元。近10年來,發表科技論文2500餘篇,出版專著及教材120餘部。學院充分發揮科技與人才優勢,緊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為國民經濟和中國公路交通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科學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交通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1]

學院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與美、英、德、俄、澳、日、南非、巴西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許多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雙邊交流與合作關係,包括互派專家講學,進行合作研究,合作培養研究生、建立聯合研究中心等,促進了學院整體水平的提高,擴大了學院的國際影響和地位。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學院廣大師生員工開拓創新,開放求是,團結協作,力爭把公路學院(公路科學研究院)建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重點學院

國家級重點學科

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簡介

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創立於1958年,1982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0年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以該學科為依託,經批准設立有“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並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現有教授31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導師16人。

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是中國公路交通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近年來隨著中國公路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依託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道路結構與材料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在路基工程、路面工程、道路建築材料、道路材料結構與性能、道路新材料開發與套用、道路勘測設計、特殊地區路基路面結構與性能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0餘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00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40餘部,批准專利23項。

近年來,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研究人員勵志求新,開拓務實,緊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為國民經濟和中國公路交通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科學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交通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近年來先後承擔國家、省、部委重點課題和廣泛的橫向合作項目數百項,科研經費達8000多萬,目前承擔的重大科研項目有:多年凍土地區路面基層修築技術研究,大粒徑碎石路基施工控制技術的研究,山區公路防排水評定方法與抗水災評估指標的研究,濕陷性黃土地區路基路面病害處治技術研究,水、熱、力耦合效應與路基路面溫度場變化規律的研究,多年凍土地區路面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等。

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英、德、俄、澳、日、南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許多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雙邊交流與合作關係,促進了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整體水平的提高。

本學科注重開展公路建設中的重大課題和關鍵技術研究。研究工作立足西部、面向全國,適應西部大開發的需要,在高原多年凍土地區路基路面結構、黃土地區高等級公路修築技術、沙漠地區築路技術、路面材料結構理論與改性技術、公路災害防治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特殊地區路基路面結構與性能、路面材料結構理論與改性技術、山區高速公路現代測設技術、公路災害防治技術、高速公路建設與養護管理等五個學術梯隊。學術隊伍年齡結構合理,整體實力雄厚,發展勢頭強勁。

本學科一直注重開展公路建設的重大課題和關鍵技術研究,已形成了具有優勢和特色的“特殊地區路基路面結構與性能”、“路面材料結構理論與改性技術”、“山區高速公路現代測設技術”、“公路災害防治技術”、“高速公路建設與養護管理”等五個研究方向。

1)特殊地區路基路面結構與性能研究方向

2)路面材料結構理論與改性技術研究方向

3)山區高速公路現代測設技術研究方向

4)公路災害防治工程研究方向

5)高速公路建設與養護管理研究方向

國家級特色專業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080724)

批准時間:2007年

⒈建設目標

特色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有效地完成專業建設必須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學科建設、做好課程建設(含教材建設)、做好實驗及實習基地建設等等。

師資隊伍:引進5名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才;鼓勵並資助青年教師在職攻讀博士或碩士學位;積極培養具有突出貢獻專家3~5人;引進國內外著名專家(院士)做學院的兼職教授或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科學研究:年均力爭主持或參加12項國家級、10~15項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力爭1~2項國家級、5~10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力爭年均被SCI、EI檢索收錄20篇;年均發表論文130篇;年均申報10~15項教學研究項目;加強學術交流,積極開展校內、校際學術交流活動,主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專業課程:修訂專業培養計畫,完善專業課程設定;申報5~10名省級教學名師;完成15門校級精品課程建設,力爭3門省級精品課程和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力爭年均出版教材10部。

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實驗必修課實驗開出率達100%,力爭全部課程能開出設計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實驗;完成開放實驗室建設,使學生能參與開放實驗室,進行實驗訓練。配合學校進一步完善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

⒉教學基礎

⑴師資隊伍建設

本專業教學團隊中中青年教師已成了專業發展的重要力量,55歲以下的教師占師資隊伍的96%,45歲以下的教師占師資隊伍的83%,學歷層次逐年提高,學歷結構日益改善,碩士研究生以上占88%。目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109人,占師資隊伍的70%,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趨於合理。注重學緣結構的改善,在補充教師時,儘量選用校外畢業的優秀博士研究生充實到師資隊伍,鼓勵和支持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攻讀學位、進修、合作科研。

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趨於合理,學緣結構在逐步改善,已逐步形成一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年輕師資隊伍。隨著專業的發展和引進人才優惠政策的實施,對人才的吸引力將日益增強。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主動適應人才競爭的嚴峻挑戰,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的投入,加強人才引進的力度,並從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建立科學的教師培養和培訓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勵競爭機制,為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專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提供有力的保障。

