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爾擬鏟鱘

錫爾擬鏟鱘

錫爾擬鏟鱘均分布於北半球。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中文名】錫爾河擬(鏟)鱘
【英文名】Syr-Dar Shovelnose Sturgeon,Asiatic shovelnose sturgeon
【拉丁名】Pseudoscaphirhynchus fedtschenkoi
【同義名】擬鏟鱘
【原產地與分布】錫爾河,為淡水魚,生活在平原河段。
【形態特徵】此鱘十分罕見,個體較小,經濟意義不大,與阿姆河大擬鏟鱘及阿姆河小擬鏟鱘的區別在於背、側骨板數目多,背骨板15-22枚,側骨板37-46枚。頭和吻突無刺,吻突形狀變化無常。胸鰭也有特殊的褶皺。關於名字的來源,在於此類鱘魚吻形似鏟,首先發現與錫爾河流域,故名。
【生活習性】擬鏟鱘為淡水魚,塵活於平原河段。
【攝食習性】擬鏟鱘主要以浮遊動物及水生昆蟲幼體為食。
【繁殖習性】擬鏟鱘6齡時開始性成熟,懷卵量為85-1500粒,卵徑小,為1.3-1.8毫米. 在春季4月,在石礫底質河段產卵。
【其他】目前發現的大個體長〔不包括尾線〕為27厘米。30齡魚體長70厘米,體重2千克。頻臨滅絕。
【分類地位】脊椎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有頜總綱Gnathostomata,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輻鰭魚亞綱Actinopterygii,軟骨硬磷下綱Chondrostei,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鱘亞目Acipenseroidei,鱘科Acipenseridae,鏟鱘亞科Scaphirhynchinae,擬鏟鱘屬Pseudoscaphirynchus
中文學名:錫爾擬鏟鱘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硬骨魚綱(Osteichthyes)或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亞綱:輻鰭魚亞綱(Actinopterygii)
目: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
亞目:鱘亞目(Acipenseroidei)
科:鱘科(Acipenseridae)
亞科:鱘亞科(Acipenserinae)
屬:擬鏟鱘屬(Pseudoscaphirhynchus)
種:錫爾擬鏟鱘
分布:分布於北半球。

簡介

錫爾擬鏟鱘均分布於北半球.
要有3個分布密集區:
1、歐洲的東部,裏海、黑海,鹹海地區;
2、環繞北太平洋兩岸的亞洲東部和北美洲西部地區;
3、北美洲東海岸地區
我國分布有8種鱘魚,主要分布在長江、黑龍江和西北的新疆三個區域

世界鱘魚種類

概述鱘魚鱘魚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稱之為“水中活化石”。全世界現有鱘魚2科6屬26種。
鱘科鰉屬歐洲鰉 | 達氏鰉
鱘屬俄羅斯鱘 | 閃光鱘 | 裸腹鱘 |西伯利亞鱘 |小體鱘 |史氏鱘 |長吻鱘 |亞得利亞鱘 |中華鱘 |達氏鱘 |日本鱘 |中吻鱘 |湖鱘 |短吻鱘 |尖吻鱘 |高首鱘 |多甲鱘
鏟鱘屬密蘇里鏟鱘 |密西西比鏟鱘
擬鏟鱘屬大阿姆擬鱘 |小阿姆擬鱘 |錫爾擬鏟鱘
白鱘科白鱘屬長江白鱘
匙吻鱘屬匙吻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