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棍

鐵棍

鐵棍,又稱為抬鐵棍,是一種較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其底為上好硬木製成的矮桌,高二尺余,長六尺許,寬五尺左右,桌面下兩側一丈八尺長的抬桿一根。木桌中心以鐵制的芯子,穿桌面插入桌面之下加以固定,上分三或者兩股插座。表演者站立於插座的腳蹬上,身與丁字形鐵撐齊,從下至腰間用白布裹緊固定。凡有三股插座的鐵棍,可站立三位表演者,凡有兩股插座的鐵棍,可站立兩位表演者。在這些表演者中,技藝較高的扮演主角,居中而高的鐵架上,稍次者則分列較低的兩側。一般的鐵棍高度為四米,抬起行走時達五米,但是,高而不危,表演者只有站的高,才能被遠處的觀眾看見。

基本簡介

鐵棍鐵棍
棍的民俗文藝活動,也是太原傳統鬧紅火的主要內容之一。所謂“棍”,無論是極高的鐵棍,一人肩背的背棍,兩人肩抬的擔棍,還是由四人抬起前後高低滑動的劃棍,都是以棍抬人進行表演的一種民間文藝活動形式,只不過因其活動位置和形式的不同,而分別名之。挑選俊秀男女孩童,年齡6歲左右,經精心化妝打扮後,綁在鐵棍上端,下端綁在強壯男子背上。背棍者在行走中,根據背上的孩童扮演的戲劇故事及人物,配合鑼鼓點,邁出各種舞蹈步伐,使孩童不由自主地相應搖擺表演。形式有單人背棍、雙人背棍、三人背棍。

在鐵棍上進行表演的,多為十一二歲左右、眉清目秀、膽大心細的女孩子。她們分別扮飾古裝傳統戲劇中的巾幗英雄人物,較常見的有“穆桂英”、“白娘子”、“何仙姑”等等。早些年,鐵棍上表演的也有一些十多歲的男孩子。他們分別扮演“老壽星”、“孫悟空”,動作較女孩子大膽而滑稽,詼諧活潑的表演,經常引得觀眾捧腹大笑。鐵棍的表演者雖在高高的棍架上,出盡風頭,但是高超的民間藝術家們並不是她們,而是在下面抬棍架和棍底的抬桿人。一般來說,每架鐵棍有八個人抬著前進,這八個人都是棍藝高超的中青年後生。他們身穿一色傳統的服裝,紅布裹頭,或牡羊皮手巾罩頭,腰系腰帶,前結蝴蝶結、馬蜂翅。行進時舞步緩行,閃動腰際,使長長的丈八餘的抬桿上下漂浮晃動,左搖右擺。根架上的演員們便隨著抬桿的漂浮搖動,翩翩起舞。棍上棍下,節奏一致,抑揚頓挫,如行雲流水,地方習俗濃郁,表演氣勢非凡,給人以美的享受、藝術的享受,成為年節鬧紅火中,人人愛看的民間藝術表演。

鐵棍鐵棍
“鐵棍”的表演,是在長桿後面的小高台上,豎起兩根直徑為三公分的鐵棍,前面平台上也豎起同樣的一支鐵棍,棍與棍之間,為演員們打制了一對腳踩的鐵耳,上端在齊腰的地方打制一個鐵腰卡,演出前,用白布把演員從腳到腰和鐵棍緊緊捆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長桿前後,則由許多青年男子將鐵棍抬起,邁著有節奏的步子前行。被綁在上面的演員一般是三個男女孩子,她們根據導演構思,在鐵棍上扮演出許多劇目來。隨著鐵棍的悠揚起伏,加上木槓彈性的慣力,三個男女孩子就會悠悠揚揚地搖擺起來,跟鐵棍齊名的是“背棍”,即在一個男子的背後豎起一根“鐵棍”,鐵棍上綁上一個化裝的演員,隨著背鐵棍男子的步伐起伏,鐵棍上的演員也就會飄舞起來,造成特別的藝術效果。一般來說,鐵棍上演員都是只有表演而沒有演唱,屬於造型藝術那一類。

徐溝縣鐵棍

徐溝的背棍、鐵棍是一項綜合性的民間藝術,經過歷朝歷代民間藝人的不懈努力,博採眾長,具有歐美芭蕾舞“托舉”、東北秧歌“群舞”、民間高蹺“凌空”的優點,形成了一門集戲劇內容之精華、舞蹈動作之飄逸、雕塑造型之優美、雜技驚險之玄妙、繪畫色彩之繽紛於一體的獨特藝術。被譽為“無言戲劇”、“空中舞蹈”。現已遍及全縣,走出山西,蜚聲中外。

