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毒

身毒

身毒是古代對今印度國名的音譯。由於語音的歷史發展、語言傳播、辭彙擴散,該詞的音值擬測眾說紛紜,即使《辭海》《辭源》等權威辭書,對這一詞的注音也不盡相同。身毒古國是古代中國的鄰邦,這兩個國家處於青藏高原的兩側。古代身毒人以肥胖為美,豬顯然是最能體現他們的美學觀點的動物。但很遺憾,這種生靈的外貌除了胖以外,其它地方都不太符合身毒美學要素。它太蠢、太懶和太髒了。於是身毒人生造出一種神豬,作為他們的宗教偶像。就同中國人的鳳凰一樣,神豬也是虛構的生物,地球上從來沒有過這種東西。

基本信息

簡介

(圖)身毒身毒

印度河流域古國名。始見於《史記》,為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斯語訛為Hindhu,古希臘語更轉為Indus。其後中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皆同音異譯。其領域有時亦包括印度河以東的南亞次大陸地區。漢武帝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達帕米爾以西的大夏,聽說在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身毒國,並在大夏看到從身毒國販運來的邛竹杖和蜀布。張騫認為大夏在漢西南,而身毒在大夏東南,則身毒應距中國蜀郡不遠。漢武帝聽信此言,從蜀郡四道出使,企圖從中國的西南地區經身毒通往大夏,但因當地少數民族的阻攔沒有成功。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了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

印度的古譯名之一。《史記.大宛列傳》:“﹝大夏﹞東南有身毒國 。”司馬貞索隱引孟康曰:“即天竺也,所謂 浮圖胡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 ,或曰賢豆 ,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清嚴允肇《洗象行》:“雄姿幾耐身毒戰,猛力可代蒼梧耕。”

古代身毒人是第一個知道地球形狀的人。古身毒的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觀測月蝕中反射在月亮上的陰影,得出大地為球形的結論。既然大地都是圓形的,那么圓形一定是宇宙中最美的形狀,弧線即是最美的線條。這是身毒教的教義。

身毒最著名的神像被塑造成一個有著孕婦肚子的男性,稱為“皮囊相”,意思是“盛裝智慧的袋子”。身毒教的主要教旨——鼓勵生育,身毒教決不是一種提倡禁慾的宗教。這個推測可以從身毒教的另一分支:藏教中的神像上得到印證。

“冒頓”的臉右下角那個頭上有尖角、耳下有垂飾、面部線條柔和的偶像出自身毒教的一個分支——“吳哥教”。凡是身毒教的偶像都有肥、圓、線條柔和的特點。

中國古代把印度叫身毒,印度和身毒在發音上差不多。比如歐美人把中國叫支那國,現在中國這兩個字的英語發音也是近似於支那。有些國家把中國在發音上叫契丹國,把中國人叫作支那人或者是契丹人

考證

(圖)菩薩菩薩

身毒(國名)即天竺也。山海經曰:“身毒之國,軒轅氏居之。郭注,天竺國也。”史記大宛傳曰:“大夏東南有身毒國。”索隱曰:身音乾,毒音篤。孟康曰:即天竺也。漢書西域傳作天篤,後漢書杜篤傳作天督。玄應一切經音義曰:“天竺或言身毒,或言賢豆,皆訛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月有千名,斯一稱也。”

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和南亞、東南亞商貿交往的重要陸上通道。從《史記》的記述中,了解到西漢時通過“蜀-身毒道”交易到印度的商品至少有邛竹杖和蜀布。隨著歷史的發展,沿西南絲綢之路進行的商貿往來愈加頻繁,商品種類不斷豐富,中國和南亞、東南亞諸國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

《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中記述永昌郡內民族時,明確指出永昌郡內有“身毒”人生活,這表明隨著經貿交往的不斷密切,在東漢時,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永昌郡(包括今德宏)境內,已有身毒人(即印度人)長期居住生活。

1994年,位於德宏段古道上的盈江縣舊城的一個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東漢文物。其中包括一把長1.3米的環首鐵刀、一件銅洗、一件銅鍪和十多個陶罐。出土的銅洗和銅鍪經鑑定是滇東北東川、會澤、巧家一帶生產的朱提堂狼洗,環首鐵刀也是當時滇東一帶產品。文物部門初步推測墓主人應是沿西南絲綢之路至印度經商的商人。這批出土文物,證實了在東漢時期,內地的金屬製品已隨著商賈傳入德宏乃至更遠的緬印地區,內地與東南亞、南亞身毒國的經濟交往之路已完全暢通

唐代時,經過德宏古道在緬印與內地間進行商貿交易的商人更多,樊綽《蠻書》中記有這樣一段話:“彎賧,湯浪,毒暑酷熱。河賧賈客在尋傳羈離未還者,為之謠曰,冬時欲歸來,高黎貢山雪,秋夏欲歸來,無那穹賧熱;春時欲歸來,手中絡賂絕”。其中河賧賈人,指今大理西洱河一帶商人;尋傳,指尋傳人(今阿昌族,景頗族先民)居住在今緬北克欽邦一帶;彎賧為白族語,指今德宏一帶;絡賂也是白族語,指財物。這段史料,說明唐朝時,不僅有漢族商人到緬印經商,也有白族商幫通過德宏古道前往緬甸做生意。當時從緬印輸入中國的商品,《蠻書》騾國條記“騾國……有移信使到蠻界河賧,則以江豬,白氈及1000000琉璃罌貿易”,此外還有琥珀、海貝、光珠等,而中國主要輸出綾羅綢緞。

