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草

退耕還草還林,發展畜牧業是草原地區實施黨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增加農牧民收入的一個戰略方針。退耕還草是中國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同時也是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重要途徑。

(圖)退耕還草退耕還草

背景

(圖)退耕還草退耕還草

退耕還草(既“一退雙還”)是西部大開發的一項重大舉措。1999年秋季,朱鎔基總理考察陝北水土流失與生態環境治理情況時,指出:“防治水土流失,是當前生態環境建設的急迫任務。治理水土流失,要採取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措施”。之後,還在甘肅、四川等地反覆闡述了這些觀點,並在各地開始組織實施。

2000年9月發布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指出:今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各有關地區認真開展退耕還林還草的試點工作,進展比較順利,但試點工作中也出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主要是:一些地區由於試點範圍偏大,工作銜接不夠,種苗供需矛盾突出,樹種結構不夠合理、經濟林比重普遍較大;有些地區由於嚴重乾旱以及管理粗放、造林成活率較低。為了明確責任,嚴格管理,推動試點工作的健康發展,根據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的決定,並經今年七月中西部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座談會討論,就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作出5條規定,即: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實行省級政府負總責;完善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充分調動廣大民眾的積極性;依靠科技進步,合理確定林草種植結構和植被恢複方式;加強建設管理,確保退耕還林還草順利開展;嚴格檢查監督,確保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質量。

由於“退耕還草”符合國情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生命力,經中央領導和政府提出,從國家的大政方針上,一改歷史上形成的提倡墾殖、注重耕戰、以糧為綱、獎勵墾伐的作法,轉變為退出耕種還林還草,對退耕者以糧代賑、實行補貼和鼓勵政策,可以說是歷史性的大轉折,是在經受荒漠化、沙塵暴水土流失、洪澇災害、生態嚴重惡化之後理性的思考,是順天意、合民心、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一項重大舉措。其目的就是從國家生態安全出發,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建設山川秀美、經濟持續發展、人民更加富裕的新西部。

意義

(圖)退耕還草2003年以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情況

“退耕還草”也將作為草地農業建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長期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有不少問題,需進一步思考或認真予以解決,如缺乏對生態適應性和生態恢復的考慮,過分強調還林,而輕視還草還灌;在還林中又偏愛經濟林而輕視生態林等。

還草,還是還灌?與許多因素有關,僅從年降水量而言,就全國範圍看,降水在500mm以上地區可以林為主、500~300mm半乾旱地區應以還草為主、在300~250乾旱地區以草灌結合更為適宜,在250mm以下的半荒漠和荒漠地區,可適當還草灌,更多的則是實行保護與封育,讓其自然恢復。在許多地方,從植被恢復和生態保護的角度考慮,首先應當儘量減少人為的干擾、破壞;與此同時,通過封育、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措施,依靠植物的自然恢復能力,而不必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建立人工植被,尤其在自然條件較差的地區更應該如此,要充分利用休養生息、自然恢復的方法,在生態上可行,經濟上合算,實際上更有效。

另外,要健全“一退雙還”責任制、利益機制和可持續發展機制。在國家政策的巨觀引導下,對於一退雙還農戶而言,一定要認真落實“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堅持“誰退,誰還,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特別是“一退雙還”的土地使用權要長期落實到戶,使農民吃上“定心丸”,將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使退耕還林還草真正成為農民的自覺行為,這是調動農民治理積極性的一項最根本性措施。對於組織實施“一退雙還”工作的領導者、管理者、科技服務人員,應當有嚴格而講求實效的目標責任和考核、獎懲制度,通過可持續經營、可持續管理政策與措施的實施,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將“一退雙還”工作真正作好。

策略

(圖)我國退耕還林還草我國退耕還林還草“播綠”8253萬畝

不同的區域內,生態環境退化的主導因素和表現形式也不一樣,應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退耕還草還林策略,諸如:

