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鑲邊拼花女童皮服

鄂倫春族鑲邊拼花女童皮服。

簡介

“鄂倫春”這一名稱於清初始見文獻記載。《清太祖實錄》卷五十一在一份奏報中首次提到“俄爾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諭中稱之為“鄂倫春”。此後才比較統一地以鄂倫春這名稱來稱呼他們。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為使用訓鹿的人,一為山嶺上的人。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倫春族人口數為8196。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呼瑪、愛輝遜克嘉蔭等縣。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友。主要從事狩獵和鄂倫春族——圖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也有部分鄂倫春族用蒙古文

民族歷史

鄂倫春族的祖先是森林人。到了元代,稱之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為“北山野人”,遊獵於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西起石勒喀河,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

社會經濟

17世紀中葉,鄂倫春族的社會發展還停留在被稱為“烏力楞”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階段。當時氏族組織雖仍然存在,但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已不是氏族,而是“烏力楞”。每一個“烏力楞”包括著同一祖先若干代子孫的一些小家庭。“烏力楞”的家族長稱為“塔坦達”,其內部生產資料是公有的,過著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原始共產制生活。17世紀中葉以後,清廷對鄂倫春族的管轄制度更趨嚴密,鄂倫春與滿、漢等族的經濟交流也得到了發展,鐵質工具、槍枝的輸入,以及狩獵產品同農牧手工產品交換的發展,逐步在鄂倫春族社會內部引起了一系列的變革。除獵場、森林、河流仍屬於公有而外,一些重要的生產資料已由公有演變為私有,勞動組織和分配製度也起了相應的變化。由於原來孕育在“烏力楞”內部的個體家庭的崛起,終於導致了“烏力楞”由血緣組織演變成為地緣組織,氏族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到1945年8月解放前,鄂倫春族的社會已進至毗鄰公社階段。
鄂倫春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地勢在海拔500—1500米之間,正是高寒山區,全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20度左右。莽莽興安嶺棲息著鹿、狍、犴、虎、豹、野豬、熊、狐狸猞猁水獺等野生動物,縱橫交錯的河流,生長著各種魚類。這優越的自然環境最好的天然獵場,為狩獵的鄂倫春人提供了豐富的衣食之源。建國前,鄂倫春族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輔之以捕魚、採集和手工業。社會內部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還沒有形成社會分工。在1000多年前,就有關於鄂倫春族是狩獵民族的記載。狩獵主要是男的事情,有時婦女也隨同出獵。狩獵工具有槍枝、馬匹和獵犬。主要採取集體狩獵方式,但已不是以“烏力楞”為單位,而是根據自願臨時組織起一個或幾個“阿那格”分頭進行。所獲獵物在“阿那格”內平均分配,但獸肉的分配則是一直保持在“烏力楞”內平分。同一“烏力楞”內未參加出獵的鰥寡孤獨,一般比獵手分得要多。外來客人如果遇上分配,也照例可以分得一份。個體狩獵雖已出現,但為數極少。狩獵所獲是鄂倫春族衣食的主要來源。捕魚多用“擋集子”方法集體進行;也有的乘樺皮船叉魚;用網捕魚是從別的民族中傳入的。捕魚大都由男子負責,採集則多由婦女承擔。捕獲的魚類,採集的野菜、野果,是鄂倫春族食物的一種重要補充,如一時食用不完,即把它曬乾貯存起來,以備獵獲物缺少時食用。
鄂倫春族的手工業主要有皮毛製品和樺皮製品;多由婦女製作。對在不同季節打獵所得的獸皮,她們按其性能和部位,縫製成適宜於不同季節穿用的服裝;將從樺樹上剝下的整張樺皮,加工製成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器皿。婦女們在這些皮毛製品和樺皮製品上面繡的或雕的各種圖案。最能反映狩獵文化的傳統特色。此外,男子還用手工製作骨器、木器和鐵器。
近代以來,農業在部分地區的鄂倫春人中有了萌芽。清末及辛亥革命以後一段時期,政府強制推行“棄獵歸農”政策,鄂倫春地區的農業有了初步發展。但從事農業非鄂倫春人所習慣,加之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的嚴重摧殘,到1939年,鄂倫春地區的農業已被破壞淨盡。
各個部分鄂倫春族之間由於從事著大體相同的生產,基本上沒有什麼交換關係,交換多與其他民族進行。開始是偶然的,以後逐漸成為經常的,並由此打開了鄂倫春社會自然經濟的大門,促進了私有制的形成和發展。
儘管鄂倫春族在歷史發展中有著許多優良傳統,但由於長期以來的民族壓迫,特別是日本侵略者推行的種族滅絕政策,使鄂倫春族人口銳減,到1945年8月獲得解放的前夕,鄂倫春族只剩下1千餘人,境遇悲慘。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東北地區的鄂倫春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政權,於1951年10月1日成立了鄂倫春自治旗和多處民族鄉。國家給予鄂倫春以特殊照顧,撥出大批資金,於1953年開始建築新房,逐步實現了定居。現在綠樹成蔭的新村里幢幢整齊明亮的大瓦房以及學校、商店等代替了昔日的“仙人柱”。興安嶺上出現了電燈通明的新城鎮。狩獵的土槍已換成步槍和半自動步槍。相繼興建了養鹿、養豬、養牛、養蜂場。每年向國家提供上千兩鹿茸。農田耕作已使用多種農業機械,糧食總產量成倍增長。以往馬是主要交通工具,現在築起公路,通了汽車,鐵路也通向鄂倫春的一些新城鎮。過去連文字都沒有的鄂倫春族人民,如今已普及了中學教育,不少青年上了大學;有了電影隊、文藝隊、俱樂部、廣播站,本族豐富的民間歌舞搬上了舞台與銀幕。舊社會鄂倫春族地區無醫無藥,天花、傷寒等傳染病流行。患婦女病的竟達婦女總數的80%以上,而今天鄉有衛生院,大隊有衛生所,村有衛生員,天花、傷寒等傳染病已絕跡,人口成倍增長。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鄂倫春族人民的各項生產迅速發展,收入大為增加,生活顯著改善。他們不僅大力發展農、牧、副業等生產,而且肩負護林防火的重任,護衛大小興安嶺森林的安全,為保障木材源源不斷地運出供應國家建設作出了貢獻。

