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毒

癰疽生於頸項耳後乳突後的部位,左名「夭疽」,右名「銳毒」 。

介紹

銳毒 ,病名。系指右耳後高骨處所患之有頭疽。見《外科正宗》卷一。又名耳後發、耳後疽、耳後毒等。其證同夭疽,治法參見有頭疽條。

概念

癰疽生於頸項耳後乳突後的部位,左名「夭疽」,右名「銳毒」 。

病理

均屬足少陽膽經的病,是由膽經鬱火凝結所致。因該處肌肉甚少,又近於頭部,火毒容易擴散,若治療延誤,可發生多種兇險的症狀。初起時狀如黍粒,漸腫如瓜,堅硬平塌,皮色紫暗,疼痛甚劇。經治疚後,若能轉為紅腫而穿潰者為順,預後較好;若經久堅硬, 皮色發黑,瘡形下陷者為逆,多屬危證

夭疽銳毒門主論

左名夭疽,右名銳毒,生於耳後一寸三分陷中。致命之處。
陳實功曰∶夭疽銳毒,生於耳後一寸三分致病之處。左為夭疽,夭者,妖也,妖變之物,屬於肝木。右為銳毒,銳者,利也,鋒利之器,屬於肺金。二者皆起於積想在心,謀慮不決,以致火旺而又郁,郁而又旺,誠為險惡之候。故形多堅硬,頭多隱伏,未潰先黑,未膿先腐,臭穢易生,元氣易敗。凡得此者,毒多不得外發,後必內攻而死。初起生於隱微,令人多不知覺,及其知覺,毒已入內矣。倘紅活高腫,易於膿腐者,無妨。(《正宗》)
汪省之曰∶夭疽銳毒,又名痼發,又名耳後發。(《理例》)
胡公弼曰∶耳後銳毒,乃心腎二經受毒。若不急治,恐熱氣壅心,毒攻喉下,必致傷命。(《青囊》)

相關條目

醫療醫學中醫病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