黃土高原地區

植被稀疏、開墾嚴重、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加劇是該地區的主要特點。水土流失面積53萬km2,每年流入河的泥沙達16億t。據唐克麗報導,如果加上壩庫攔沙量,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量已達到22.3億t/hm2,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主要原因:一方面,長期以來,該地區農業種植結構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以農擠林擠牧,結果天然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畜牧業發展緩慢;大量的秸稈及畜糞用作燃料,有機質不能返還農田參加物質循環,地力衰竭,御旱能力下降,農業生產低而不穩。另一方面,人口的過快增長造成土地資源的過度利用及全方位開發,不當的農業制度和不合理的經營方式激化了自然過程的演化,造成了植被和土壤要素的破壞,導致潛在的自然環境脆弱性轉化為現實的破壞。這兩方面因素的長期疊加,導致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和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不僅影響當地人民的農業生產、生態安全和健康生活,而且危及下游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發展。值得警惕的是,坡地種糧,毀林草取糧的價值取向,隨著現代人口的持續增加,直到現在仍未能有效遏止。排斥種草養畜的單純種植業的農業系統,在不少地方仍在沿著已被證明了的悲劇的歷史軌跡前進。在這裡,退耕還林還草,加強草地農業系統和生態環境建設,尤為迫切。

西南地區 

此區以雲貴高原為主體,包括廣西重慶四川,是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同時也是中國東部平原的生態屏障,蘊含著大量的動植物資源,素有“植物王國”之稱。雲貴高原地區分布的主要是以碳酸岩為主體的喀斯特地貌,由於碳酸岩的易溶性,使本區水蝕十分嚴重,高山峽谷將高原切割破碎,加之長期過度墾伐,森林面積大幅度下降,近50年森林覆蓋率由70%下降到15%左右。石漠化面積占全國石漠化面積的60.0%,並且以每25年翻一番的速度發展。該區土層淺薄,坡度大,降雨多,林草植被一旦被破壞,土壤就會流失殆盡。岩石裸露,形成特有的喀斯特石漠,這種破壞對人類來講可能是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在最後不多的土壤流失完以前,通過退耕還林還草、以林草植被加以保護,已迫在眉睫。況且這裡山區多,峻岭深谷,交通不便,經濟落後。退耕還林還草,保護和恢復植被,發展林草產業,對於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荒漠綠洲地區 此區風蝕、揚沙、沙塵暴和荒漠化呈加劇趨勢,以新疆、西藏、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等6省區為例,全國90%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在該區域內,是我國主要的沙源地區。如新疆的大部、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古西部地區,氣候乾旱,綠洲呈島狀分布,依靠高山和積雪融化的水分來維持生存,就這些有限的水資源而言,目前開發利用中還存在著方式不合理,用水效率低的問題,無效蒸發耗損加大,並且導致次生鹽漬化。人工綠洲的逐步穩定和擴大,改變了流域內部水循環的關係和分配模式,上中游用水的大量增加,致使下游天然綠洲萎縮,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加快,經濟用水不斷占據生態用水,目前西部地區的生態用水僅占用水總量的5%,與其適宜比例25%相差太遠。在不少地方,人工綠洲的維持和擴大常常以周圍天然綠洲的衰退為代價。從水源供給看,由於天然林退縮,雪線升高,供水逐漸減弱。人工防護林病蟲害嚴重,防護功能減弱。退耕還林還草不僅可保護家園、收復“失地”,對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可持續的草地農業系統尤為迫切。

青藏高原區 

此區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中國重要的水源、江河源涵養區,是“中華水塔”和生態保護的天然屏障。但山間盆地和低山區的草地大面積退化、沙化、鹼化,產草量下降,荒漠型退化、黑土灘型退化、毒雜草型退化仍在加劇,水源涵養功能減弱,湖泊縮小,鼠害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在這些地區不但要退耕還林還草,有的還要退牧還草,實行禁牧和生態移民,建立自然保護區,在水熱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建立草地農業系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實施