民族服飾

在長期的遊獵生活中,鄂倫春人獨具匠心,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飾文化。狍皮不僅經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極好。不同季節的狍皮,可以製作各種不同的衣著。如秋冬兩季的狍皮毛長而密,
皮厚結實,防寒力強,適宜做冬裝。夏季的狍皮毛質稀疏短小,適宜做春夏季的衣裝。
鄂倫春族的服裝以袍式為主,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坎肩、狍頭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頭皮帽。
這種帽子用完整的狍子頭皮製作而成。其方法是:將狍子頭皮剝下、熟好,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耳朵割掉,用狍皮做兩隻假耳朵縫上,狍角照舊保留即可。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據說如果不換上兩隻假耳朵,獵人在遠處就會誤認為是真狍子而出現誤傷。

文化藝術

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 口頭創作是鄂倫春人主要的文學形式。他們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謠等廣泛地涉及了民族歷史、社會、狩獵採集、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古老的族源神話《恩都力創造了鄂倫春人》、神話《倫吉善和阿伊吉倫》、《白衣仙姑》、《吳達內的故事》等,涉及鄂倫春先民對人類起源的探索及對祖先的生活、英雄人物業跡的描述和歌頌。鄂倫春族的“扎恩達勒”(民歌),多以固定的曲調即興編詞歌唱,種類繁多,風格多樣。尤其是新民歌,內容更為豐富。顏語、謎語,是後期發展起來的文學形成,是生產勞動的反映,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這些口頭文學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寶庫。
鄂倫春族能歌善舞,他們邊歌邊舞,表現勞動生活的豐富內容。《熊舞》、《野牛搏鬥舞》、《樹雞舞》、《依哈賴舞》、《紅果舞》等都是表現獵人對野獸、飛禽的觀察以及生產過程的模仿。“轉圈舞”是一種帶有自我娛樂性質的民眾性歌舞,男女都參加,邊唱邊跳。“假面舞”是融進了宗教內容的由“薩滿”跳的祈求狩獵獲得豐收的祭祀舞。
樂器有“朋奴化”(鐵制的一種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產工具,也是早期的樂器。鄂倫春族在載歌載舞時,常有這些樂器伴奏。

