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安縣

遂安縣

十都在縣西,為圖三。 十二都在縣西,為圖四。 十三都在縣西,為圖四。

簡介

1949年5月29日,從山東南下的幹部抵遂,由組織內定縣委委員,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遂安縣委員會,管轄六個區委,住址為獅山城,隸屬中共建德地方委員會。同年6月1日,成立縣人民政府。1950年4月,根據省委通知,遂安縣劃歸金華地方委員會領導。1955年2月25日又歸屬中共建德地委。1956年6月6日至11日,遂安縣召開了第一次黨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一屆遂安縣委。1958年11月1日,撤銷遂安縣建制,將原遂安縣與淳安縣合併,定名淳安縣。遂安縣建制起止共歷時九年零六個月。
按明知縣吳撝謙《縣治圖贊》曰:遂安據兩浙上游,依萬山為險。獅巒並踞,婺峰孤聳於雲端;龍渡交流,鳳林橫繞於水尾。義山排翠,列縣治之屏風;碧嶂雙青,作東門之鎖鑰。泮凝活水,影卓筆而倒詞源;閣架文台,峙中流而作砥柱。倚山築堵,屹若金城,阻澗為池,宛乎湯沼。暨於鄉落,繞有名區,靈岩瀑布何殊白岳珠簾,馬首乾雲無異蜀阿劍閣,岩崖之上並貫三泉,瀛麓之傍塘開半畝,龍耳山高峰削壁,獅子澗怪石踞蹲,七峰羅列並九華而齊名,米井沸騰亞一泉而並美,層嵐疊巘,插漢排雲,碧澗緣文,澄星浴月,地限僻邑,路出通衢,為兩浙之咽喉,系三安之要害。
53年遂安縣城

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分歙縣武強鄉置新定縣,故治在今浙江淳安汾口鎮木連村,屬新都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名遂安縣,屬新安郡(治今浙江淳安西)。
隋開皇九年(589),廢新安郡,遂安縣併入新安縣,屬婺州(治金華縣,今金華市婺城區)。
仁壽三年(603),遂安縣復置,屬睦州(治新安縣,今浙江淳安)。
唐武德四年(621),遂安縣治遷獅城((今浙江淳安縣汾口鎮仙居、童家塢一帶)。
北宋宣和三年(1121),屬嚴州(治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
南宋鹹淳元年 (1265)屬建德府(治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元屬建德路(治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明、清屬嚴州府(治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
民國元年(1912)廢府,改省直轄。民國3年設道,屬金華道。民國16年廢道,又改省直轄。民國24年屬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5月改省直轄,民國37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4日,遂安縣解放,屬建德專區。1950年改屬金華專區,1955年復屬建德專區。1958年10月,併入淳安縣

遂安縣誌序

遂安縣誌序
 國粹之有裨於政教者不一書,而民治關係於縣誌尤巨。顧自通海以還,外侮頻仍,民生憔悴,地方邑乘未遑修輯,因果相尋,民族道德大有江河日下之勢。國府兼顧及此,引為深憂。纂修續輯,提倡不遺餘力,誠以縣誌者,一方之山川、風土、文化、武備、民情、物產、交通、賦稅、名流、勝跡所統計。吾國幅員遼闊,風俗互異,文野攸殊。際此建設伊始,經緯萬端,非憑各方之實錄,鑒往酌今,因勢利導,則利病之源,興革之宜,行政之敘,無從探討其底蘊而規訂其完章。然則政府之所措施,欲其悉洽輿情,令出惟行,一蹴而幾於康泰,殆亦戞戞乎難矣。且寰宇諸邦兼弱攻昧,古今之所同慨,一國之關防,允宜惟周惟密。吾華地理之學未甚精博,凡山海之形勢,關塞之興廢,全賴各邑志乘詳加參考,免致遺誤於戎機。蕭何入關收秦圖籍,其前例也。然嘗取各邑志,縱觀瀏覽,類皆楚檮晉乘,無關政要,即有增修亦不過略為潤色,而於陵谷之變遷,地味之分解,戶口之盈虛,風俗之醇漓,初無準確之紀載,堪為實地之究研,此皆莫大之缺點也。倘能以時代之眼光,採用最新方式以改整之。分門別類,採訪純取其真實,條分縷析,引證一秉於科學,人物兼及於農工,鼓吹實利,德業並重於鄉鎮,崇尚平民,庶幾國粹之效能大著,裨益於訓政者益宏,豈不休哉!遂居浙之右疆,山重水複,與皖接壤。唐宋以來,賢哲踵興,郡望所在。今者文風猶昨,民性朴純。溪澗沼澤之息,礦產農林之利,苟有合法之指示,而施以相當之人工,日新月異,進步未可限量。有志以來,亦已數百餘年,間世以修,代有俊彥。客歲,邑中名宿深悟一邑文獻不可久湮,乃贊羅前任修志之議,共襄盛舉,群策群力,卒成巨篇,於荒歉之年,誠難能而可貴者也。行將不脛而走,流傳久遠。俾後之覽者,揆時度勢,可以明齊魯之變,體國經野,可以探郅治之方。忝長是邦者,不亦與有榮施歟!
中華民國十九年八月,周樹美序於遂城五獅山麓。