(圖)退耕還草退耕還草

呼倫貝爾盟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一個盟,同時也是全國著名草原牧區,也像西部廣大地區一樣,正在開展退耕還草還林和發展畜牧業的工作,有些做法和經驗值得總結。
一、要正確分析草原生態變化趨勢,堅定退耕還草還林的決心和信心
呼倫貝爾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是一個素有“牧草王國”之稱,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的草原地區。呼盟草場總面積1.49億畝,其中,天然草場總面積1.25億畝,占全盟土地總面積的39.2%,占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總面積11.4%。此外,還有2.03億畝林地,占全盟國土總面積53.4%,占內蒙古自治區林地總面積72.2%。森林覆蓋率達49%。總的來說,生態環境是比較好的,但是就在這樣一個有“綠色淨土”、“北國碧玉”之稱的草原地區,仍然有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目前,全盟有大於6%以上的坡耕地400多萬畝,有水土流失現象的約200多萬畝,中強度水土流失近百萬畝。目前呼倫貝爾草原上形成了三條沙帶,沙地面積達836.5萬畝,並且還有逐年擴大的趨勢。全盟退化草原面積3145.6萬畝,占可利用草場面積21%。近些年來,呼盟東部農區十年九旱,森林植被蓄水防洪能力弱,洪水危害加劇;西部草場生產能力下降,草原災害頻繁發生,與呼盟草原森林植被的破壞是密切相關的。
造成草原生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較複雜的。但有一條是比較明顯的,這就是盲目和過度的開墾、開發,並在草原區以耕代牧。幾十年來,全盟亂墾、濫開的草原面積有多少,沒有確切的數量,但從有統計的呼盟耕地面積由70年代末期925萬畝增加到現在1991萬畝,增加115%的耕地面積可見一斑,如再加上各類建設項目正常占地,開墾數量更大。
黨中央作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並把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作為戰略重點,實施退耕還草還林的戰略方針後,呼盟積極行動起來,開始了退耕還草還林的工作。初步的規劃是從1999年起,利用三年時間共退耕203.7萬畝。1999年呼盟實際下達的退耕任務69.99萬畝(不包括大興安嶺林管局),實際完成退耕72.23萬畝,完成計畫的103%。其中退耕還林完成9.38萬畝,退耕還草完成11.04萬畝,退耕撂荒51.78萬畝。2000年呼盟下達退耕任務80.5萬畝,其中退耕造林14.7萬畝,退耕種草32.4萬畝。截至2000年5月底,各旗市已經完成退耕造林9.8萬畝,退耕種草20.62萬畝,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66.66%和63.64%。超額完成了自治區下達的退耕還草還林30萬畝的任務,應當說一場大規模的、歷史性的退耕還草還林的工作正在展開。
從實踐看來,要實現退耕還草還林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退耕還草還林減少農業稅收問題。1999年呼盟退耕約100萬畝,按大興安嶺以東三旗市12.32元/畝,其他旗15.05元/畝的農業稅計稅標準計算,全盟減少農業稅近1400萬元。而由於連續三年遭受自然災害、農牧民收入減少,地方財政困難,解決退耕還草還林所需資金有一定難度。又如由於草原權屬和界限不清,一部分地區草原難於落實到戶。再有,土地承包後30年使用權不變,退耕農戶的轉產及生活出路還有待解決。解決這些問題,是促進退耕還草還林工作順利進行的可靠保障。

