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縣

郾城縣

郾城縣,舊縣名,原地現分屬漯河市郾城區、源匯區和召陵區,位於河南省中部,黃河南岸,屬漯河市。西周初為郾子國,戰國時為郾邑,西漢置郾縣,隋開皇三年廢,五年復置,稱郾稱縣。面積960平方千米,人口90.75萬。年平均氣溫為14.6℃,年降水量830.7毫米,無霜期216天。區內已形成了以化工、冶金、機械、建材、製革、羽毛加工等工業生產體系。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8‰。轄城關、孟廟、龍城、商橋、鄧襄、召陵、萬金、老窩、裴城、大劉、新店11鎮和問十、陰陽趙、李集、姬石、黑龍譚、空冢郭、青年村7個鄉。

基本信息

簡介

郾城縣郾城縣

郾城縣位於河南省中部,黃河南岸,屬漯河市西周初為郾子國,戰國時為郾邑,西漢置郾縣,隋開皇三年廢,五年復置,稱郾稱縣。面積960平方千米,人口90.75萬。年平均氣溫為14.6°C,年降水量830.7毫米,無霜期216天。區內已形成了以化工、冶金、機械、建材、製革、羽毛加工等工業生產體系。旅遊景點有郝家台孔子思歸碑

郵編區號

郵編462300

區號0395

歷史上郾城縣

這裡曾寫就過輝煌的歷史,是豫中南地區備受關注,享有美譽的熱土;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才俊輩出;這裡出現過世界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作者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辭彙學家許慎、被譽為“文字字祖”;還有剛直不阿、不屈權貴、不徇私情、執法嚴明的東漢名士范滂,宋代博學強記,精通醫道和方誌典籍的掌禹錫;宋代的岳飛抗金之地;還有明代詩人李達之、清末蘭竹畫家王錫臣等,郾城區境內的“許南閣祠”是海內外學者的嚮往之地;北宋“彼岸寺經幢”,清道光年間的“八角硫璃井”、“鎮河鐵牛”,以及新時器時代的化身台遺址,五千年前龍山文化中期的高台建築郝家台等人文景觀、顯現出郾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是憑弔先賢、品味歷史文化旅遊勝地。

郾城縣誌

史前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已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夏(前21世紀---前16世紀)

夏初(約公元21世紀)因皋陶治苗有功,禹將讓位與陶.而皋陶卒,禹子啟繼位,建立夏朝,封皋陶之後於郾.相傳古郾子國。明嘉靖《郾城縣誌》稱:“縣東有遺址。”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約公元前14世紀,商第18王南庚自庇(今河南安陽境內)遷奄(即郾)。第19王陽甲居奄,因屢遭水害,國衰。第20王盤庚自奄遷殷(即安陽殷墟)。

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成王時周公東伐淮夷,滅奄。奄在淮夷東部,是淮夷中的大國,周公採納公甲的建議,先征服淮夷中的小國,後滅奄。後又在其境內分封姓,建立胡國。

春秋(前770--前476)

周平王八年(前763年),鄭武公先將女兒嫁胡君為妻,又殺了提議攻打春國的大臣關其思,後乘其不備,突然調兵占領胡國。

周桓王十年(前710年)七月楚不斷擴大領土,蔡鄭受到威脅。兩國於鄧(今縣城東南一帶)會盟,以對付楚。

周莊王八年到周厘王五年(前689--前677年)楚文王開拓疆域到汝水。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率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國之師伐楚,楚成五使大夫屈完來軍前講和。桓公許和退兵,與楚盟與召陵。這是中原諸侯第一次聯合抗楚,使楚國暫時不能北進。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周貞定王二十一年(前447年)楚國滅蔡。鄧襄一帶由改為楚。

周顯王三十七年(前332年)郾、召陵均為魏邑。 

•約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楚昭陽伐魏取郾。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取楚召陵。

秦漢

秦統一全國,實行郡縣制。郾城境內置召陵縣、郾縣。召陵縣屬陳郡,郾縣屬穎川郡。

西漢(前206---公元24年)

