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桑

詞語:農桑 拼音:nóng sāng 釋義:1.亦作"農桒"。 2.農耕與蠶桑。 3.指農作物和桑樹。

基本信息

農桑泛指農業生產;種地與養蠶。舊時江南以農桑為業。
農桑輯要中國元代初年大司農司編纂的綜合性農書。成書於至元十年(1273)。其時元已滅金,尚未並宋。正值黃河流域多年戰亂、生產凋敝之際,此書編成後頒發各地作為指導農業生產之用。

農桑文化起源

“農桑者,衣食之根本來源,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前提和基本物質基礎”。農耕衍生出中華文明的文化源頭和最為質樸的文化範疇——農桑文化。先民們在千年稼穡中,農桑文化逐漸完善,由此形成了農桑詩詞。詩歌中的農桑,千姿百態。從中我們能清晰看到中國歷代執政者和知識分子重農和憫農思想的精神傳統;從側面感知農村歷史的社會結構和生產狀況的演變過程;深刻感悟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對淳樸、自然的農村民風民俗和安靜、詳和的田園風光的精神嚮往。研究古典農桑詩歌是我們把握當時農村社會風貌的一把鑰匙,同時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並沉澱為民族的精神血脈。明 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念子遺,遭巨寇,遭潰兵,復遭黃水,縱橫神樞;諭群吏,議防河,議守土,究議寧民,勸課農桑。”
中國是栽桑養蠶最早的國家。遠在殷商時代,甲骨文中已有僲(桑)字出現;戰國青銅器上有提筐採桑的圖紋,《孟子》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說,均證明中國栽種和利用桑樹之早。1986年全國桑園面積為36.1萬公頃(台灣未列入統計),其中浙江、江蘇、廣東、四川4省最多。 版本簡介 因系官書,不提撰者姓名,但據元刊本及各種史籍記載,孟祺暢師文苗好謙等曾參與編撰或修訂、補充。本書在元代曾重刊多次,但以後流傳的版本是清代編修《四庫全書》時從明代《永樂大典》中輯出的。1979年上海圖書館影印出版了館藏元刊大字孤本,發現流傳版本錯漏頗多,應以元刊本為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