(圖)退耕還草退耕還草

二、要把退耕還草還林與發展畜牧業結合起來
草原地區的傳統習慣和自然資源優勢在於發展畜牧業,只有真正把畜牧業發展起來,才能使草原地區的農牧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也才能保證退耕還草還林真正落到實處。呼倫貝爾盟正是從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益著手,逐步把農牧民的生產經營活動引導到發展畜牧業上來,並確定了“雙增雙提”(增草、增畜、提質、提效)的畜牧業發展戰略。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結合草原生態建設和實現退耕還草還林72.2萬畝的目標,全面落實草原“雙權一制”,加快草原建設步伐。目前,全盟已落實草原所有權面積9974萬畝,使用權面積8714.77萬畝,承包到戶面積7747.3萬畝。保護和調動了廣大牧民確保草原永續利用的積極性,使草原投資和建設出現新局面。1999年草原建設完成193.4萬畝,其中人工種草17.5萬畝,改良草場92.9萬畝,種植飼耕作物48.5萬畝,建草場圍欄30.5萬畝(包括配套草庫倫200處,11.4萬畝)。全盟草田輪作5.32萬畝,草籽生產16.1萬公斤。
(二)發揮資源優勢,建立穩固的畜產品基地。主要是通過抓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建立六個奶源基地。呼盟通過引進上海光明、北京三元、內蒙古伊利三家國內最有實力的乳品龍頭企業,帶動呼盟奶業的全面發展。建立了以鄂溫克族自治旗80公里奶牛帶為中心的10萬噸奶源基地,以額爾古納沿江奶牛帶和牙克石村緣奶牛帶為主的各5萬噸奶源基地,以海拉爾市、海拉爾農管局嶺西農牧場和陳旗公路沿線為主的10萬噸奶源基地,以扎蘭屯市為主的5萬噸奶源基地,以滿洲里、扎賚諾爾礦區為主的5萬噸奶源基地。通過幾年建設,使呼盟的鮮奶總產量達到50萬噸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奶源基地。
(三)以加工為主導,建立肉產品基地。在肉業發展上,呼盟先後引進了澳大利亞維利製造公司內蒙古草原興發集團、上海元盛、北京高建等肉類加工企業,促進了肉牛、肉羊基地建設。目前已建立了以嶺西牧區為主的三個肉牛繁育基地、以農區和海拉爾、大興安嶺兩個農管局為主的育肥牛、育肥羊生產基地和以新右旗為主的呼倫貝爾肉羊生產基地,使肉類總量達到15萬噸以上。
(四)加強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畜牧業抗災能力。草原牧業是一個自然災害比較多,自然風險比較大的產業,特別是傳統逐水草而牧的粗放型生產經營的牧業,抗災能力更差。只有改變生產經營方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體系建設,才能穩定地提高畜牧業的抗災能力,同時也減少對草原生態的破壞。呼盟通過抓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加投入,使畜牧業抗災能力明顯增強。目前,牧民擁有固定牲畜棚舍7353處,1529萬平方米,機井255眼,筒井3240眼,圍欄草場925處、197.4萬畝,配套草庫倫59.6萬畝,人工種草24.4萬畝,擁有大小型拖拉機10335台,打摟草機10065台套,具有穩定打貯乾草50萬噸的生產能力, 以及穩定生產10萬噸肉、5000噸絨毛、20萬噸鮮奶、總增140萬頭牲畜的綜合生產能力, 牧民人均收入達3018元。
(五)大力發展草業。發展草業對草原地區既是退耕還草的立足點又是發展草原畜牧業的基礎。一定要保護建設草場和合理使用草場。目前呼盟已引進中新苜蓿草業公司,種植了8萬畝紫花苜蓿,還準備引進更多的草業公司,擴大種植規模,逐步把草原地區退下來的耕地都轉為種草,變成紫花苜蓿的集中種植區,走畜牧業舍飼、半舍飼、集約化之路。同時建立全國最大的草籽基地,為草原建設提供優良牧草種籽,使草業的發展達到產業化標準,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變草原優勢為經濟優勢。

(圖)退耕還草退耕還草

三、要進一步加強領導、抓好規劃、落實政策、依法監管
在草原地區實施退耕還草還林,既要涉及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又要涉及農業生產結構、經營方式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大量地涉及到農牧民的眼前和長遠利益,因此是一項十分艱巨而複雜的任務,必須扎紮實實做好各項工作。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呼盟的黨委和政府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研究和解決重大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問題。並於1999年成立了“林地清查工作領導小組”和“嚴禁亂開濫墾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領導小組”。2000年初又成立了由盟委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呼盟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生態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下設由行署分管副盟長牽頭的辦公室,進一步加大了對生態建設工作的領導力度和工作力度。把生態環境保護指標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目標責任制。將退耕任務分解落實到各旗市局。
二是要制定規劃,落實政策。為了真正實現退耕還草還林,就必須要有切實可行的規劃和政策,既要積極又要穩妥。呼盟的主要做法是盟委和行署於1999年做出了《關於加強全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決定》,制定了《呼倫貝爾盟退耕實施辦法》、《呼倫貝爾盟地方林業生態建設實施辦法》等6個配套實施辦法。目前退耕還草達標的各項政策措施正在得到落實。如海拉爾市政府對集體土地退耕的每畝補貼20元(鎮5元、村15元);莫旗實行退地減稅,凡屬林地退耕後的土地,減免農業稅,同時給予資金、技術扶持,採取政府補貼、個人集資和林業局獎勵相結合的辦法,由林業部門負責統一購買苗木,派技術人員對退耕還林戶無償進行技術培訓。
三是要依法監管。搞好退耕還草還林,保護和建設好草原生態環境,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年之計,而是長久行為。因此,必須把這項行動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依法行政,依法保護草原和森林資源。《草原法》、《草原管理條例》、《草原管理實施細則》、《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都對此作出了十分明確的規定,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呼盟的做法是一方面搞好法律宣傳和培訓,一方面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通過對濫挖藥材、起草皮、違法開墾草原等行為的打擊,有效地遏制了各種破壞草原行為,保護了草原生態環境。
四是要加大農牧業的科技投入,加快科學養畜、科學種田的步伐。要重視農牧民的教育工作和科普工作,不斷提高農牧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在少數民族地區還應重視民族語言的教學工作。使農牧民更快地接受科學文化知識並套用到生產實踐中去。