⑵教學條件

通過學校“211工程”建設,購置設備先進,已經形成了功能配備完善,基礎課程教學、專業課程教學相互依託、相互補充,教學資源配置合理的教學實驗室體系,滿足了所有專業實驗教學的需要,利用率高,在本科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學院面向本專業的本科教學的實驗室總建築面積12520平方米,總值4308萬元。包括有建材實驗室、瀝青實驗室、瀝青混合料實驗室、勘測實驗室、結構工程實驗室、岩隧實驗室、土工實驗室、地質實驗室、水力實驗室、公路橋樑與隧道實驗室。實驗室運行管理機制總的基本思路是實行主任負責制和崗位責任制,設立學術委員會,開展設備有償使用制度和提倡校內聯合和對外開放,有力保證國家、省部委重大科研項目,全面培養和造就高層次的公路交通人才。

通過對教學、科研實驗室持之以恆地建設,學院的本科實驗教學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學實驗室開設的實驗課時數隨著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入,新開設的實驗項目無論

太白山實習基地(太白山校區)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利用交通部專項資金建設的公路學科勘測教學實驗實習基地。積極開展校外學生實習基地建設,先後在陝南略陽建立公路學科地質實習基地、山東科達集團建立學生實習基地。校內外實習基地,其條件和設施能滿足本科實踐教學的要求。

⒊教學改革

⑴人才培養方案

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加強學生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進一步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培養的需要,繼承和發揚辦學傳統,形成自身的辦學優勢和特色。根據學校建設的目標定位,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全方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實踐,形成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的、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多模式人才培養方案。

按照學校統一安排,本專業培養方案經過2000年、2003年及2005年的全面修訂,將四年制本科學生的總學時數由過去的2700調整到2500以下;進行了課程體系的最佳化和整合,減少課程與內容的重複,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系統化程度;構建包含專業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的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組成的專業平台課程體系,有力地推動了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

⑵課程與教材建設

改革成果在教學實踐中的套用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自學能力、工程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產生了明顯效果。這些教改成果在2001年、2003年的學校、陝西省教學成果評選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近年學院建設有12門長安大學精品課程,其中2門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

國家級教學團隊

2009國家級教學團隊-公路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公路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團隊帶頭人: 沙愛民

團隊基本情況簡介

長安大學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經過五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已成為中國公路交通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1981年以來先後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獲準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擁有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道路結構與材料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和陝西省名牌專業,“土木工程實驗中心”為省級教學實驗中心。長安大學原為高等學校路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現為道路運輸與工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和21世紀交通版高等學校教材(公路與交通工程)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

在本學科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支面向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講授由公路工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構成的課程群,教師的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職稱年齡結構合理、治學嚴謹、專業配套且穩定的“公路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團隊中現有教師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導師5人,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學團隊中包括省級教學名師、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交通部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等優秀人才。團隊帶頭人沙愛民教授是著名的公路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陝西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和“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

本團隊長期以來主要承擔《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築材料》、《道路勘測設計》、《基礎工程》等系列理論課程和實踐環節的教學工作。同時注重教材建設,編寫過7部本科生教材,其中2部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2部為面向21世紀教材,3部獲得了省部級優秀教材獎。承擔教改項目9項,獲得省級獎勵5項和軟體著作權2項。《路基路面工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道路建築材料》和《基礎工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重視實驗和實踐,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所指導的學生多次在全國競賽中獲獎,其中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4項,還獲得過“挑戰杯”創業計畫競賽、第二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以及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獎勵。

本團隊在開展教學工作的同時,注重主持和參與公路科學技術研究和生產實踐活動。近5年以來承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10項;獲得國家級獎勵3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省部級二、三等獎多項。科學研究極大地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畢業生質量在國內同行業享有盛譽。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已經成為中國公路交通行業建設與管理崗位中堅力量。

國家級成果獎勵

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技術研究

凍土是一種溫度低於0℃且含有凍的特殊土體。氣溫、水分微弱地改變,就可使其工程性質發生變化。多年凍土在中國分布非常廣闊,占中國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21.5%),約占世界多年凍土總面積的10%。中國的多年凍土區具有地溫高、厚度薄、地下冰分布複雜、穩定性差等特點。多年凍土上修築公路的最大難點是多年凍土始終處在時空的變化之中。而鋪築瀝青路面公路,等於在凍土上既加了一個吸熱器又蓋了一層封水膜,使凍土在夏天吸熱而融化程度加劇,路基內水分不能蒸發,這是一個在公路修築技術史上始終沒有解決的世界性技術難題,缺乏成功技術資料供借鑑。

