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地黃者

采地黃者

《采地黃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人用平平淡淡的語言敘述,通過貧苦農民採集地黃以換取馬飼料這一細節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封建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平等現象的痛恨。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采地黃者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 ,田中采地黃。

采之將何用?持以易餱糧 。

凌晨荷鋤去 ,薄暮不盈筐 。

攜來朱門家 ,賣與白面郎 。

與君啖 肥馬,可使照地光 ,

願易馬殘粟 ,救此苦飢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地黃:藥草名,曬乾的叫生地,蒸熟的叫熟地。這首詩寫荒年無食的貧苦農民采地黃賣給富貴人家餵馬以謀生,形象地表現出貧苦人民生活不如牛馬。

②口食:口糧。

③易:換取。餱(hóu):乾糧。餱糧:泛指飼口度日的糧食。

④凌晨:清早。荷鋤:用一側肩膀扛著鋤頭。

⑤不盈筐:采不滿一筐。

⑥朱門家:指富貴人家。

⑦白面郎:指富貴人家養尊處優不懂事的子弟。南朝宋代的沈慶之在一次討論北伐大事時,曾諷刺徐湛之等世族出身的文官說:“為國譬如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指宋文帝)今與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這裡借用其諷刺含意。

⑧啖(dàn):給······吃。

⑨“可使”句:是說馬吃了地黃後,膘壯有力,毛色光亮,可以光彩照地。

⑩馬殘粟:馬吃剩的糧食。

白話譯文

春季里麥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茁又遭霜。

挨到年底斷了煙火,只好到出里采地黃。

采來地黃做什麼用?打算拿它換口糧。

荷鋤出門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

拿到紅大門的人家,賣給白臉孔的兒郎。

用這餵你的肥馬,能使它渾身閃光。

願換些吃殘的馬料,去填塞全家的飢腸。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公元813年。詩人在下邽(今陝西渭南縣內)渭村見到農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災後,入冬就斷了口糧,而富貴人家卻用糧食餵馬,為此深有感觸,於是以采地黃者的遭遇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同情貧民疾苦的詩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通過敘述一個農民採取地黃,向富家換取馬料以飽飢腸的情節,深刻地反映了農民在災荒年頭,連牛馬食都吃不上的悲慘遭遇,有力地抨擊了豪門大戶對農民剝削的殘酷性。

本詩通過對一煢煢於荒野的饑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荒年農民的生活境況,進而揭示了社會貧富差別及階級矛盾的尖銳對立。

詩人通過對“地黃”、“殘粟”等處於食物鏈最底層的事物的描寫,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當時貧困人民的惡劣生活,表達出詩人對當時豪門的厭惡以及對自己無法改變事實的無奈之情。

詩題是“采地黃者”,為何去采地黃,是因為天災所致,所以詩開首一聯寫道:“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交代了全詩的背景。莊稼一年兩季,春日沒雨,夏糧絕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糧減收。這樣,農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問題了。緊接著第二、三兩聯便對農民生活景況作了交代:入冬後農民便斷了口糧,為了活命,只得冒著風寒到荒郊野外去採挖地黃,希圖藉以度過饑荒。第四聯“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寫農民采地黃之不易。以上四聯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寫了為度荒采地黃。

後六句敘寫賣地黃的情形。采了地黃賣與富家白面郎。那賣地黃者對“白面郎”求告的幾句話,頗為淒切動人。辛苦一整天採得不滿一筐的勞動成果,只敢說給朱門人家拿去餵馬。可以想見,這位可憐的農民忍飢挨凍在荒野采了一天地黃,可能連點像樣的乾糧也沒吃上。也許他家中還有老小,都等他賣了地黃換回糧食下鍋。那不足一筐的地黃,他哪敢說賣多少錢呢,只是央告說:“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飢腸。”只要能換回一點兒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類,也就心滿意足了。其可憐之狀躍然紙上。

本詩通過對采地黃者的描述,表現了詩人對窮苦農民的深切同情,而且對社會深層問題的揭示也自在不言中。

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李文鍾:“詩題《采地黃者》,不雲“賣地黃者”,描繪出一個煢煢於荒野的饑民形象,慘厲令人難忘。”

作者簡介

采地黃者 采地黃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