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大師

鑒真大師

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晚年受日僧禮請,東渡傳律,履險犯難,雙目失明,終抵奈良。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歷史功績。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鑒真大師鑒真大師
鑒真大師(688 - 763),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創始者。本姓淳于,揚州江陽(江蘇揚州)人。十四歲出家,十八歲由道岸禪師受“菩薩戒”,二十歲去洛陽,長安遊學,二十一歲在長安由弘景禪師受“具足戒”。他還得到大唐許多高僧的教誨,學了佛教藝術,醫學智識。此後回到揚州大明寺。天寶元年(742年)應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等邀請,六次東渡,五次被風浪所阻,最後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於天寶十二年到達日本,日本朝廷十分重視,天皇派遣特使向鑒真宣讀詔書,表示慰勞和歡迎,並授鑒真為傳證大法師,請他在奈良著名的東大寺設壇傳戒。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先後登壇,請鑒真授戒。接著,鑒真又為440多名僧人授戒還有80人捨棄舊戒,由鑒真重新授戒。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規傳戒的開始。由於鑒真的努力,日本才開始戒律一宗,而鑒真就是日本律宗初祖。
鑒真不但帶去日本中國的佛教,還帶去了中國的建築雕塑,醫學等技藝,他的弟子中多數長於漢詩。這些都對日本文化產生了積極作用。

生平事跡

鑒真大師鑒真大師
鑒真的父親是一個在家信佛的居士,曾在揚州向大雲寺的智滿禪師學過佛法,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鑒真少時稟賦聰穎,常隨父進入佛寺,祈求消災降福,受到佛教信仰的影響和薰陶,培養了濃郁的宗救情感。長安元年(701), 他14歲時隨父親到大雲寺,見佛像便萌生出離俗之念,遂向父親提出出家要求。父甚感吃掠,但很快便應允了他,並推薦給智滿為門徒。於是鑒真便成了大雲寺的一位小沙彌
數年中,他認真閱讀經籍史書,僧房內常傳出他的誦經聲。神龍元年(705)春, 佛教南山律宗創始人道岸應大雲寺智滿和尚的邀請,從長安來到了揚州。由智滿推薦,鑒真在大雲寺從道岸受菩薩戒。那年鑑真18歲。他勤奮好學,從道岸那裡學通了不少佛義,通岸又是當時著名的建築專家,親自向鑒真傳授繪畫和建築藝術。鑒真晝夜苦思,精奧透髓。神龍二年(706), 道岸帶著他修建了廣陵龍興寺開元寺。鑒真的好學使他佛業大進,很得南山宗的青睞。
在長安、洛陽滯留期間,鑒真歷訪叢林、遍參高僧、潛參高僧、潛心佛典。先從濟融律師習《南山律鈔》(佛教律宗南山宗的創始人道宣所著)等書;又在長安樣定寺隨義威律師聽講法礪律師的《四分律疏》;從西明寺遠智律師聽講《律疏》;在洛陽再聽授記寺金修律師等講《律疏》; 又至長安聽觀音寺大亮律師再講"礪疏"(名僧法礪為《四分律》所作之疏)5遍。當鑒真離開繁華的京都時,已成為精通律義、學有所長、知識淵博的名僧。這一年是開元二年(714),他27歲。  
佛教重要的是宗派師承,宗派間對佛教的某些教義、宗旨的理解及實行有所不同。當時的律宗分成3派:南山宗、相部宗、東塔宗。鑒真對各家學說互為參照,以南山宗為主,廣為吸收,成為南山宗的嫡傳;同時又成為三宗的集大成者,成為繼道岸與道岸弟子義威之後,全國眾望所歸的授戒宗主,成為名滿天下的律學權威。這期間,他前後宣講《大律》和《疏義》40遍,宣講《律鈔》70遍,宣講《輕重儀》和《羯磨疏》各10遍。多年以來,他臨壇授戒,度人4萬餘, 弟子中的西京安國寺睿光、揚州興雲寺惠瓊、江州大林寺志恩、蘇州開元寺辯秀、天台國清寺法雲等35人,都是各地著名僧寺的律師,在佛教界享有極大的聲譽,鑒真可謂是桃李滿天。
遺唐使船模型遺唐使船模型
公元六、七世紀之交,佛教在日本已相當流行,但在戒律等方面仍有弊端和不完善的地方。中日兩國早在東漢以來,一直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唐代,日本不斷地派留學生來華學習政治、法律、文化藝術,其中也有不少專門研習佛教種種教義的留學僧。他們在學習的同時,還渴望把唐代先進的東西移植到日本,給日本帶來繁榮。
遺唐使船模型 日本聖武天皇天平五年(733)四月,日本第九次譴唐使分乘4船,於當年八月抵達蘇州附近海岸。蘇州刺史錢惟正奏聞後,朝廷派通寺舍人韋景先為接待使,陪引使團循大運河經揚州至汴州,然後陸行到達洛陽。引使團一到揚州,立即到大明寺謁見了鑒真和尚,鑒真的聲望與學識使他們傾倒,他們頂禮膜拜,啟請鑒真前往日本作導師。又向鑒真介紹了當時日本佛教情況,說明日本佛教的困境,亟盼他能到日本講習律學,為日本建立完善的授戒制度,使日本佛教得以弘揚,走向正規。他們真誠懇切的態度,對佛教至真至誠的感情,使鑒真深受感動。加之當時唐玄宗不時地實行崇道抑佛政策,抑佛事件時有發生,鑒真感慨“心曲千萬端。悲來卻難說”。而當時日本對道教卻不推崇。熱情的相邀,使得他決心離開故土,東渡扶桑。