疆域

東西一百二十三里六十步(按光緒府志無六十步)。南北一百二十四里一百四十八步(按光緒府志無一百四十八步)。東至淳安縣界四十三里,以界橋為界(按府志作桐橋),自界至淳安縣二十里。西至安徽休寧縣界九十里(按光緒府志作八十里),以白磜嶺為界(按光緒府志作積雪嶺),自界至休寧縣一百三十里(按光緒府志作一百四十三里)。南至衢界七十九里,以黃連嶺為界,自界至衢縣九十八里。北至淳安縣界四十五里,以楊嶺為界,自界至淳安縣七十三里。東南至淳安縣界三十七里,以侯嶺為界(按光緒府志為滄父灘),自界二十里入新安江,又泝江至淳安縣二十里。西南至開化縣界七十里,以界牌為界,自界至開化縣六十里(按光緒府志以馬金嶺為界,自界至開化縣五十里)。東北至淳安縣界四十里,以雲蒙山安硎嶺為界,自界至淳安縣四十三里。西北至淳安縣界四十二里,以佛子嶺為界,自界至淳安縣六十五里。自縣治至建德,陸路一百八十里,水路二百二十里。自縣至省城五百里,至舊京四千八百八十里(舊志),至新都一千四百三十九里(據黃世亨鐵路一覽表纂)。

