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桿菌病

鏈桿菌病

鏈桿菌病又名念珠狀鏈桿菌性鼠咬熱,由念珠狀鏈桿菌所致者表現不規則發熱,多有關節炎和皮疹。

基本信息

病因

念珠狀鏈桿菌性鼠咬熱(streptobacillary rat-bit fever)是由念珠狀鏈桿菌引起。又稱為哈佛希爾熱(Haverhill fever),也稱為流行性紅斑性關節炎。此菌是一種高度多形性、需氧或兼性厭氧、無動力、無芽孢、無莢膜、不耐熱、革蘭染色陰性菌。菌體長2~4μm。念株狀鏈桿菌在普通培養基中不易生長,須在含有血、血清或腹水的培養基中才能生長,在5%~10%的二氧化碳,37℃環境中可以促進其生長。其菌落為白色,形態上多形性,並呈現絨毛球狀,直徑為一兩毫米。該菌對外界抵力不強,55℃ 30分鐘即被殺死。對常用化學消毒劑敏感。血清中肉湯培養液中37℃可保存1周。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l~7天,有長達22天者。

1.局部症狀

咬傷處很易癒合,無硬結性潰瘍形成,局部淋巴結並無腫大。

2.發熱

經1~22天潛伏期後突然出現寒戰、高熱、頭痛、背痛、嘔吐。熱型不規則或呈間歇性,於l~3天后緩解,以後熱度可再度上升,但規律性不如小螺菌鼠咬熱。

3.皮疹

75%的患者發熱後l~8天內出現充血性皮疹,一般為斑丘疹,呈離心分布,常累及手掌足趾,可為麻疹樣,有時有瘀點、淤斑或融合成片,皮疹可持續l~3周,大約20%退疹後出現脫屑。皮疹愈後復發少見。

4.骨關節病變

如關節痛、關節炎,以腕、肘等關節多見。常有紅、腫、痛或關節腔積液。

5.併發症

最常見而嚴重的合併症為細菌性心內膜炎。支氣管肺炎,肺膿腫,睪丸炎,心包炎,脾、腎梗死等常並發於急性期。若無併發症發生,病程持續2周,可自動消退。

未採取治療的病死率為10%左右。少數未經治療者可持續或反覆出現發熱和關節炎,偶有遷延數年者,極少有後遺關節運動障礙。

檢查

1.一般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10~30)×10 /L,白細胞數中度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多,核左移,中度貧血。

(2)血清試驗 約25%患者出現血清梅毒抗體反應陽性。

(3)特異性凝集試驗 效價在病後第10日達1:80,最高效價在病後1~3個月達4倍以上,這種凝集抗體可長達2年以上,陽性可作為輔助診斷,但陰性不能排除本病。

(4)輔助檢查 螢光抗體和補體結合試驗。

2.病原學檢查

通過病原菌培養、接種、分離,套用暗視野或塗片檢測。病原菌的採集部位一般為血、膿液、關節腔液等。可在肉湯或胰蛋白酶瓊脂加入20%馬或兔血清中22~37℃之間培養病原菌。接種:可以直接將患者的血接種到小白鼠內,經過病菌繁殖分離檢測。

3.PCR法檢測

檢測念珠狀鏈桿菌DNA,準確率高,有早期診斷價值。

4.關節滲出液接種於特殊培養基,可獲陽性結果。

診斷

主要依靠有鼠咬傷史,有發熱、皮疹、多關節炎等臨床症狀。有時可無鼠咬傷史。確診有待病原菌培養或動物接種找到病原菌。

鑑別診斷

鑑別診斷首先與小螺菌鼠咬熱相區別,此外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疹相鑑別,如風疹、敗血症、流腦及藥物性皮疹等。哈佛希爾熱還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呼吸道感染相鑑別。

治療

首選藥物為青黴素類,念珠狀鏈桿菌對青黴素極其敏感,肌內注射,療程1周以上。如同時合併有心內膜炎時,劑量可加大,靜脈給藥,療程為3~4周。如對有青黴素過敏者,改用鏈黴素、四環素、氯黴素、紅黴素、頭孢菌素等。

預後

未用抗生素的病死率為70%。及時套用抗生素則很少死亡。

預防

滅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動物咬傷。與鼠有接觸的實驗工作人員應注意防護,戴手套。萬一被咬傷除局部治療外,應立即注射青黴素預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