鄜州

鄜州

鄜州,(fū)州名。又作敷州。隋以後始專作鄜州。

地理沿革:

西魏廢帝三年以北華州改名,治所在杏城(今陜西黃陵縣西南故邑)。 西魏廢帝三年以北華州改名,治

鄜州鄜州
所在杏城(今陝西黃陵縣西南故邑)。 隋大業三年移治洛交縣(今陜西富縣),改為鄜城郡。 隋大業三年移治洛交縣(今陝西富縣),改為鄜城郡。 唐武德元年復為鄜州,天寶元年改置洛交郡,乾元元年復為鄜州;宋代仍之;元省洛交縣入州;清直隸陜西省,轄雒州、中部、宜君三縣;民國一九一三年改州為縣。 唐武德元年復為鄜州,天寶元年改置洛交郡,乾元元年復為鄜州;宋代仍之;元省洛交縣入州;清直隸陝西省,轄雒州、中部、宜君三縣;民國一九一三年改州為縣。
富縣(古城鄜州)縣城西北十公里處的茶坊鎮大申號村,是唐詩人杜甫於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小故居之地。在此居住期間,詩聖曾寫下“羌村三首”、“月夜”、“北征”等10餘首千古佳作,流傳後世。明萬曆進士王邦俊為紀念這段歷史,題書“少陵舊遊”四個大字,鍥刻於羌村路邊一巨石上。明成化年間,民間為記念詩聖,在此修建了天寧寺。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詢訪詩人足跡寫下“落落詩魂千古在,我來何處訪羌村”。羌村位於309國道之北,這裡風光秀麗,群山環抱,碧水中流,成為人們尋訪詩聖故居,遊覽觀光的好地方。

鄜州古塔

鄜州歷史上遺留下的眾多古塔石窟均為佛教產物,凡有塔的地方均有佛教寺院。從唐宋到明清的

鄜州鄜州
千餘年中在這塊黃地上有著豐富的佛教活動。在建塔造型上,多數塔為仿木樓閣式磚塔,其特點莊重、秀麗、精巧、古樸,且保存較為完整,這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和宗教發展史是難得的實物史料。
鄜州,是陝西富縣的古稱,得名於唐,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根基。自公元四世紀中葉佛教傳入以來,這裡建寺修塔就已成風。富縣古塔自唐宋到明清的建築風格各異,現存八個古塔、二十個石窟。
開元寺塔,也名西山塔。位於縣城西北的龜山半山之際,塔為四角十一層磚塔,空心式,塔體高三十二點八米,塔底層邊長八點五米。從外觀看,開元寺塔,古樸莊嚴,氣勢宏偉,酷似西安小雁塔。唐時置鄜州,開元寺塔即建於此時,為開元寺標誌塔。
柏山寺塔,位於縣城西五十五公里處的直羅鎮,塔處群山環抱,松柏參天之地。該塔為十一層八角樓閣式磚塔,塔體高四十三點二米,直徑九點一米。每層塔檐下部有磚雕繁密的斗拱,各層外壁逐層收斂,並在各層外壁有直條欞格窗。有的塔門又作小拱形龕,塔龕內均置雕工精細,造型優美的羅漢,天王圓雕造像。塔壁嵌有施主題刻二十餘方。整個塔體造型別致,秀麗挺拔,有獨特的宋代建築風格
八卦寺塔,位於張家灣鎮八卦寺村。相傳原有八塔,故稱八卦寺,現存磚塔三座。從北向南為序,一號塔為磚砌仿木樓閣式,九層、無塔剎,殘高九點七米;二號塔以磚砌樓閣式,平面呈四邊四角形,八級,高約九米,無塔剎,塔體實心;三號塔為平面呈八邊八角,八層,高約九點八米,塔身各層以磚疊澀出檐,每層轉角處和中間均飾斗拱,無塔剎,塔體實心。整體塔群結構簡潔美觀,比例適度、格調古樸、莊嚴,考其形制似為明代建築風格。