形 勝

遂安當嚴陵上游,東望臨安,西通姑蔑,南連寶婺,北接新都。其縣治則婺峰環其前,五獅擁其後,襟帶武強、龍渡諸溪,肘臂六星、文昌諸閣。雖不通大驛,實浙東勝壤也。

鄉 落

環遂之壤而統於縣。縣治之外皆謂之鄉,鄉有六。近郭者為隅,隅有四。遠郭者為都,都有十八。明初為里六十四,後約為五十九。萬曆二十年,審編均圖,稍增為六十里。清因之。康熙十年,編審均田,約為五十六里。二十年,增為五十七里。里有遞,遞有甲,皆以一轄十。
移風鄉 附郭,管里二,曰招賢,曰宣仁。原轄四隅六圖,十八都三圖。(按光緒府志自四隅至二都,又十八都,為移風鄉。)
溫恭鄉 在縣東,舊管里二,曰永和,曰泰鳳。原轄一都二圖,三都一圖,二都二圖。(按光緒府志自一都至三都為溫恭鄉)
萬年鄉 在縣東南,舊管里四,曰賈義,曰班條,曰慈順,曰永泰。原轄三都二圖,四都上二圖,四都下一圖。(按光緒府志自三都至四都下為萬年鄉)
鳳林鄉 在縣東南,舊管里五,曰崧溪,曰儒洪,曰金竹,曰禮樂,曰豐村。原轄五都二圖,六都二圖,七都四圖,八都二圖,九都三圖。(按光緒府志自四都上至九都為鳳林鄉)
龍津鄉 在縣西南,舊管里五,曰永昌,曰明霞,曰清化,曰古城,曰奉先。原轄十都三圖,(舊並去二圖,雍正五年復立三圖)十一都四圖,十二都四圖,十三都四圖,十四都一圖(按光緒府志自十都至十四都為龍津鄉)。
新安鄉 在縣西,舊管里四,曰唐化,曰麤留,曰芹化,曰山口。原轄十五都三圖,十六都四圖,十七都四圖(按光緒府志自十五都至十七都為新安鄉)。
雍正六年,編行順莊,改圖甲為鄉莊。一都曰太平鄉,二都曰豐樂鄉,三都曰迎瑞鄉,四都曰瑞雲鄉,五都曰保和鄉,六都曰奉賢鄉,七都曰慶豐鄉,八都曰集成鄉,九都曰崇文鄉,十都曰振武鄉,十一都曰大安鄉,十二都曰積善鄉,十三都曰抒誠鄉,十四都曰向化鄉,十五都曰振鷺鄉,十六都曰秉義鄉,十七都曰長壽鄉,十八都曰崇恩鄉。隅內一六圖為里仁坊,三圖為務本坊,四五圖為尚德坊,二圖為安福坊。編莊九百九莊,名繁難以悉載。城北純孝莊,為孝子姚鳳翔編立。(以上舊志)
都圖 康熙初,十八都編為六十圖。一都在縣東,為圖二。二都在縣東,為圖二。三都在縣南,為圖三,又分溪南、溪北。四都在縣東,為圖三。五都在縣東南,為圖二。六都在縣南,為圖二。七都在縣南,為圖四。八都在縣南,為圖二。九都在縣西南,為圖三。十都在縣西,為圖三。十一都在縣西北,為圖四。十二都在縣西,為圖四。十三都在縣西,為圖四。十四都在縣西,為圖一。十五都在縣西北,為圖三。十六都在縣北,為圖四,又外四圖。十七都在縣北,為圖四。十八都在縣東北,為圖三。城曰四隅,為圖六。今因之。(新採訪)
市鎮 東亭鎮在縣東二十里,安陽鎮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汾口鎮在縣西四十里,郭村鎮在縣北三十五里。(新採訪)
區域 宣統二年,施行城鎮鄉自治制,劃縣為十二區,曰城區,轄城及附城。曰東亭區,轄一二都。曰安陽區,轄四五都。曰楊村區,轄九都。曰太墅區,轄七八都。曰橫沿區,轄十都。曰汾口區,轄十二都。曰中州區,轄十三都。曰霞社區,轄十七都。曰郭村區,轄十六都。曰夏洲區,轄十一都。曰魯村區,轄十五都。民國四年,編查戶口,改區為六,曰城區,東區,南區,西區,北區,西北區。十七年,施行村里制,區仍其舊,編村一百七十七。

各區都圖所屬村落表

城 區
四隅一六圖
東門余家 東門外嚴家 東門外翁家
四隅二圖
趙後張家 溪塝沈家 田裡沈家?下任家 樂里
四隅三圖
北門姚家 北門外姜家 角琳詹家 大西門外徐家 大西門詹家 儒學前 烈橋頭 新塘
四隅四圖
上任家 南門黃家
四隅五圖 
殿邊 碓家 方家
城區
三都一圖
洙水吳家 茅田 末頭 灌沿 大塢里 下章家 降後 南塘 陰陽方家 楊家車裡 橫路 盧家
三都二圖
(溪南)
筆架嶺腳 峰邊 洋店 蘇墩 馮家墩 深川 織嶺上 羅里 澤山 言青廟 胡家洲 嶺後 大茂川 潭邊倪家 下潭邊 大菱塘 李家
三都二圖
(溪北)
堨下方家 枝林屏 趙姜家 西山底 塘沿 富江村 西坂 後店 大塘姜家 斗角 松度王家 松度姜家 洪家源 李家 廟坂 堨下余家
十七都三圖
路口洪家 路口張家 汪口頭 豹石鄭家 方家 甘塢 靈岩前 謝家 小庵坑
十七都四圖
龍源 丫源陽邊 丫源陰邊 首嶺後 大洪坑 新屋裡 陳家 霞坑 儒嶺上 竹園 軟石塘 雙溪口 石塘坑 石塘 紅塘塢 章公山 社塢坑 李家 毛家源 唐坑口 茶園山 孫家塢 朱大塢 燕嶺上 劉家坂
十八都一圖
章家 義源坦里 宋家 鰲山 孫家 唐家 淡嶺上 長嶺腳 新塢里 田塢 石塔底姜家 姚家 畢家 史家
十八都二圖
東湖 上長淮 鮑祈 毛家 葉家 下灘 羅源孔 青石下 上汪 楊梅塢 胡家 嶺底 嶺上 底洲徐家 姜家 新塘塢 大坑 內外楊家 劉家 下東湖 下長淮 徐家 三門橋 齊家 程家塢 廿五坂 塘邊 李家 上任
十八都三圖