六次東渡

第一次東渡

既濟寺造舟備糧預東渡既濟寺造舟備糧預東渡
決心已定,他們便著手為遠航做各種準備。廣陵司倉參軍李湊,受李林宗的囑託,為榮睿等修造大船.籌辦糧食給養。但除榮睿等以外的大批僧眾並未獲得政府的許可。為了不致引起唐朝政府的阻礙,榮睿便假稱是循海道到天台山國清寺去供養僧眾的。在此名義下,他們抓緊備辦各種用品,以及攜回日本的經典、佛像等,積聚在榮睿寄住的既濟寺中。普照等人則分別寄寓在開元、大明等寺,積極準備啟程。自天寶元年(742)冬至次年春,準備工作大致就緒。不料, 禍起蕭牆,從此揭開了東渡磨難的序幕。事端是道航和朝鮮籍僧人如海發生矛盾而弓起的。第一次航海東渡的計畫便這樣被擱置了。

第二次東渡

榮睿普照覺得空還無益,仍決定請鑒真和尚一道赴日。出獄後,再度拜見鑒真和尚,傾吐了自己的心愿,並徵求鑒 真和尚的意見,希望他仍能率眾弟子東渡。鑒真佩服榮睿、普照的意志,安慰他們總有達到目的的一天,答允盡一切努力,用一切方法來完成計畫。於天寶二年(743)十二月從揚州舉帆啟程。 他們循大運河人江,然後東行入海,但行至明州餘姚郡(今浙江餘姚)狼溝浦,遭到惡風巨浪的襲擊,船被擊破,眾人被迫登岸,潮水衝上岸灘,水到腰部,鑒真和尚坐在烏 草上,其餘的人都淹在水中。時值隆冬,天寒風急,情景狼狽萬狀。船被毀壞,一時難以成行,只得先上岸住下,等待著下一次航行。

第三次東渡

寧波阿育王寺,鑒真第二次東渡遇風覆舟,獲救後曾居此寺寧波阿育王寺,鑒真第二次東渡遇風覆舟,獲救後曾居此寺
第三次航行是在一個月之後。他們修好船,移舶在大嶼山,等天氣風向轉化後,開始啟航。但在桑石山行進時,又遭到了大風,船飄來飄去,無法操縱。好不容易才靠近岸邊,船又觸礁破損,人船被擱淺在荒岩上,水米俱盡,饑渴3日, 困苦難當。幸好風定以後,被漁夫發現,才接濟了水、米。又過了5天, 才有巡海官員來問明情況,報請餘姚郡太守,把他們安置在遛 縣〔今浙江鄞縣)阿育王寺。 至此,第三次東渡計畫又落空了。在阿育王寺,附近寺院的僧人聞訊而來,紛紛懇請鑒真去宣講律學,設壇授戒。鑒真和尚先赴越州(今浙江紹興)龍興寺,隨後依次應邀到杭州、宣州、湖州講律授戒。其時,越州的僧侶得悉鑒真和尚要去日本.便向越州官府要求挽留,並認為鑑真和尚赴日,純系日本僧榮睿的誘引,只要處置了榮睿,便很自然地打消了鑒真和尚的赴日計畫。於是越州山陰縣尉逮捕了榮睿,竟要遞送進京。後來,方因病請假釋,報稱亡故免於刑。