鄜州竹馬

竹馬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據有關資料記載:主要流行於山西、湖北、安徽、河南等地。鄜州竹馬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東北軍入住富縣時引進來的,主要流傳於富縣監軍台和城關鎮一代。據富城鎮和監軍台的幾位民間老藝人講:竹馬表演的雛形是由古時戰士在慶賀勝利的時候,隊員們騎著高頭大馬、披甲戴盔,手持馬鞭、戰旗或十八般兵器坐在戰車上指揮表演慢慢演變成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竹馬表演在我國雖然流傳已久,但目前還沒有形成任何一家有規模、有表演內容、有完整的套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的藝術表演。
鄜州竹馬經過多少代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一種獨特、完整的表演套路,但近年來,它卻漸漸退出了表演舞台,幾近失傳。1998年在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縣上投入物力、人力全力搶救這項民間藝術,富縣文化部門多次派專業人員到監軍台村一帶尋訪民間藝人,考證了解鄜州竹馬產生和演變的軌跡,繼承和發揚這種民間藝術,使人們對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尤其是在縣文化館書記秦愛芳和民間藝人李全定的考證、整理下,在表演形式、技能、動作鼓點和音樂上做了嚴密的探索,編排出了萬馬奔騰、旌新翻滾、兵臨城下、馬前叫陣、單兵交戰、佇列交戰、兵刃交加、凱鏇而歸等一套完整的表演套路,鄜州竹馬重新綻放出了它獨特的藝術光華。

鄜州由來的傳說

相傳:秦王降旨在鄜州築城設防,差官見督河川道寬闊。地勢平坦,適宜修城,遂插黃旗以為標記,卻被一隻梅花鹿銜走。差官騎馬急追到今天的富縣城,見梅花鹿將黃旗放在山腳下,突然不知去向。差官實地查看,見此地三川交匯,正是築城設防的好地方。於是就在此築城,隨後命名為“鄜州”,意為“鹿銜旗”。

有關鄜州的古詩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

鄜州鄜州

(唐)韋莊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露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鄜州留別王從事》
(唐)李頻
【正文】:相識未十日,相知如十年。從來易離別,此去忽留連
《北征》
(唐)杜甫
(原註:歸至鳳翎,墨制放往鄜州作。按鄜在鳳翔東北,故曰北征。)
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
維時遭艱虞,朝野少暇日。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蓽。
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雖乏諫諍姿,恐君有遺失。
君誠中興主,經緯固密勿。東胡反未已,臣甫憤所切。
揮涕戀行在,道途猶恍惚。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
靡靡逾阡陌,人煙眇蕭瑟。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
回首鳳翔縣,旌旗晚明滅。前登寒山重,屢得飲馬窟
邠郊入地底,涇水中盪潏。猛虎立我前,蒼崖吼時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車轍。青雲動高興,幽事亦可悅。
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緬思桃源內,益嘆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巖谷互出沒。我行已水濱,我仆猶木末。
鴟鳥鳴黃桑,野鼠拱亂穴。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
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
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
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
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裋褐。
老夫情懷惡,嘔泄臥數日。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羅列。瘦妻面復光,痴女頭自櫛。
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
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饑渴。問事競挽須,誰能即嗔喝
翻思在賊愁,甘受雜亂聒。新歸且慰意,生理焉能說。
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卒。仰觀天色改,坐覺祅氣豁。
陰風西北來,慘澹隨回鶻。其王願助順,其俗善馳突。
送兵五千人,驅馬一萬匹。此輩少為貴,四方服勇決。
所用皆鷹騰,破敵過箭疾。聖心頗虛佇,時議氣欲奪。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軍請深入,蓄銳何俱發。
此舉開青徐,鏇瞻略恆碣。昊天積霜露,正氣有肅殺。
禍轉亡胡歲,勢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綱未宜絕。
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奸臣竟葅醢,同惡隨盪析。
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
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微爾人盡非,於今國猶活。
淒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闥。都人望翠華,佳氣向金闕。
園陵固有神,掃灑數不缺。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相關連線

http://hi.baidu.com/%C8%C3%CA%C0%BD%E7%B6%E0%B2%CA/blog/item/077846dfaa3dfd1248540339.html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4980/533193.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