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燒雞

鍋燒雞

鍋燒雞,主料:母雞1500克。感冒發熱、火熱偏旺、痰濕偏重、肥胖症患者、熱毒癤腫、高血壓病人、血脂偏高者忌食。

主料配料

鍋燒雞鍋燒雞

類別:氣血雙補食譜 月經不調食譜

工藝:酥炸

口味:炸燒味

食用:中餐|晚餐
主料:母雞1500克

配料:肥膘肉150克 雞蛋清75克 澱粉(蠶豆)15克 小麥麵粉10克

調料:味素3克 黃酒20克 小蔥10克 10克 花椒2克 八角3克 醬油20克 植物油80克 鹽5克

烹飪方法

鍋燒雞鍋燒雞

1.將肥母雞宰殺後,煺毛,從脊開口,挖去五臟,剁去雞爪,洗淨;

2.治淨的雞放湯鍋內煮熟撈出,肚朝下放砧墩上,將雞骨取淨,瘦肉取去一半;

3.然後,雞皮朝下平放在海碗內;

4.肥膘肉煮熟,片成大薄片,放雞上邊;

5.雞瘦肉放在肉膘上;

6.再加入醬油、精鹽和以上調料,蔥、姜、花椒、八角放上邊,加鮮湯一勺,上籠蒸熟;

7.雞蛋清、濕澱粉放碗內,用筷子打開,放麵粉少許、植物油攪勻;

8.取大盤一個,抹上油,將攪好的糊倒上一半,攤勻;

9.將蒸爛的雞取出,去掉蔥、姜、花椒,余汁潷出,用淨布搌一下,呈圓形擺在糊的上邊;

10.餘下的糊倒在雞肉上面,包住雞肉;

11.將鍋放在旺火上,添入植物油,油熱四成,左手端盤,用右手連糊帶肉慢慢推入鍋內炸制,下面炸黃,翻過面再炸,兩面皆炸成黃色撈出;

12.瀝油後切成三條,再剁成骨牌塊;

13.裝盤時,兩邊(切塊後)裝兩條,當中的一條擺在兩條上邊,呈馬鞍橋形,上撒花椒鹽;

14.上菜時,外帶蔥段、面醬、荷葉夾食用。

製作提示

1. 主料熟爛,持糊均勻,炸至金黃,是製作此菜的竅門三步曲;

2.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準備植物油500克。

原料介紹

母雞母雞

母雞肉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種類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身壯體的作用。母雞肉含有對人體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母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雞蛋清不但可以使皮膚變白,而且能使皮膚細嫩。這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少量醋酸蛋白質可以增強皮膚的潤滑作用,醋酸可以保護皮膚的微酸性,以防細菌感染。此外,雞蛋清還具有清熱解毒作用。

蠶豆中含有調節大腦和神經組織的重要成分鈣、鋅、錳、磷脂等,並含有豐富的膽石鹼,有增強記憶力的健腦作用;蠶豆中的鈣,有利於骨骼對鈣的吸收與鈣化,能促進人體骨骼的生長發育;蠶豆中的蛋白質含量豐富,且不含膽固醇,可以提高食品營養價值,預防心血管疾病;蠶豆中的維生素C可以延緩動脈硬化,蠶豆皮中的膳食纖維有降低膽固醇、促進腸蠕動的作用;現代人還認為蠶豆也是抗癌食品之一,對預防腸癌有作用。

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

相關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

1. 母雞,性屬陰,適合於老人、少兒、婦女、產婦、體弱多病者食用。

2. 感冒發熱、火熱偏旺、痰濕偏重、肥胖症患者、熱毒癤腫、高血壓病人、血脂偏高者忌食;雞肉雞湯中含脂肪較多,會使血中膽固醇進一步升高,引起動脈硬化,冠心病,使血壓持續升高,對病情不利;患有膽囊炎、膽石症的人忌食。以免刺激膽囊,引起膽絞痛發作。痛風症病人不宜喝雞湯。

食物相剋

肥膘肉:豬肉不宜與烏梅、甘草、鯽魚、蝦、鴿肉、田螺、杏仁、驢肉、羊肝、香菜、甲魚、菱角、蕎麥、鵪鶉肉、牛肉同食。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

雞蛋清:雞蛋清不能與糖精、豆漿、兔肉同食。

澱粉(蠶豆):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