元明之際,緬北玉石珠寶廠已具規模,大量緬甸玉石珠寶通過德宏古道運往內地,而這一時期沿西南絲綢之路進行的中緬貿易中,最大宗的貨物是食鹽和棉花。

《明史.雲南土司傳.木邦條》載:“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兵梗往來,商旅不前,而已食鹽亦乏絕”。這條史料說明,當時緬北各地均依賴從雲南輸入食鹽,因戰爭等因素商人停止運鹽,緬北必出現鹽荒

從緬進口的棉花,是雲南各地百姓織土布製衣的重要原料,伴著珠寶玉石和鹽棉貿易的發展,到緬甸的華人數量不斷增加,明朝隆慶進士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一文中說:“江頭城(八莫以南)外大明街,閩、廣、江、蜀居貨遊藝者數萬,而三宣六尉被攜者亦數萬。”可見當時福建、廣東、江浙、四川有許多商人和藝人到緬北發展,而在德宏地區也有許多人為中緬間的商貿服務。

清朝年間,中國仍沿西南絲綢之路從緬輸入大量棉花,而輸出的主要商品不再是食鹽,而是生絲。由中國商人出資,在緬甸古都曼德勒(即瓦城)捐建的觀音寺碑文上記有:“瓦城觀音寺,溯自乾隆三十八年漢兵奏凱後,繼以兩國修睦商人漸進,絲棉往來,裕國通商”,明確提出當時中緬間的大宗貿易貨物是生絲和棉花。

1782年入緬的義大利神父聖伽曼諾在其著《緬甸帝國》一書中說:“緬甸對外貿易,不單以一個國家為對象,雲南的中國商人……到達緬都阿瓦(即曼德勒),帶來他們家鄉的土產,如絲調、紙張、茶葉、各種果子以及各種雜貨,而將緬甸出產的棉花、鹽、雀羽和黑漆(指生漆)運載回雲南”。說明當時中緬商貿往來十分頻繁,且交易商品種類很豐富。

德宏古道開通於戰國,一直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身毒國重要陸上通道。這段古道在維護祖國疆土完整,鞏固邊防,捍衛內地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的商貿往來及文化交流。千百年來,中外使節、精明商旅、虔誠僧侶、忠勇軍人就一直通過這條古老而漫長的道路傳遞著友誼,交流著經濟,傳揚著文化,捍衛著疆土。德宏段古道的歷史,必將被更多的學者所研究,德宏段古道的貢獻也必將為世人所了解。

文化

(圖)遺址遺址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遷入,他們帶來了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開始了恆河谷地文明。約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性,為奴隸制度的萌芽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是印度文化史上燦爛的階段,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和社會理論蓬勃湧現,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325年,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入侵,帶來了伊斯蘭文化。16世紀歐洲殖民主義開始進入印度。1600年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經濟掠奪。1849年英占領印度全鏡,開始了殘酷的殖民統治。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獨立,成立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大英國協”成員國。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對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

在印度文化體系中不難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特點。形成印度文化多樣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所有的外來文化均採取兼容並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各種不同的外來文化成分,又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

風俗

(圖)莎麗莎麗

印度悠久的歷史,遼闊的國土,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習俗的現狀。宗教活動的影響在民間遺留下許多特殊的崇拜,如對蛇、猴子、老鼠、牛的崇拜等等,因此動物有著很高的地位。是最大的神,在大街上到處可以看到被打扮得很漂亮的牛,它們自由地在開著汽車、機車的街道上悠閒地散步,走累了可以躺在路邊睡一下,可以隨便吃路邊的食物。大象在印度也是神,印度的好多神都是象頭人身。印度的宗教有很多,基本上每個宗教都有一種動物作為神,所以印度供食用的動物一般只有雞。

印度女性傳統服裝大致分為三種:一是最漂亮和正式的沙麗(sari),要15歲之後才能穿。先在裡面穿上胸衣和襯裙,然後再把沙麗,一整塊很長的紗巾圍在身上,圍沙麗的手法在我們這些外行人看來是繁複之極。另外一種我們戲稱為三件套的服裝是沙瓦(salva),一件很長的外衣,一條褲子,和被稱為楚尼的長紗巾。印度的女孩在日常生活經常就穿這種三件套,既方便點,也不失輕盈嫵媚,於是沙瓦就成了女生逛街購物的主要目標。最後一種最日常的就是一種比較簡單的上衣,但是布料,花色,和一些裝飾仍然帶了濃濃的印度味。我們大多因為這種上衣的隨意和簡單,也開始儲備並搭配著牛仔褲一起穿。

在到印度的第一個周末,我們就開始和印度室友一起上街“實戰”了。賣衣服的都是一間間獨立的小店,顧客進去後就坐在凳子上,等著店員把衣服從身後的衣櫃裡一套套拿到櫃檯上展出來。(我就是在這種狹小昏暗的房間裡著看一套套光鮮奪目的沙瓦被攤開。那些飽滿欲滴的桃紅嫩綠橙黃寶藍,精緻的刺繡和雲紋,獨特的鑲邊和斜襟,吸引目光的珠片和流蘇就仿佛是一幅幅展開的畫卷,直看得我面前的衣服疊得老高了,還說不出話來。室友一邊笑話我臉上的迷茫表情,一邊開始幫我們挑選。)當天晚上,所有有收穫的女生都聚到一個寢室,換上印度服裝,戴上手鐲。滿室的紗巾長衫,手鐲叮咚,歡聲笑語。後來,我們自己也能輕車熟路地逛街,和老闆討論衣服的顏色款式,殺價,也能自得地穿著印度的傳統服裝

印度的食物以香氣濃郁和極具誘惑力的味道而聞名。那軟軟的米飯,放在嘴裡能迅速融化的綿肉和用雞為原料做的各種料理,香噴噴的乳白色沙司,剛剛蒸出來的麵包就著調料,引發食慾的草特尼和各種各樣的醃製食品等都是印度飲食中的精髓,吃過這些食物以後感覺餘味無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