第四次東渡

本九洲薩摩半島西南的漁村,鑒真一行到此上陸本九洲薩摩半島西南的漁村,鑒真一行到此上陸
榮睿、普照二人,為了日本的佛教事業,堅邀鑒真東渡,矢志不拔,百折不撓,雖歷經萬般艱苦,毫無退悔之意。這種為佛教而獻身的精神深深打動了鑒真。為了完成這一夙願,鑒真派遣大弟子法進,帶了兩個管事,攜帶“輕貨”(即名貴貨物)前往長樂郡(治所在今福建福州)買船,同時採辦糧食用品,為第四次東渡作準備工作;同時又親率祥彥、思托、榮睿、普照等30餘人,一路巡禮佛跡,取道南下福州。登山越嶺,縣經臨海郡(今浙江台州),準備入永嘉郡(今浙江溫州)進入閩境。不料此時又發生了意外。四次東渡失敗,仍未能動搖鑒真東渡傳法的決心。

第五次東渡

天寶七年(748)春,榮睿、普照由舒州(今安徽潛山) 同安郡至揚州祟福寺,又和鑒夏和尚相會,籌劃第五次東渡,籌劃後即著手造船購糧,準備東渡。至六月,準備完華。這次同行的僧侶有祥彥、神倉、思托、光演、頓悟、道祖、如高、德清、日悟、榮睿、普照等,連同水手18人及其他隨同人員共35人,於六月廿七日從揚州祟福寺出發,在揚州新河上船啟程。先沿運河南下,很快便到了越州境內的三塔山,在那裡停泊了一個月;遇好風航行至署(一作暑)風山,又停了一個月。當再次啟程,到東海時,遇到了東北風,風濤起落,又把他們吹向西南方向。在海上的來回折騰,耗費了不少積存物資。普照只能每日給同行的人於中午時分發少許生米以充飢。舟中淡水又已用盡,半粒米都難以下咽。海水又無法飲用,碰到雨天,才有少許接濟。如此艱苦漂行了半個多月,仍未能到達日本,而是漂到了海南島延德郡

第六次東渡

天寶十二年(753), 日本第十次譴唐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呂、吉備真備等一行,來到揚州參見鑒真和尚。他
古黃泗浦鑒真第六次東渡啟航處樹立的石幢古黃泗浦鑒真第六次東渡啟航處樹立的石幢
們得悉鑒真曾五次渡海東去,準備向日本國傳教,便奏請唐玄宗準許前往。但玄宗同時派兩名道士一齊赴日,而日本國不祟信道教,遣唐使不便攜帶道士回國,只得奏請僧道一律不帶。大使等表示,如鑒真自願前往,則乘便船赴日,使團可以協助。鑒真和尚當即許諾,願意赴日,了卻心愿。可是揚州的僧俗都不願讓鑒真和尚赴日,對龍興寺防衛甚嚴,難以成行。當時東陽郡(今浙江金華)仁翰禪師,知悉鑒真決心難移,願意協助成行,乃密具船舫,在江邊等候。鑒真和尚於十月二十九日夜黑後,趁人不備由徒弟護送,密出龍興寺,至江頭登船。其時,有沙彌24人,趕至船上悲泣相送,具言大和尚今赴日本,今生已無緣拜見,請求預結來生之緣。鑒真和尚也不勝依依,當場為這24人摩頂授戒。隨即連夜啟航,前往蘇州附近的黃洫浦,搭乘遣唐使團回國的大船。古黃泗浦鑒真第六次東渡啟航處樹立的石幢
這最後一次同行的有:揚州白塔寺法進、台州開元寺思托、泉州超功寺曇靜、揚州興雲寺義靜、衢州靈耀寺法載、竇州開元寺法成等14人 ;其中思托、曇靜、法載3人是第一次東渡時就發願前往的,尤其是思托,前五次東渡都曾隨行,艱苦與共,在前後12年中備嘗辛酸、後來又為了追思大師的活動,曾撰寫《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尚鑒真傳》3卷,可借失傳。此外,還有大批佛橡、繡軸、舍利.金塔模型及其他法器。所攜帶的東西沒有前幾次多。但仍很有價值。不久,普照也從餘姚郡趕來會齊。回日的使舶於十一月十五日啟航。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於日本天平勝寶五年(753) 十二月二十日抵達日本九州南部的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今鹿兒島),結束了11年的艱苦行程,終於實現了夙願。此時,鑒直已是66歲高齡的失明老人。