漢沿秦制。郾、召陵仍為縣。郾屬潁川郡;召陵改屬汝南郡。

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以召陵、新息二縣戶二萬八千,增新都候王莽。

劉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三月,更始帝劉玄派劉秀等率兵攻占昆陽、定陵、郾三縣,獲牛馬、糧食、財物甚多,遠宛(南陽)供應漢軍。六月,王莽派司徒王尋、司空王邑領兵百萬,其中甲士42萬,由潁川(今禹縣)出發擊宛。路經昆陽(今葉縣)。劉秀讓王鳳、王常守昆陽,自率13騎兵出南門到郾、定陵搬兵。大破王莽軍,殺王尋。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更始帝封尹尊為郾王。時“郾最強,宛次之。”

東漢(公元25年---220年)

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三月光武帝劉秀派執金吾、賈復等擊郾、破尹尊。秋,又平定召陵。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封李通少子雄為召陵侯。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汝南太守鄧晨修復毀於成帝時的鴻隙陂,“開塘400餘里”,興利數千頃。鴻西陂西端在今縣城東南鄧襄一帶,有水門、陰溝。川水暴至,開水門受水;川平,閉門蓄水;遇旱,開下門灌田。

和永帝元三年(公元91年)封竇太后之弟竇篤為郾侯,封邑6000戶。

建光元年(121年)九月召陵萬歲里(今黑龍潭鄉許莊村)公乘許沖,將其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獻給朝廷。安帝詔賜布40匹。《說文解字》系我國第一部漢語字典。

建和三年(149年)許慎卒於家。其墓在今縣城東黑龍潭鄉許莊東偏聽偏北。

建寧二年(169年)十月靈帝下詔捕殺黨人。征羌(今青年鄉一帶)范滂入獄被殺。召陵陳翔罷官還鄉。

中平元年(184年)四月黃巾起義軍大敗汝南太守趙謙於召陵。打死功曹、主簿、門下督等7名官吏,趙謙僥倖逃命。

中不三年(186年)十月太丘長陳寔卒。其墓在郾城縣城西北17.5公里台王村東北。墓前有碑,為蔡邕所書。今碑毀墓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部將夏侯惇督軍屯召陵。

三國(220年---265年)

三月魏文帝曹丕東行至召陵,修討虜渠(今漯河以東沙河地方)五月,以舟師伐吳。

魏正始二年(241年)齊王曹芳增封舞陽侯司馬懿食郾、臨潁、並前舞陽、昆陽4縣。

晉(265年---420年)

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改召陵縣為邵陵縣,以避司馬昭之諱。封魏廢帝齊王曹芳為邵陵縣公。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戰。秦付率兵南進,運糧萬艘,自河入石門,達於汝潁。郾城境內時為漕運要道。

南北朝(420年---589年)

•宋武帝永初三年(442年)北魏明元帝拓嗣進攻中原。宋司州刺史毛德祖派王洪政率兵500守邵陵。次年,拓跋嗣攻占許昌,又破邵陵縣,殘殺2000餘家,盡殺男丁,驅虜婦女12000口。宋置潁川郡於邵陵,領屬邵陵、臨潁、曲陽三縣(均在今郾城境內)。

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賈元友上書宋明帝,請派兵從義陽(今信陽)依西山北上,直據郾城。郾城為北魏之驛路要地。

北魏宣武帝永平元間(508年)北魏酷吏壓迫百姓。懸瓠城民白早生率眾殺死豫州刺史司馬悅,占領懸瓠城。北魏急派尚書邢巒羽林精騎前往剿滅。白派大將胡孝智率眾7000,去城200里,與魏軍戰於鮑口(郾城東南之沱口,今稱沱溝)被擊敗。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十二月隋公楊堅進爵為隋王,兼食豫州臨潁郡,郡治今郾城境,領臨潁,邵領,曲陽三縣。

隋唐

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臨潁郡。

開皇五年(585年)置郾城縣,縣名從此始。縣治今縣城西南2.5公里古城。 

唐(618年---907年)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召陵入郾城縣,屬豫州(763年改為蔡州)。至此召陵不再獨立為縣。

玄宗開元十年(722年)五月汝水漂溺數千家。次年縣治自落溵水北,即今縣址。

憲宗元和九年(814年)九月淮西叛軍吳元濟割蔡州。唐王室相繼調動我路兵馬圍剿。郾城為蔡州之咽喉。次年十一月,忠武軍節度使李光顏和河陽淮汝節度使烏重胤敗淮西兵於小溵水(即小商河)。

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李光顏部直逼郾城縣城。縣城守將鄧懷金,縣令董昌齡迎師入城,請降於李光顏。八月宰相裴度親蒞郾城。十月唐鄧節度使李愬攻打淮西叛軍吳元濟,雪夜引兵突襲,攻克蔡州城,活捉李元濟

