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間化合物

金屬間化合物

金屬間化合物:鋼中的過渡族金屬元素之間形成一系列金屬間化合物,即是指金屬與金屬、金屬與準金屬形成的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有σ相和Lσves相,它們都屬於拓撲密排 (TCP)相,它們由原子半徑小的一種原子構成密堆層,其中鑲嵌有原子半徑大的一種原子,這是一種高度密堆的結構。

基本內容

金屬間化合物金屬間化合物

金屬間化合物鋼中的過渡族金屬元素之間形成一系列金屬間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有σ相和Lσves相,它們都屬於拓撲密 排(TcP)相,它們由原子半徑小的一種原子構成密堆層,其中鑲嵌有原子半徑大的一種原子,這是一種高度密堆的結構。它們的形成除了原子尺寸因素起作用外,也受電子濃度因素的影響。

σ相 屬於正方晶系,單位晶胞中有30個原子,在二元合金中,σ相形成與下列條件有關:(1)原子尺寸差別不大,σ相中原子半徑差別最大的鎢一鈷系,其原子半徑差為12%。(2)其中定有一組元為體心立方點陣(配位數為8),另一個組元為面心立方或密排六方點陣(配位數為12)。(3)出現於“平均族數”(s+d層電子數)在5.7~7.5範圍。二元合金中σ相存在的區域見表3。在三元系中,由於第三組元的加入會影響到σ相形成的濃度和溫度範圍。通常在含鉻不鏽鋼中出現鐵鉻σ相,在鐵-鉻-錳三元系,鐵-鉻和鉻-錳二元系中均可形成σ相,當錳加入不鏽鋼中,會促進σ相形成,並使其穩定溫度範圍加寬。許多合金元素都使鐵鉻。相穩定溫度範圍增高。鐵鉻σ相在低於820C穩定,矽促進d相形成並把穩定溫度提高到900~960℃,錳和鉬可把σ相穩定溫度提高到1000℃。

表3二元合金中σ相存在區域

第五族或第六族金屬含量 每個原子擁有s+d

合金系

/%(原子分數) 層電子數

V—Mn 24.3%V 6.5

V—Fe 37%~57%V 7.3~6.9

V—Co 40%~54.9%V 7.4~6.8

V—Ni 55%~65%V 7.2~6.7

cr- Mn 19%~24%Cr(800℃) 6.84~6.78

Cr—Fe 43.5%~49%Cr(600 C) 7.1~7.O

Cr-Co 56.6%~61%Cr 7.3~7.2

M0一Fe 47%~50%Mo(1400℃) 7.23~7.1 7

M0一Co 59%~61%Mo(1500 C) 7.4~7.O

Laves相 在二元系中,Layes相是化學式為AB2型的複雜立方或複雜六方點陣的金屬間化合物,其組元A的原子半徑和組元B的原子半徑的比值ra/rb約1.2。Laves相的晶體結構有三種類型:(1)MgCu2型為複雜立方系。(2)MgZn2為複雜六方系。(3)MgNi2為複雜六方系。電子濃度影響到LaYeS相的晶體結構類型。過渡族金屬元素之間的Laves相隨著元素原子序數增高,Laves相的晶體類型發生了由複雜立方點陣→複雜六方點陣→複雜立方點陣的轉變。並且Laves260相的“平均族數”不超過8。在合金鋼中,Laves相是具有複雜六方點陣的MgZn2型,它們是MoFe2、wFe2、NbFe2和TiFe2。在多元合金鋼中,原子尺寸較小的錳、鉻和鎳可取代Laves相中鐵原子的位置,原子尺寸較大的合金元素處於A原子的位置,形成化學式為(w,Mo,Nb)(Fe,Ni,Mn,cr)2的複合Laves相。Layes相出現在複雜成分的耐熱鋼中,是現代耐熱鋼中的一個強化相。

合金元素在鋼的轉變中的作用

合金元素對鋼的臨界點、鋼在加熱和冷卻過程中的轉變都有著強烈的影響。鋼中加入合金元素經過熱處理來影響鋼中的轉變,改變鋼的組織,以得到不同的性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