傳播文化

日本政府和僧俗歡迎鑒真的情景《繪卷》中日本政府和僧俗歡迎鑒真的情景《繪卷》中
登岸之後,鑒真和尚一行即向大宰府(日本邊防衙門)進發。天平勝寶六年(754)正月十三日, 大伴古麻呂等譴唐 使將安全回國情況,奏聞聖武天皇。二月初一日,鑒真等人在普照的陪伴下抵達難波,中國僧人崇道接待了鑒真。初一日,簽真等入河內府(今大阪),大納言正二位藤原仲麻呂代表日本政府歡迎,向鑒真一行人慰勞。日本僧侶中、靈福、賢、曉貴等30餘人以及早期到達日本的唐僧道睿所派來的弟子善談等都趕來迎接。初四,鑒真、普照等離河內國府,騎馬而行。當到達當時的日本首都奈良時,天皇派安宿王為敕使,在奈良城正門羅城門前迎候。在安宿王的引導丁,鑒真一行人進入東大寺,又有天皇朝廷的公卿武士和僧人出迎,場面相當隆重。又由東大寺首座少僧都良辯陪同,入客屋休息,由敕使致慰勞之詞。初五日,鑒真在東大寺再次受到日本各階層人士的熱烈歡迎,朝廷中的顯赫人物一一前來禮拜;接著又接受了前來日本的中國僧人道睿及印度僧人菩提仙那、林邑僧佛哲謁見。在鑒真初到的一個月里,每天前來拜謁的絡繹不絕。
鑒真和尚以將近古稀之年到達日本後,忙著開壇授戒,建設唐招提寺,佛事冗雜,嚴重地影響他的身體健康。天平寶字七年(763)五月初六, 76歲的鑒真溘染而逝。在寂化之前,弟子們為他模影寫真,這就是至今仍保存著的乾漆象。唐大曆十二年(777), 日本第十四次譴唐使來華。副使向揚州僧俗傳達了鑒真寂化的訊息,揚州各寺僧眾,均穿喪服向東(日本)舉哀;又在龍興寺設大齋會,表示悼念。對佛教至死不渝的鑒真在臨終前囑咐弟子們繼續修繕唐招提寺,弘傳佛法。他的弟子思托等跟他一樣艱苦奮鬥,使律宗在日本佛教中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宗派,與三論、成實、法相、華嚴、俱舍並稱南都六宗