民族建築

斜人柱”是鄂倫春語,意為“木桿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桿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很簡陋的圓錐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簡單: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夠相互咬合的木桿支成一個傾斜度約60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它木桿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蓋上狍皮或樺樹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禦寒的“斜人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裡面生火時通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出進的門。斜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迭而變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狍皮覆蓋。一架斜人柱約需狍皮五六十張。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蓋樺樹皮了。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風向陽處,而夏天則多搭在地勢較高、通風涼爽的地方。
斜人柱結構簡單,拆蓋極為容易,所用原料幾乎俯首即拾。它是鄂倫春族遊獵生活的產物。定居以後,鄂倫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或土木結構的房屋,這種較為原始的活動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獵時才偶爾搭建,用以棲身或暫避風寒。

民族禮儀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生活習俗

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仙人柱”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桿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仙人柱”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臥,但有嚴格的規定。“仙人柱”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後面的樹桿上懸掛著盛有神象的樺皮盒子,一般不準婦女接觸。
鄂倫春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實行嚴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員之間,大多親上加親。家庭中男女地位不過分懸殊,唯財產繼承權一般屬於男子。一個家庭兩代人共居的較多,如果人口過多,常常是長子結婚後在父母居處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婦女生育不得在原來的“仙人柱”內,須到遠處設立產房,男人也不得入內接近,滿月後才回家。以往,人死後一般行天葬(即風葬)。下山定居後,一般行土葬。
鄂倫春族婦女絕活是給獵手製作“密塔哈”(狍頭帽子)。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頭顱,去掉骨肉後,保留狍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製而成。戴上這種帽子可以誘惑獵物。鄂倫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來自大森林的賜予。
鄂倫春族遷到黑龍江南岸以來,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倫春馬隊曾給入侵的沙俄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夏天,河流里以樺皮船作為交通工具。現在鄂倫春族居住的地區已通了火車汽車,交通更加方便了。

民族食俗

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日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日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麵品種,麵包餃子也很常見。
鄂倫春族食肉麵很廣,除森林裡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裡的魚類。食用最多見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然後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民族節慶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並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後往火里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宗教信仰

鄂倫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這種宗教與該民族特有的原始觀念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宗教形式,表現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薩滿”(巫師)是溝通神人之間的使者。薩滿教信奉的神靈相當多。鄂倫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陽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風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除自然崇拜外,鄂倫春先民還崇拜“牛牛庫(熊)”、“老瑪斯(虎)”圖騰,鄂倫春人忌諱直乎熊、虎名、而是稱它“寶日坎(神)”、“諾彥(官)”、“烏塔其(老爺)”。鄂倫春族對祖先崇拜十分盛行,而且現在亦如此。

天文曆法

過去鄂倫春人的曆法十分原始、簡單。他們辨別方位是根據太陽的位置、星辰(北斗星)的位置、山脈的走向以及河流的流向。記月的方法是以月亮的圓缺為標準。從月出到月圓到月落,循環12次即為一年。記日的方法是:在一根繩子上穿30個小木棍,從正月初一開始,一天拔一根,30根為一月,重複12次為一年。對四季的劃分主要以氣候的循環為依據。“額魯開依”,冰雪融化,即為春天;“昭內”,是青草長出來的季節,即為夏天;“保緣”,草木枯黃,即為秋天;“托”,是落雪的季節,即為冬天。
鄂倫春人經過長期觀察,積累了一些氣象方面的經驗。他們認識到了有日環和月環的月份雨雪大;冬天刮南風預示要降雪;雲彩發黃要大旱;春蘆魚膽膨脹,河水要上漲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