不同地區適宜草種的選擇

(圖)退耕還草退耕還草

退耕還林還草的樹種和草種選擇,一方面要根據生態適應性原則,即根據不同氣候水文條件和土地類型及其組合;另一方面,還要根據當地農、林、草、畜各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布局,特別是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合理選擇草種和樹種,做到因地制宜,喬灌草合理配置,農林牧相互結合。根據國務院退耕還草試點意見的要求,在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嚴重、25度以上的陡坡地段及瀟灑源頭、湖庫周圍、石質山地、山脈頂脊等生態地位重要地區,要全部還生態林草,並做到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在當地條件適宜、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在保證整體生態效益的前提下,適當發展經濟林、用材林和薪炭林。退耕還林還草要確保生態林草的主體地位。

根據上述原則,在某一地區或地點,適地適樹,適地適草,必須因地制宜。現就一般情況下如何還草提出如下建議,供有關方面參考。

黃土高原地區

黃土高原地區應當儘量擴大牧草栽培種植面積,建立草產品加工基地和種子生產基地,逐步將這裡發展成我們國家的苜蓿帶和肉牛帶,使牧業系統生態位復位。在退耕還草過程中,各種優良的紫花苜蓿品種,應當成為黃土高原地區還草的首選和主栽品種。同時,根據不同需要,在陝北北部、甘肅隴東北部長城沿線區,適宜的草種還有沙打旺、沙蒿、踏郎、花棒、白花草木樨和黃花草木樨等;在大多數丘陵溝壑需要退耕的地區,較適宜的草種還有:紅豆草、小冠花、檸條、胡枝子、黃花苜蓿、雜花苜蓿、箭 豌豆、毛苕子、扁穗冰草、無芒雀麥、葦狀羊茅、鴨茅、蘇丹草、草穀子、草高梁、燕麥等。

在紫花苜蓿中,適合這裡種植的品種有:國內傳統地方品種-新疆大葉苜蓿、北疆苜蓿、河西苜蓿、隴中苜蓿、隴東苜蓿、天水苜蓿、陝北苜蓿等。

(圖)退耕還草退耕還草

國內育成品種-雜花苜蓿:草原1號、草原2號、甘農1號(抗寒)、新牧1號;紫花苜蓿:公農1號、公農2號、國牧2號、中苜1號(耐鹽)、甘農2號(根櫱型,適於牧刈兼用)。

國外引進品種-潤布勒、DK-135、金皇后(Golden Empress)、阿爾岡金(Algonguin)、德寶(Derby)、賽特(Sitel)、德福(Defi)等苜蓿品種。隨著國外引進品種的增加,可供選擇的品種很多,但要注意其適應性。

