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毋恤

趙毋恤,又作無恤,生年不詳是晉定公時專擅晉國大權的趙簡子(趙鞅)與侍妾所生庶子。晉國趙氏的封君。有較強的政治才能。

概述

趙毋恤,又作無恤,春秋戰國之際晉國趙氏的封君。生年不詳,卒於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年)。卒謚襄,史稱趙襄子。《史記》中所列趙國的襄子紀年,在位為33年(前457-前425年)。
趙毋恤是晉定公時專擅晉國大權的趙簡子(趙鞅)與侍妾所生庶子,在諸公子中出身微賤,加之其貌不揚,但卻最受趙簡子鍾愛。一次,簡子對幾個兒子說,他把寶符藏在常山(在今河北曲陽西北)上,誰先得到有賞。諸子回來但無所得,只有趙毋恤說已經得到。他說,從常山居高臨下攻擊代國,可以吞併代國,這就是寶。趙簡子認為此子果有雄圖大略,確實可以發展趙氏的勢力,於是廢太子伯魯,立趙毋恤為太子,當時有人對此舉不滿,對趙毋恤有非議。趙簡子認為,趙毋恤能夠忍辱負重,適宜擔當大任,所以儘管有人反對,還是堅持讓趙毋恤繼承他的事業。
趙毋恤在趙簡子死後繼位,很短時間內即顯示出他的政治風格。他的姐姐是代國國王的夫人,固有這樣的姻親關係,他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請代王相見,代王毫無戒備即來赴會。在酒宴上,趙毋恤早已安排下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用事先準備好的銅抖乘機擊殺代王及其從官。然後,興兵伐代,一舉占領代國,將其領土併入趙氏版圖。其姊泣而呼天,拔下發笄自刺而死。
其後,趙毋恤協同智氏、韓氏、魏氏三卿瓜分了范、中行氏的領地,驅逐晉出公,立晉懿(或作哀)公。四卿把持晉國的朝政,爭權奪利的矛盾更集中、更激烈。其中智氏最強,智伯荀瑤狂妄驕橫,要求韓、趙、魏三京都割給他一塊土地。韓、魏二家答允,唯有趙毋恤不答應。囚而智伯大怒,聯結韓、魏兩家,向趙氏進攻。
趙毋恤寡不敵眾,聽從張孟談的謀劃,退保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因為晉陽是趙簡子時的幹練之臣董安於苦心經營過的,簡子失利時就曾固守普陽,歷任守臣都做到了政寬民和,是理想的死守據點。趙毋恤退據晉陽,巡視一遍,見城池堅固,府庫充實,倉廩豐盈,只是缺乏禦敵所用的箭矢。張孟談又告訴他,董安於當年深謀遠慮,建築宮室牆垣的材料都可以拆來作箭桿,銅鑄的柱礎可以用來造箭鏃。於是一切齊備,嚴陣以待三家來犯。
智伯率韓、魏兩家圍攻晉陽,一年多沒有攻下。後來引汾河水灌城,“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卒病羸”,岌岌可危。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趙毋恤與張孟談策劃,由張孟談暗中與韓、魏二氏聯絡,說動二君,約好裡應外合,共滅智氏。韓、魏之兵在夜裡殺死智氏守堤之吏,決開河堤,反使汾河水沖向智伯軍中。趙軍從城中殺出,韓、魏二家從旁夾擊,活捉了智伯。三家瓜分智氏領地,形成韓、魏,趙三家把持晉國的局面,為三家分晉奠定基礎,趙毋恤在困守孤城的境地中,始終堅持,而且臨危不亂,在破城的前夕,能夠做出正確抉擇,反敗為勝,充分顯示了他的政治才能。
趙毋恤還十分注意維護自己的權威。在晉陽被圍時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尋找個人的出路,對趙毋恤不怎么恭敬,只有高其一個人不敢失禮。勝利以後,趙毋恤論功行賞,以高其為首。其實高其並沒有什麼功勞,對此有人提出異議。趙毋恤說:“方晉陽急,群臣皆懈,惟其不敢失人臣禮,是以先之。”在他看來,恭謹馴順的臣子比建功立業的幹將更重要,因為後者固然有用,但若沒有前者,就無法維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統治。

意義

宗法觀念在趙毋恤的頭上,比同時代的人表現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趙簡子的庶子,被立為太子,繼位為君,從宗法習慣上來說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與太子伯魯的被廢,屬於廢嫡立庶,廢長立幼,與宗法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相悖。他一直對比事感到不安,想方設法加以補救。在他即位不久,攻滅了代國,即把太子伯魯之子封為代成君。後來又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而把伯魯之孫立為太子,他死以後,即繼承大權,是為趙獻侯。趙毋恤尊重宗法傳統的行為,固然反映著他思想中的觀念信條,而在實際上也能起到維護趙氏宗族內部團結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贏得當時人們的敬重。因而,那樣的行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又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政治手段。
在晉國六卿攫奪政權的殘酷鬥爭中,趙毋恤注意團結內部,向外擴張,又能把握時機,轉化矛盾,敗中取勝,終於使趙氏具備了位列諸侯的勢力,成為瓜分晉國的三家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