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瓠城

"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國,立其子劉非為汝南王。 北魏延興二年(472年)

懸瓠城是一座古城,酈道元《水經注》曾有記載:汝水東逕懸瓠城北,形若垂瓠,故取其名。
自東晉以來,懸瓠一直是州、郡、府、縣治所所在地。這裡地處古豫州之中,既能北進汴洛,又可南下荊楚,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如今,歷經千年滄桑的懸瓠城,也只剩下孤零零的城北拱門。
公元765年起,先後有李忠臣、李希烈、吳元濟等在蔡州(今汝南)叛亂。為解除這一心腹之患,經過幾年準備,唐憲宗以裴度為主帥,以節度使李愬為先鋒,討伐吳元濟。當時李愬率精兵一萬,從遂平文城出發,四更時,到達蔡州城下。蔡州守城叛軍全然不知,李愬率軍直攻內城,活捉吳元濟。割據多年的蔡州終歸於唐。“李愬雪夜入蔡州”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
南宋後期,宋蒙聯軍在蔡州城下與金作戰。1233年,金朝最後一個皇帝哀宗退到蔡州,端平元年正月初八,宋軍攻破南門,金哀宗自縊幽蘭軒,金朝滅亡。蔡州成了金國的滅亡之地。
歷史沿跡
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裡屬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國,立其子劉非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劉非為江都王,汝南國除為郡。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削淮陽國之期思、弋陽二縣屬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又得淮陽郡長平縣。成帝元延三年,封淳于長為定陵侯,置定陵侯國,屬汝南郡。又以新汲縣屬潁川郡。元延、綏和之際,汝南郡領三十七縣:平輿、陽安、陽城、(氵隱)強、富波、女陽、鮦陽、吳房、安成、南頓、朗陵、細陽、宜春、女陰、新蔡、新息、灈陽、期思、慎陽、慎、召陵、弋陽、西平、上蔡、寢、西華、長平、宜祿、項、新郪、歸德、新陽、安昌、安陽、博陽、成陽、定陵。郡治在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屬豫州刺史部。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東南部、安徽阜陽一帶。
東漢時,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改寢縣為固始縣;三十年,長平、西華、新陽、扶樂(新置)四縣屬淮陽國。永平十五年,汝南郡為國,封皇子暢為汝南王。建初四年,國除為郡。順帝時領三十七縣:平輿、新陽、西平、上蔡、南頓、汝陰、汝陽、新息、北宜春、(氵隱)強、灈陽、期思、陽安、項、西華、細陽、安成、吳房、鮦陽、慎陽、慎、新蔡、安陽、富波、宜祿、朗陵、弋陽、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潁、固始、山桑、城父。郡治遷至平輿,在今平輿縣境北部的射橋村。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數縣置譙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陽郡
三國魏沿襲前制,汝南城當時是臨近郡治的一個大集鎮和水陸碼頭。
西晉太康中汝南郡領十五縣:新息、南安陽、安成、慎陽、北宜春、朗陵、陽安、上蔡、平輿、灈陽、定潁、南頓、汝陽、吳房、西平。惠帝時分汝南郡置南頓國。永嘉後汝南沒入後趙。
到東晉時,遷上蔡縣治於此,稱懸瓠城。懸瓠,是個象形地名,《水經》雲:“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支左別出一支,又屈東轉南形若垂瓠,故號懸瓠城。”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汝南郡遷至懸瓠城。
南北朝時,汝南先屬劉宋、南齊。後歸北魏、北周。劉宋元嘉末年(453年),豫州(洛陽)為北魏所陷,劉宋僑立司州於此。
北魏延興二年(472年),改懸瓠城為豫州,置汝南郡。
北周在此置總管府,於大象二年(580年)改為舒州。
隋開皇初年(581年)廢汝南郡,恢復豫州,不久又改豫州為溱州,大業初年(605年)又改為蔡州,設汝陽縣,恢復平輿縣為其所轄,同時廢保城縣併入汝陽。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豫州,代宗年間(762-779年)為避皇帝李豫之諱,又改名為蔡州,設刺史,另置淮西節度使。 五代和宋時沿襲前治,因蔡州距當時的宋京都濘梁只有七驛之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此置淮康軍。 金兵陷蔡州,改置鎮南軍,並建行宮於蔡州幽蘭軒,公元1234年金王朝覆滅於此。
元至元三十年(1293)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11世。
清仍為汝寧府,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
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
解放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
現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