蒙新及長城沿線風沙地區

西北風沙沿線區在大力保護、恢復天然植被的同時,對易於造在沙化的耕地,要儘可能退耕還林還草,擴大植被覆蓋,建立防護性草地和防護林,防止土地的荒漠化和鹽漬化。還草草種的選擇應充分考慮抗風沙和耐鹽性。如在新疆,降雨300mm以上的旱地建植人工草地,主要選用新麥草、老芒麥、冰草、披鹼草、看麥娘羊草、細枝岩黃芪、紅豆草、紫花苜蓿、毛苕子草木樨錦雞兒、梭梭、木地膚、沙拐棗等。如以紅豆草建立的人工草地,比較耐旱,播種當年就可獲得2745kg/hm2的乾草產量;冰草+紫花苜蓿建立的刈割-放牧兼用型草地,當年生產乾草2179kg/hm2。在灌溉條件下,建立人工草地,紫花苜蓿仍是首選的牧草品種,在海拔1500m左右的地帶,每年至少可以收穫2茬,產乾草9000~10500kg/hm2;一年生飼料作物,如馬牙燕麥,在生長期內灌水2~3次,拔節期施複合肥255kg/hm2的情況下,種子產量可達3750~4500kg/hm2,產草量6750kg/hm2。在高寒山區退耕建立人工草地,主要選用老芒麥、披鹼草、看麥娘、無芒雀麥等禾本科牧草;如以老芒麥建立的人工草地,在適當施肥的情況下,產草量可達19000kg/hm2。

青藏高原高寒地

(圖)退耕還草退耕還草

青藏高原高寒地區,是我國主要的江河源所在地,自然條件較差,生態系統脆弱,關鍵在落實草場承包責任制,抓好草地保護和建設,嚴格實行“以草定畜”和“劃區輪牧”,建立自然保護區,被大面積開墾的草地要以退耕還草為主。 如西藏、青海、甘肅的甘南和祁連山一帶、川西北等地區,根據多年試驗的結果,適宜的禾本科牧草中,多年生的有:多葉老芒麥、老芒麥無芒雀麥扁穗冰草草地早熟禾垂穗披鹼草中華羊茅早熟禾;一年生的有:小黑麥、冬牧70黑麥草、燕麥。適宜的豆科牧草中,多年生的有:甘農1號雜花苜蓿、草原2號苜蓿、潤布勒苜蓿、拉達克苜蓿、羅默(roamer)苜蓿、紅豆草、白三葉,一年生的有:中豌4號、中豌8號、紫花飼用豌豆、天祝麻豌豆、無葉豌豆、箭 豌豆等。

雲貴高原及川、桂地區

雲貴高原水資源較好、光熱充足,應大面積種植人工草地,恢復和建植灌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防止石漠化。在大面積人工草地建植中,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和鴨茅應是首選的草種。

在貴州,據謝繼石多年研究與實踐的總結,認為適宜推廣的優良牧草品種及組合是:適宜溫帶和亞熱帶山地溫涼氣候的牧草有多年生(包括越年生)黑麥草鴨茅絨毛草、扁穗雀麥、白三葉紅三葉、紫花苜蓿百脈根光葉紫花苕子紫雲英箭豌豆。適宜亞熱帶溫熱氣候的牧草主要有雀稗屬、狗尾草屬牧草(卡松古魯狗尾草)、牛鞭草、香根草、柱花草、羽扇豆、大翼豆。適宜低海拔較熱氣候的牧草有高桿羊茅、串葉松香草、聚合草、菊苣、象草。較適宜的牧草混播組合有多年生黑麥草10kg+鴨茅8kg+白三葉5kg/hm2等。

(圖)退耕還草退耕還草

在黔西北高原2400m上下的高海拔地區,經多年引種篩選,適合於當地的牧草品種主要有:鴨茅、多年生黑麥草、紫羊茅、高牛尾草、白三葉、紅三葉等。在多年放牧條件下,乾物質產量能保持較高水平的是鴨茅(9088kg/hm2)和紫羊茅(7750kg/hm2),其次為多年生黑麥草、高牛尾草、草地早熟禾和白三葉。鴨茅、紫羊茅和白三葉由於競爭力和侵占性很強,也是十分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在雲南,根據多年的試驗研究,特別是近年在曲靖、尋甸等地的引種評價和人工草地建植實踐表明,在放牧條件下,高產且耐牧的牧草品種有:多看生黑麥草、鴨茅、紫羊茅、高牛尾草草地早熟禾、白三葉等。適合於刈割利用的牧草品種有:紅三葉伯得(Broad)、多年生黑麥草陸易(Nui)、義大利黑麥草帕若阿(Paroa)、菊科的切克瑞(Chocry)、十字花科的阿賓(Appin)等。確定了以“鴨茅+多年生黑麥草+白三葉”(播量10.5 7.5 4.5kg/hm2)、“鴨茅+白三葉”和“多年生黑玫草+白三葉“(播量為16.5 6.0kg/hm2)等較為合適的混播組合和播量,在建立優質持久性人工草地時可以參考。