近年來,本團隊通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年凍土地區路基病害機理與防治對策研究”,交通部行業聯合科技攻關項目“高原多年凍土地區路基路面典型結構研究”,國家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水、熱、力耦合效應與路基路面溫度場變化規律的研究”、“多年凍土地區路面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和“西藏幹線公路修築技術研究”,西藏自治區科委項目“青藏公路縱向裂縫形成機理及處治對策研究”等科研項目開展研究,系統研究了多年凍土區公路建設與養護等難題,通過大量的室內試驗研究和依託工程驗證,首次提出以凍土溫度和凍土類型為主要指標的公路工程多年凍土區劃、以融沉變形為控制因素的公路多年凍土分類指標;研究了公路凍土路基水、熱、力耦合規律,揭示了路基寬度、路基高度、路線走向、路面類型、凍土溫度等對公路凍土路基溫度場變化的影響規律與路基變形規律;創新提出了公路凍土路基設計原則和方法,首次提出公路路基合理高度,一般路基與特殊路基結構修築及穩定技術;提出了適應多年凍土地區的瀝青路面設計指標體系、合理使用年限、合理結構、材料配合比設計方法以及相應的路面修築技術;研究了多年凍土地區橋樑負溫環境中灌注樁水泥混凝土強度形成及樁基回凍規律,建立了樁基回凍與承載力的公式。項目創新集成了多年凍土區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體系。

研究成果,為多年凍土地區公路的建設、整治工程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填補了世界該技術領域的空白,確立了中國在多年凍土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研究成果200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學院英才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1989年度張登良

1994年度 戴經梁(交通部人勞技字72號轉人事部人專發8號)

1998年度胡長順(交通部人勞技字147號轉人事部人發26號)

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名單(國人部發96號)

2006年度沙愛民

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名單(教技委2號)

1991年度張登良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教技函2號)

2004年度周緒紅

交通部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交人勞發24號)

1995年度,張登良

交通部專家委員會委員

2000年度王秉綱

2004年度王秉綱周 偉

2004年度謝永利

交通部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交教發402號)

胡長順 周偉

交通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交教發402號)

謝永利賀栓海鄭傳超

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交人勞發392號)

胡長順

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交人勞發392號)

賀拴海王選倉鄭傳超黃平明周偉謝永利沙愛民

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人勞字306,2003.07.28)

沙愛民謝永利

陝西省“三五” 人才工程(第二層)

1997年(首批)謝永利(陝教位發4號)

1998年(第二批) 胡長順(陝教位發6號)

1996年度(第三層)延西利胡大琳(陝人發54號)

1999年度(第三層)郝培文雷勝友馬建秦陳紅(陝學位50號)

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

2001年謝永利(交人勞發557號)

2003年沙愛民(交人勞發480號)

2005年郝培文(交人勞發588號)

交通部優秀青年骨幹教師(交教發402號)

沙愛民黃平明

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人員(教技司65號)

周緒紅胡長順 徐 岳謝永利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員

2004年度沙愛民王元慶(教技函35號)

2006年度郝培文劉永健(教技函5號)

2007年度陳建勛裴建中王春生(教技函70號)

2009年度胡力群蔣應軍(教技函7號)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

1991年度 (人專發12號;交通部人勞技乾字1062號轉)

王秉綱張登良

1992年(人專發22號;交通部人勞技乾字076號轉)

戴經梁

1995年度(人發22號;交通部人勞技乾字244號)

楊炳成周偉

1997年度(人發14號;交通部人勞技乾字)

嚴寶傑

1998年度(人發36號;交通部人勞技字177號,建設部建人教專87號轉)

周緒紅王選倉

2000年度 (教人司243號)

謝永利劉健新徐 岳

2002年度(教人司317號)

賀拴海

2004年度(教人司274號)

夏永旭

2006年度(教人司51號)

學院師資

學院歷來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截止2007年1月,學院教職工總數為205人,其中正高職57人,占教師總數的36.77%,副高職58人,占教師總數的37.42%;博士生導師36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7人,占教師總數的43.22%。 學院現有隊伍中: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交通部專家委員會委員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入選18人。交通部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1人;交通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3人;交通部“十百千”8人; 陝西省“三五” 人才工程8人;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3人;交通部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人;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人員3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人員1人;“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田新民

院長:謝永利

副書記:廖謙雷顯鋒

副院長:黃平明許金良郝培文陳紅

專業培養

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公路、城市道路及一般橋樑工程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與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方向和範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結構設計、施工和管理的知識。要求學生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⑴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所需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基礎理論知識。⑵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相關的工程技術、技術經濟和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識。⑶具有本專業所必需的測量、製圖、測試、實驗、計算機套用等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藝操作技能。⑷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⑸受到從事公路、城市道路和常用橋樑的可行性研究、勘測、設計的基本訓練。⑹具有工程經濟觀點、受到施工管理、維修養護和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訓練。