僖宗中和元年(884年)四月黃巢起義軍在河南陳州、太康、西華一帶,被李克用擊敗,退保郾城。後去中牟。

宋(960年---1297年)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至984年)尉氏縣契宗大師巡遊郾城。目睹彼岸寺破敗不堪,便募金修寺。修蓋房屋900間,恢復殿閣設施,占地面積200餘畝,植柏500餘株,並在院內興建了12.1米高的彼岸寺經幢。此次修復歷時15年。

至道二年(996年)十一月許州宋斌等眾起義至郾城,殺巡檢李昌習。

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先後於城北王店、五里店(今三周鄉五里崗村)、小商橋等地,在破金兀朮。迫使金兵退保汴京,岳飛追至朱仙鎮。岳飛抗金時郾城大捷赫赫有名,敵我雙方多員大將命損此地,如我方楊再興等,對方金彈子等,現均有墓葬為證。

元明(1271年---1368年)

世祖至元十十七年(1290年)在縣城東南乾河陳處,斷汝南流,東匯溵水(即沙河),後入潁。

明(1368年—1644年) 元末兵災連年,赤地千里,人死殆盡。境內大多居民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明洪武年間(1368-1389年),戶1621,人12345。與宋金時相比,減少百分之九十。

英宗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沙河為患,城西門正當水沖,危及縣城。於是改沙河入澧,澧河窄獨狹,危害更甚,不久仍還故道。

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修郾城土城,周圍4.55公里,高8.3米。是年至成化十二年河南累歲大旱,郾城尤甚,民吃草根、樹皮、死者相枕藉。

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冬,河北農民起義軍劉六、劉七部將趙燧等西平入郾境。副總兵時源在周家坡(今赧王坡)堵截。義軍由縣城西南師莊攻舞陽。次年,復至郾城焚署。八月農民起義軍師尚詔(柘城人)率眾自襄城白陵崗至郾城縣北。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趙應式纂《郾城縣誌》,完稿付印。

嘉靖三十七年(1557年)九月修西城以避河患。此前,城西門南側,沙河岸坍近17米。歷時三個月竣工。

神宗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三月修筑西城,退西門33.3米,南北城牆100米。以避河患。

思宗崇禎六年(1633年)十二月李自成起義軍自開封返南陽,途經郾城.自此至十七年,義軍多次在郾城駐紮,激戰。李自成率兵到郾城東北大王寓,飲馬於次,留下當地有名的飲馬樁等,現仍保留。 崇禎十一年(1638年)知縣李振聲改土城為磚石城,以御起義軍。城高11.7米,石磙作基。上有敵樓12座,角樓4座。城外有壕,名曰“護城河”,俗稱“海河”。城周長4.5里余。環城設五門,今城已毀,遺蹟尚存,護城河斷續可見。

清(1644年---1911年)

世宗順治二年(1645年)內大臣和洛輝與河南巡撫羅繡錦統兵過郾城赴西平破左良玉之副將劉洪起.郾城從此為清軍占領。

順治十四年(1675年)知縣荊其惇修《郾城縣誌》,書未成而卒。八月,知縣傅鴻鄰繼其後,於十六年刊行。

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年)創建景文書院於文廟西側(今郾城師範校址)。

文宗鹹豐三年(1853年)春,太平軍北征,五月入河南,焚毀縣署大堂而去。是年,清廷派河南巡撫陸應谷駐師郾城。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動工興建京漢鐵路郾城車站(今漯河車站),於次年十二月建成。1906年四月一日全線通車。郾城站開始啟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許慎祠堂改為堂。次年正月,知縣吳文坦創辦郾城縣第一所高等國小堂,學制四年,招收學生46人。

宣統二年(1910年)郾城縣教育會成立。趙鶴琴、梁天寶集資,於城內西街(今二中東院)創辦郾城第一所職業學校-----初等蠶桑學堂。

近代

民國十六年(1927年)2月,經中共豫區執行委員會批准,正式組建中共郾城縣委員會,謝梅村任縣委書記。 

1949年10月1日中共郾城縣委、縣政府在廣場召開千人大會。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6日郾城漯河分設,恢復原漯河市建制。

2004年12月27日漯河市區劃把郾城一分為三,使千年郾城成為歷史,正式命名為郾城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