四川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樣,在平原、丘陵稻-麥二熟區,冬春種植的主推草種是一年生(越年生)黑麥草;在涼山等高山區輪作的主推草種是光葉紫花苕;在盆周山區,退耕還草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地的主要牧草有:白三葉、紅三葉、多年生黑麥草、高羊茅、鴨茅等。根據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季節和種植模式,扁穗牛鞭草、蘇丹草、墨西哥玉米、籽粒莧等都可以選用。目前光葉紫花苕在涼山州、一年生黑麥草在平原和丘陵地區推廣使用尤為普遍。

在重慶市的三峽山區地帶多年生黑麥草、鴨茅、白三葉和紅三葉等牧草仍然是首選品種。據李向林等在三峽地區湖北境內多年引種篩選確定,多年生黑麥草品種Multimo,鴨茅品種Hallmark,高羊茅品種Fawn等,在海拔1600m的高山貧瘠土壤牧草乾物質產量達6906~10761kg/hm2,在重慶的三峽山區地帶這些品種也是適用的。

桂西北適宜牧草品種有:紅三葉、白三葉、黑麥草、鴨茅、柱花草百喜草等。

退耕還草技術

(圖)退耕還草退耕還草

該項技術的核心內容包括:退耕地的自然恢復、人工恢復及草田輪作技術體系。三項技術各有特點,適應於不同情況。該項技術套用可使每公頃產草量達到2500~22500千克,載畜量高達3~20羊單位/公頃。實踐證明,退耕還草是減緩草畜矛盾、發展集約化畜牧業的有效途徑。

退耕地的自然恢復技術要點:退耕地(撂荒地)在弱干擾或無干擾情況下,可憑藉其本身的“自然力”恢復至原始的地帶性植被,相當於次生裸地上發生的植被進展演替。這一過程約需15~20年時間,一般經歷先鋒植物(雜草類)定居、根莖植物、根莖~疏叢及密叢一雜類草等4個階段,演替中期每公頃乾草產量可達2500~3000千克。自然恢復是一種較為經濟的措施,其技術關鍵是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使演替控制在中期階段,充分發揮該階段優質高產性能,亦將是中國西部地區草地植被恢復的有效途徑。

退耕地的人工恢復技術要點:退耕地種草,又稱為人工飼草基地建立,最關鍵的是依據當地的土壤、氣候條件,進行牧草品種選擇。比較適合我國北方地區種植的牧草有技鹼草、老芒麥、無芒雀麥、羊草、冰草、鹼茅、冬牧對黑麥、紫花官清、沙打旺、草木樨紅豆草、毛苕子、野豌豆等,飼料作物有玉米蘇丹草燕麥、豌豆等;其次是選擇適宜的播種時期和播種方法,我國多採用春播和夏播,可單播或混播,“禾本科十豆科”混播效果較佳,西南地區宜推廣“黑麥草十三葉草”混播人工草地,乾草產量達22.5噸/公頃,北方地區用“披鹼草十首豬”或“老芒麥十沙打旺”易獲得成功,乾草產量可達9~12噸/公頃;退耕地上種草還要進行地面處理,最好配合施肥和節水灌溉,施肥量300千克/公頃為宜。

退耕地草田輪作技術要點:選擇地勢平坦的退耕地進行草田輪作,即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2~3年豆科牧草,然後再種植3~4年糧食作物,並在~定區域內形成輪換制度,這樣依靠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肥田,並使土地得以休憩,既為家畜提供了大量優質乾草,也可使作物單產提高20%~30%;參與輪作的豆科牧草最好具短年生、生長迅速的特點,較常用的有豌豆、草木樨、毛苕子和飼用大豆等。該項技術較適合我國廣大農牧交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