所學主幹課程: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水力學、測量學、土質學與土力學、結構設計原理、道路建築材料、公路勘測設計原理、路基路面工程、橋樑工程、城市道路設計、道路CAD技術、基礎工程。

就業方向:

可在交通或城建部門從事本專業的勘測、設計、施工、監理、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也可以從事大專院校的本專業教學工作。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學 制:四年

橋樑工程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從事橋樑勘測、設計、施工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方向和範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大中型橋樑的勘測、設計、施工和組織管理,使學生獲得勘測與設計、施工與養護方面的能力,以及橋樑與工程結構的科學研究能力。

所學主幹課程: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測量學、橋涵水文、結構設計原理、土質學與土力學、基礎工程、橋樑工程、橋樑電算、橋樑CAD、橋樑施工管理與概預算。

就業方向:

可在交通、城建或其它部門的交通基建系統,從事橋樑工程方面的勘測、設計、施工、監理、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也可以從事大專院校的本專業教學工作。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學 制:四年

公路隧道工程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公路隧道與地下工程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方向和範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公路隧道與地下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和組織管理,公路工程方面的基礎理論及專業基本知識。要求學生獲得公路隧道與地下結構勘測、設計、施工與養護管理知識,以及具有解決公路設計和施工技術問題的能力。

所學主幹課程: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彈性力學、測量學、結構設計原理、土質學與土力學、岩體力學、電工基礎與電子技術、基礎工程、隧道結構計算與分析、隧道勘測設計、隧道施工、隧道營運設施、施工管理與概預算。

就業方向:

可在交通部門或城建部門從事公路隧道工程與地下工程方面的勘測、設計、科研、施工和組織管理,公路工程方面的設計與施工組織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從事大專院校的本專業教學工作。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學 制:四年

交通工程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交通工程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方向和範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公路與城市道路的交通規則、調查、安全與管理控制及道路規劃與設計。要求學生獲得交通控制、組織、管理及經濟論證的能力;還能進行一般公路與城市道路規劃、設計與施工。

所學主幹課程: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測量學、結構設計原理、交通管理與控制、城市道路設計、交通工程總論、交通調查、交通規劃與公路網規劃、道路工程經濟與管理。

就業方向:

可在交通部門或公安部門從事公路與城市道路的規劃、監理、設計、科研及組織管理等工作,也可從事大專院校的本專業教學工作。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學 制:四年

施工技術與管理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交通土建工程施工及管理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方向和範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高等級公路、大跨徑橋樑的施工組織設計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及專業知識。要求學生獲得公路、橋樑、隧道等土木工程的國際工程招投標、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管理、工程建設監理與施工企業經營管理的能力,以及施工新技術開發和現代企業管理方面的科學研究能力。

所學主幹課程: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測量學、公路工程、橋樑工程、隧道工程、運籌學、技術經濟學、施工技術、施工組織與項目管理、工程造價分析等。

就業方向:

可在交通、城建或其它部門從事土木工程的施工組織管理、工程監理以及科學研究工作,也可從事大專院校的本專業教學工作。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學 制:四年

公路工程管理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公路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級公路工程管理人才。

業務方向和範圍:

本專業以適應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為指導方向,要求學生在了解和掌握工程的設計方法和施工技術等技能的基礎上,系統掌握工程經濟和現代管理理論、方法和手段,熟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獨立分析和解決公路建設市場、路政管理、工程施工組織與施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有關問題的能力和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

所學主幹課程:

運籌學、技術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現代管理原理、施工企業管理學、公路工程定額原理與概預算、公路工程施工組織學、公路工程、橋樑工程、道路交通法規和公路建設項目管理學。

就業方向:

主要在交通和城建部門從事運網規劃、工程施工組織、工程監理、項目管理、技術經濟分析等工作,也可以從事大專院校的教學工作和科研單位的研究工作。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學 制:四年

岩土工程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岩土工程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方向和範圍:

本專業培養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岩土力學和市政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從事土木工程的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開發、施工及管理的能力。

所學主幹課程: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彈性力學、測量學、結構設計原理、土質學與土力學、岩體力學、電工基礎與電子技術、基礎工程、隧道結構計算與分析、隧道勘測設計、隧道施工、隧道營運設施、施工管理與概預算。

就業方向:

主要在房屋建築、地下建築、隧道、道路、橋樑、礦井等的設計、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資、開發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學 制:四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