鐵棍鐵棍
徐溝背棍、鐵棍的淵源,根據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壁畫等考查,可推至明嘉靖三十九年(1561)。是年,徐溝境內旱災嚴重,百姓心急如焚,於是縣城內“十老社”組織部分人去太谷縣的白村龍王廟求神祈雨,不幾日天降大雨,百姓大悅,為感謝神靈恩賜,將成王泥身置一高桌上,並配一對童男女侍奉,抬著遊街慶賀,稱之“抬閣”。後每有旱象即抬神祈雨,繼而,有人將此種祭神形式改制為《鳳凰拉車龍打傘》的神閣,並將侍神的童男童女由赤腳大漢扛在肩上顛擺過市以示虔敬,稱之“走閣”。這“抬閣”和“走閣”的祭神形式就是徐溝背、鐵棍的起源與雛形。再後,逐步演變發展,與傳統戲曲、神話故事揉合在一起,成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相沿成習,約定俗成,正名為背棍、鐵棍。歷經400餘年,久演不衰。清鹹豐年間,徐溝東南坊張聯輝(又名張老六)在河南項城縣水寨經商,交官結府,生意興隆。為招攬商事,張聯輝曾把徐溝的背棍、鐵棍搬到河南水寨、周家口一帶進行表演,每到一地,均為當地民眾稱道,遂在當地傳授技藝並開展下去。

同治年間,山東長山人王勛祥任徐溝知縣,正月十五看了徐溝的背棍、鐵棍後,興致大發,下令各街坊大鬧紅火三天,並要求在棍式的製作上不惜代價,各顯其能。於是各街的能工巧匠爭相獻計,把各自的背棍、鐵棍裝點得花團錦簇,鬥豔爭奇,大大促進了這種民間藝術的發展。民間盛傳,當年慈禧太后西逃時,路經徐溝在當地大財主王啟恩家住了一夜,二日啟程時由徐溝轎夫抬送。原定在子洪驛站換班,因徐溝轎夫抬得步平轎穩,綿軟舒適,很得慈禧賞識,下令由徐溝轎夫一直抬到西安。徐溝轎夫的高超技藝,與抬棍、背鐵棍有關。民國4年(1915),徐溝東南坊人張四維,從河南項城縣經商回來,介紹了該地區背棍、鐵棍改革和活動情況,於是有張趁心、馬五祿、趙二保、王四貨、武鐵成等人組成“十大股”籌集資金,潛心改革,終於把徐溝原有的平肩背棍改為現在的上中下三截棍。這在徐溝的背棍、鐵棍發展史是一次較大的革新、飛躍和突破。之後,附近各縣、村紛紛派人來徐溝取經求藝,背棍、鐵棍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藝術得到升華,成為農曆正月民間文藝活動以及城市大型慶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13年(1924),徐溝的背棍、鐵棍首次赴太原表演。

鐵棍鐵棍
1959年徐溝的十根鐵棍、二十根背棍代表清徐縣參加了太原市舉行的建國十周年遊行活動。1981年,背棍、鐵棍被搬上銀幕在全國放映。1982年全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纂會議決定將其收入全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內。1987年獲山西省藝術節銀杯獎。1991年9月,徐溝背棍、鐵棍應邀赴深圳特區表演,受到當地民眾、海外華僑、外國遊客的高度讚揚,一些華僑商賈和鄰國財團紛紛要求徐溝背棍、鐵棍藝術團到所在國表演,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接見了表演藝術團,並與小演員合影留念。1992年徐溝鎮成立了背棍、鐵棍藝術研究會。1994年背棍參加山西省新人新作精品展演榮獲銀獎。1995年,中、美、英、法四國攝影大師在徐溝鎮拍攝背棍、鐵棍藝術,為《外國人看中國》大型紀錄片所採用。同年,徐溝背棍、鐵棍再度應邀到深圳表演,徐溝鎮被命名為山西省民間藝術之鄉。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1997年、1998年背棍、鐵棍連續二年應北京豐臺區、海淀區之邀,進京表演,轟動京都。

太原鐵棍

鐵棍鐵棍
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揭開了序幕,在煤炭博物館召開百年書畫大展,期間,有山西民間藝術:背棍表演,那些五彩的衣裳、原生態的舞蹈和嘹亮的號子,令人不禁熱血沸騰。太原鐵棍,是原“太原縣”(今太原晉源區)的民間表演藝術之一。太原鐵棍,造型精美,它本身就是一個活動的小舞台。這個舞台,縱橫不過四尺,高不過三尺,舞台兩側有兩條近兩丈長的橫桿,前後由十六名男青年抬起,可以抬著顫動,穿街過巷,站在這個被抬起的舞台上的人,可表演各種姿勢的節目