老縣城獅城概述

關於獅城的位置,據明萬曆壬子《遂安縣誌》記載:“婺峰環其前,五獅擁其後,襟帶武強、龍渡諸溪,肘臂六星、文昌諸閣,雖不通大驛,實嚴勝壤也。”獅城原先無城牆,明正德八年(1513年),知縣容九霄倡議依獅山築城,周長四里又六步,並建有五座城樓。縣署位於城西北,背靠五獅山。明萬曆二年(1574年)重修城垣,周長778丈,高2.4丈,城門仍五,曰東門、南門、小西門、大西門、北門。當年先後有42500餘名民工從事修城,耗銀5357兩。此後城牆屢有墜損,至清光緒九年(1883年),知縣唐濟修復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又重修城垣,並於四周添設8座碉樓。在北門城內後山上有一口古鐘,重3000斤,是元代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遂安洞神宮道土黃智遠募金鑄成,擊之聲聞10里。抗日戰爭期間,敵機常來邑境轟炸,此鍾曾作空襲警報之用。
獅城內建有東街、南街、西街、北街、直街、橫街等街道。東街、北街與直街交會處為縣署門前廣場,最為熱鬧。城內先後有典當(民國十七年停業)、鹽棧(承銷官鹽)、南貨、京廣洋貨、菸酒糖、成衣、藥材、圖書、照相、染坊、燈籠、雨傘、麵館、理髮、鑲牙、水果、熟食等各色商號店鋪。民國二年(1913年),遂安國貨商場在獅城開業。民國十五年(1926年)創設普明電燈廠,可供650隻15瓦電燈的用電。民國十七年(1928年)縣民黃華生開辦裕華制皂廠。另又有人辦起了火柴廠。解放以後,增設碾米加工廠,擴建遂安電廠。此時,獅城工商企業共有85家,其中工業方面,有電力一家、食品一家、紡織一家、其他三家;手工業方面,有特產加工十五家、其他十四家,飲食服務及其他二十家。其餘多為小商販。
獅鎮交通,水陸皆便。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淳(安)遂(安)開(化)公路動工興建,當年路基築就。次年九月通車。汽車站設在獅城北門外,東至淳安縣境30公里,西至開化縣界31公里。內河航運,主要是遂安港,舟楫往來,經淳安港口水埠中轉,上溯徽州,下達杭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縣人王思洪集資,在獅城城南武強溪建成有十一個橋墩之長橋,取名“鍾義橋”。後來在獅城南門外又增設一木橋,橋面寬闊,行走方便。這兩座橋是往來南鄉必經之路。
獅城內外古蹟較多。北門有西廟,南門有城隍廟,直街西首有三聖廟,小西門烈橋頭有康王廟,大西門內儒學前有孔廟東嶽廟,規模都比較大。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冶工劉允元鑄大鼎一座,高丈余,就立於康王廟前。東門外有天主教堂一座、東廟一座。離城二里許的史家村旁山丘上有七層寶塔一座。南門外武強溪沿的“金公堤”,是民國十年(1921年)知縣金乃光倡建。
獅城在歷史上就設有書院、養濟院和育嬰堂等文化設施。清末以後,相繼創辦了貞文國小、台鼎國小、師範講習所、衛生院、縣立通俗教育館(後改民眾教育館)、獅山公園、公共體育場(在儒學前),後又增設簡易師範和初級中學。解放初增設了電影放映隊和民眾文化館。
根據1956年調查,獅城共有城鎮居民1347戶、537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392人。此時新安江水電站已在施工中,建德專署經濟開發工作委員會曾規劃把獅城鎮遷往汾口區楊旗坦重建,並列入《403工程初步設計書》。1958年冬,淳安、遂安兩縣合併,在排嶺重建淳安縣治。1959年4月新安江水庫蓄水,不久獅城被淹沒,這座從公元621年建立,一直是遂安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的古城從此消失,歷時一千三百三十九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