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凱濤

基本信息

音譯詞,原名c-kaitao bear,一種美洲棕熊,體長50厘米,重約80千克,喜歡食草,近雌性
全部產於美洲。體粗,肢短,尾長。浣熊分布於美洲的熱帶和溫帶地區。浣熊屬包括7種動物,模式種浣熊產在北美和中美,食蟹浣熊產在哥斯大黎加至南美洲北部地區,其餘5種產在各個島嶼上。浣熊體長一般在42-60厘米之間,尾長20-26公分。它們的腳覺發達,經常用前爪捕食和吃食,使用前爪幾乎同猴子一樣靈活。浣熊常常把捕到的食物放在水中洗去泥沙,因而得名“浣熊”。
它全身的毛由灰、黃、褐等色混雜在一起,臉上有黑色的斑毛,眼睛的周圍有一圈黑毛,就像戴著一副太陽鏡似的。它的尾部上有五、六個黑白相間的環紋。 浣熊經常在樹上活動,巢也築在樹上。當受到黑熊追蹤時,它就會逃到樹梢躲起來。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還要躲進樹洞去冬眠。
浣熊喜歡棲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樹林中,浣熊還是優秀的“游泳健將”。它們大多成對或結成家族一起活動。浣熊白天大多在樹上休息,晚上出來活動。浣熊是雜食性動物,吃魚、蛙和小型陸生動物,也吃野果、堅果、種子、橡樹籽等。
浣熊科動物也是一類偏離於肉食性的動物。五趾型,後足踱行性,爪不能收縮或能半收縮。體型較小,一般不超過10公斤,最小的不到1 公斤。以各種小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及植物為食。浣熊,尾長,有黑白環紋,產於北美與中美,築巢於樹洞,晝眠夜出,雜食,有“洗催”食物的習性,樹棲的蓬尾浣熊屬和地棲的長鼻浣熊都有尾環,而卷尾浣熊和長尾浣熊屬的長尾(超過體長1.5--2.0倍)無環紋,前者的長尾有纏繞性。 但是,浣熊與熊不是同一科。
浣熊,浣熊體形肥胖,身長40—65厘米,體重5千克左右。頭短面寬,頰部呈圓形,有一月形白斑,白色的唇好像戴了口罩。富有光澤的體毛,背部棕紅色,胸腹及四肢黑褐,蓬鬆的長尾巴上環繞著黃白相間的九道環紋,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它們為“九節狼”。 浣熊生活于海拔 2000—3000 米的森林裡。白天隱匿在石洞和樹洞中,屬於夜行性動物,晨昏活動頻繁。它們的食物主要是冷箭竹和大箭竹的葉子,也吃其它樹葉、果實、小鳥和鳥卵。每年春天發情交配,懷孕四個月後產崽。從出生到一周歲,它要換三次“服裝”:開始著白,一周后深灰,以後就逐漸變得和父母一樣。
浣熊,純樸一點的概念是:哺乳綱食肉目浣熊科。身長50-70公分,尾長20-26公分。產地:南美洲。臉酷似狸,非常惹人憐愛。聰明而愛乾淨,易適應環境,原本以肉類為主食,如今已趨雜食;好奇心重,亦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有時會被逐出森林,走到人類文明的都市區覓食。性情溫馴,可飼養成寵物。只在繁殖期才會成對。築巢育兒等,皆為雌浣熊的責任,幼熊在三個月後成熟。喜食螃蟹;前後腳有五趾,尾長,具有輪狀的黑白色帶條紋,腳指常分開,能抓住東西,原本是裂肉齒,進化成能咬碎東西的牙齒。
浣熊為什麼要洗食物
浣熊的前後肢都長有五個指、趾頭,因此,能捕捉到水中的蝦和螃蟹。奇怪的是當捕捉到這些小動物時,它要先洗去這些動物身上的泥土再吃。而且它在吃其它食物之前也總是要把食物放在水中洗一洗再吃。這是為什麼呢?
有的人認為,這是出於浣熊本能的一種習性,如同狗有往土裡埋食物的習性、伯勞有往樹枝棘刺上串掛小動物的習性一樣,這些習性是祖祖輩輩遺傳下來的。在動物的習性中,食性變化是最快的。也有的人認為,這是浣熊的生活十分喜歡清潔才這樣做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