“鐵棍”的表演,是在長桿後面有高七、八寸,寬五寸的橫條小高台,兩端豎起兩支直徑為三公分的鐵棍,前面平台上也豎起同樣的一支鐵棍,棍之間,為演員們打制了一對腳踩的鐵耳,上端在齊腰的地方,打制了一個鐵腰卡,演出前,用白布將演員從足到腰和支撐他(她)的鐵棍緊緊捆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當在這三支鐵棍上綁好三個男女孩子之後(一般是女孩子),導演就根據自己的構思,讓演員在鐵棍上扮演出許多劇目來。自然,演員中也包含了抬起橫桿的十六個男青年的走步與動作。有的演員,單腳踩一隻花瓶,隨著鐵棍的悠揚起伏,加上木槓彈性的慣力,很快就會使三個女孩子悠悠揚揚地搖擺起來。內行的民間藝人,抬起社子,兩三步就要使女孩子們飄動搖擺,讓觀眾滿目生情。

和抬的鐵棍齊名的姊妹藝術就是“背棍”。即一人背後豎一根“鐵棍”,舉一個演員,隨著背鐵棍演員的步伐起伏,鐵棍上的化裝演員就會飄舞起來,沿街表演,招搖過市,形成一年一度的“紅火”場面。鐵棍在民間“社火”中是一種比較溫雅精緻的民間表演藝術,每台小舞台前,都有一班民間藝人組成的樂隊,往往由嗩吶領奏,笙和其它民樂伴奏,通常以晉劇音樂或吹奏整出晉劇吸引觀眾,加深“鐵棍”的藝術勉力。“鐵棍”、“背棍”,並不是太原獨有的藝術,在太原附近的交城縣、文水縣、祁縣以及晉中地區、呂梁地區的其它縣也有這種民間表演加入“鬧紅火”的行列中。在晉南一帶,雖然不是“鐵棍”與“背棍”,但也有一種被稱為“抬閣”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抬閣也被稱為高台,即人們在木箱上豎起一根鐵柱,上面紮上人物、山水、花、馬等,但後來,扎綁內容多以戲曲、神話故事為題材,後來就發展成也有人在抬閣上表演。

祁縣鐵棍

曉義鐵棍、背棍是一項傳統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它興始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期,曉義村就以古廟坐落劃分為六個社,如“娘娘廟”、“老爺廟”、“三官廟”等。每個社有一到三組鐵棍,20多根背棍。到現在,曉義村鐵棍還有六組,每個小組有一組鐵棍。背棍每個小組數量不等,總共約有40多根。

鐵棍鐵棍
曉義鐵棍、背棍出色地運用傳統工藝和技能,注重小孩和大人之間的配合,每組單元之間的配合,表演者整體與鼓樂之間的配合。背棍下面的人步伐矯健,邁“八”字步,背力顛功,帶動上面小孩進行左右搖擺,形成整體形象,表演時雙行或多行穿插,再加上腿腳有功的藝人還不時進行“滑行”表演,煞是好看。鐵棍為每組上面有三個小孩,均飾演一台傳統劇目,如“鐵弓緣”、“三姐下凡”等,上面的小孩擺動雙袖,下面抬的人進行肩膀抬桿,一律邁“人”字步,抬左肩,邁右腿,抬右肩,邁左腿,前四人邁左腿,後四人邁右腿,隨著鼓樂器的節奏騰挪行走,鐵棍上下顛動,左右搖擺,再加上抬鐵棍的人肩上一點桿的藝術表現,韻味甚佳,再加背棍均勻穿插在每組鐵棍之間,鼓樂齊鳴、鑼鼓喧天,場面十分壯觀,極具地方特色。曉義鐵棍、背棍多次代表祁縣、晉中市、山西省參加全國大型慶典活動展演,博得了北京、河南、華東五省市等地及外國友人的廣泛喝彩,是北方社火的一朵絢麗奇葩。2006年入選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瑰寶

鐵棍鐵棍
清徐縣徐溝鎮的背棍、鐵棍(抬閣、撓閣)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奇葩,產生於金大定2年,即公元1162年,發展於明嘉靖年間,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其與眾不同的表演形式令人嘆為觀止,它將西方芭蕾舞的“托舉”、東北秧歌的“群舞”、民間高蹺的“凌空”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吸收進來,形成了集戲劇內容之精華,舞蹈動作之飄逸,雕塑造型之優美,雜技驚險之玄妙,繪畫色彩之繽紛為一體的獨特藝術。同時又伴之其獨特的表演步伐和口喊號子,使之既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又帶有濃厚的民俗特色。以“無言戲劇”、“空中舞蹈”、“流動雜技”的美稱而聞名三晉,蜚聲中外。

背棍鐵棍是山西一種民間節慶藝術,一個成人用特殊製作的鐵棍頂起一至三名兒童,按照角色扮演。在山西民間,孩子們都以上鐵棍為榮,是很吉利的事情。目前山西背棍鐵棍正在申請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