貢獻

鑒真請經貼鑒真請經貼
鑒真大師一生致力於戒律的弘傳,五十六歲時,更受日本遣唐僧的邀請,準備將戒律傳到日本,前後共經歷六次出海,耗費十二年的光陰才到達日本,因此有“東征和尚”的尊稱。由於鑒真大師的毅力,雖歷經艱難,最後失明仍不改其志,終將南山宗的戒律傳入日本,被賜名為“傳燈大法師”。鑒真大師在十八歲時,先從密教大師一行法師與道岸法師受菩薩戒,兩年後,單身到長安參學,二十二歲時跟隨南山宗的恆景律師受具足戒。依中國傳統,戒律雖有大乘戒和小乘戒之分,但不論是大乘戒或是小乘戒的出家眾,都必須守小乘具足戒,單持大乘戒並不被認為是菩薩僧,鑒真大師也不例外。
鑒真大師曾講演道宣律師的《行事抄》七十餘遍,以及《羯磨疏》、《輕重儀》各十遍;另外也曾弘法、講法歷律師的《四分律疏》四十餘遍。對於大乘戒,他更是積極地傳授,並且對信徒們講說。他對菩薩戒講解,主要依據智周與法銳二位法師的菩薩戒疏,而這駐解又都是依據歷史智者大師的《梵綱經菩薩戒義疏》,另外根據天台宗的道素法師學法。因此可知,鑒真的思想與所傳的菩薩戒,與天台宗淵源甚深。
鑒真大師一生對社會的教化有非常大的貢獻,在中國弘法期間,曾行經廣西、廣東、江西、湖南、浙江、江蘇等地。傳授菩薩戒,不只淨化人心,同時也淨化了社會。鑒真大師後來不幸失明,仍然到處講律、授戒、建寺、造塔、修塔寺、救濟貧民,廣大的慈悲心與毅力,足為後世的楷模。大師到了日本,除了為日皇、百官授戒外,更依據唐朝寺規模建築唐招提寺,供養十方僧伽,不論沙彌或比丘,一律平等供養。而鑒真大師所傳去日本的不只是佛法而已,另外,他還帶了大批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及生活上的衣食等用品送給日本,將中國的文化、建築、文學等輝煌的藝術傳揚海外。統計大師一生曾寫大藏經三部,修造伽藍八十餘所,開無遮大會數場,布施袈裟三千嶺,講大乘、小乘戒無數次,授戒弟子多達四百餘人,真是名副其實的“傳燈大法師”。
在傳授中又以法礪的《四分律疏》、定賓(屬相部宗)的《飾宗義記憶》與道宣的《行事鈔》三書為主,重點尤在法礪、定賓所著兩書。在佛教建築、雕塑等方面,他也頗多建樹。據《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鑒真後歸淮南,教授戒律,每於“講授之間,造立寺舍……造佛菩薩像,其數無量。”在醫學方面,博達多能,品鑑極精,曾主持過大雲寺的悲田院,為人治病,親自為病者煎調藥物,醫道甚高。鑒真熟識醫方明,當年光明皇太后病危之時,唯有鑒真所進藥方有效驗。據日本《本草醫談》記載,鑒真只需用鼻子聞,就可以辨別藥草種類和真假,他又大力傳播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知識,留有《鑒上人秘方》一卷,因此,被譽為“日本漢方醫藥之祖”。

道場

大明寺棲靈塔大明寺棲靈塔
大明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西北的蜀崗中峰上。創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故稱大明寺。隋仁壽元 年(601),曾在寺內建有(今僅存遺址),寺從塔名,故又稱棲靈寺。因寺在隋宮之西,也稱西寺。其後寺、塔時毀時建。宋時仍稱大明寺。
宋末、元、明,幾經變亂,大明寺夷為荒丘。後重建。清代不斷增修。康熙時因諱“大明”二字,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弘曆南巡楊州,御筆敕題“法淨寺”,為清時揚州八大名剎之一。鹹豐年間(1851—1861)毀於兵火,同治時重建。1980年4月恢復了“大明寺”古稱。 由於大明寺是我國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鑒真大師的道場,故寺內建有鑒真紀念堂,系仿唐建築,由我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梁思成所設計,1973年建成。堂前建碑亭,中置仿唐漢白玉橫碑,正面刻“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為郭沫若手書,背面刻趙朴初所撰碑文。紀念堂正殿內供奉有楠木雕刻的鑒真大師像。

東渡行跡

唐鑒真和尚東渡行跡圖唐鑒真和尚東渡行跡圖
— - — 第二次行跡 — 第三次行跡 - - - 第四、五次行跡 — 長安遊學、渡日成功

中國歷代佛教大師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由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王子悉達多 ·喬達摩所創建。東漢時期,佛教正式傳入中國,之後佛教便在中國迅速發展。佛教所宣揚的真、善、美,慈悲心懷以及萬物皆空的思想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結合,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與此同時,一批又一批的佛教大師也在對佛教的弘揚之路中誕生了。
玄奘大師| 善導大師| 星雲大師 | 智者大師 | 延壽大師| 弘法大師| 淨空大師| 弘忍大師| 慧光大師| 定安大師 | 圓瑛大師| 慧遠大師| 法照大師| 承遠大師| 少康大師 | 省常大師| 不空大師| 圓測大師| 鑒真大師 | 慧能大師| 道安法師 | 法顯法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