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者

越讀者

《越讀者》是中國作家郝明義2009年寫的一部書,內容主要是教你怎樣躲避一些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時間去讀的書,如何閱讀小說、詩、歷史、哲學;為什麼要閱讀漫畫與影像;少閱讀一點的理由;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么讀書的;做筆記的方法;主題閱讀沒那么深奧;Fashion與經典的分界;一個普通讀者越界的時候,需要知道的50件事情……這是一本及時的討論閱讀的書,它讓我們面對閱讀的危機,又揭示了走出危機的新的可能性,並且提出了許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閱讀”的建議,不同的讀者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示。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越讀者》教你怎樣躲避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時間的書?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如何閱讀小說、詩、歷史、哲學?為什麼要閱讀漫畫與影像?少閱讀一點的理由……這么有趣的事情,再晚開始也不遲!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么讀書的?做筆記的方法;主題閱讀沒那么深奧;Fashion與經典的分界;一個普通讀者越界的時候,需要知道的50件事情……錢理群曹文軒陳子善毛尖、楊勃、蔡志忠聯合推薦!這是一本及時的討論閱讀的書,它讓我們面對閱讀的危機,又揭示了走出危機的新的可能性,並且提出了許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閱讀”的建議,不同的讀者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示。

作者簡介

越讀者越讀者

郝明義,一九五六年出生於韓國。一九七八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一九八八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一九九六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一九九七年初接任台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一九九九年底離任。二○○一年創立NetandBooks。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與NetandBooks發行人。

著有:《工作DNA》(大塊文化)、《故事》(大塊文化)《那一百零八天》(NetandBooks)《他們說》(NetandBooks)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台灣商務)《二○○一太空漫遊》(遠流)

張妙如,具備漫畫家身份的作家,擅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一九九八年與徐玫怡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歡迎,並引起廣泛迴響,因而開啟兩人聯手交換日記的合作創作,歷經多年而不衰。張妙如近年旅居美國,單獨創作的作品包括《西雅圖妙記》與《西雅圖妙記2》等。

編輯推薦

《越讀者》讓你閱讀不再是皓首窮經,閱讀不再是閒情逸緻。閱讀不再是有目的,閱讀不再是無目的。閱讀不再是功利,閱讀不再是品味。閱讀不再是文字,閱讀不再是圖像。閱讀不再有網路與書籍之分,閱讀也不再有博士與高中生之分。這是一個沒有越界閱讀,就不成閱讀的時代。不論錯過了多少機會,不論多么晚開始,閱讀都在等著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機會。何況在這網路時代。這是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越讀者時代。

作品目錄

序言/錢理群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書/洪蘭

學校沒教的事/吳繼

前言:從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談起

Part1學校帶來的一些困惑

兩個人的經驗

中學的“我考故我在”

“由你玩四年”的大學

禮會化閱讀的好處與壞處

潘多拉盒子裡的最後一個禮物

Part2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

品嘗一條鮮魚的美食閱讀

閱讀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提拉米蘇的甜食閱讀

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麼飲食

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時間的書

Part3網路上的事情

無辜的網路

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

為什麼不必一定是網路

反動現象的雙重風險

跑車插了銀翼之後

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

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

Part4越界的基礎

小說是三十萬字寫三十字

與人邂逅的詩

為什麼要讀哲學

換個角度讀歷史的時候

圖像與漫畫的作用

影像的力量

網路上的機會

Part5一些工具

閱讀時間的零與整

一張皮椅、一張邊桌、一座立燈

記憶與CPU

如何使用書店

網路書店與實體書店之互補

買書的理性與感性

有關書架與藏書

我的圖書館

Part6一些方法

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么讀書的

做筆記的方法

檢驗有沒有讀懂書

主題閱讀沒那么深奧

Fashion與經典

少閱讀一點的理由

Part7跨越七道階梯

金字塔理論的先決問題

第一條路或第一桶金

閱讀應該是“有目的”,還是“無目的”

怎樣尋找,以及淘汰一本書

新層次與新領域

最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

閱讀的七道階梯

ReaderTakesAll:越讀者時代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的可能

結語:第三類文盲及konardCohen的歌

後記

附錄:三位老師的來信

……

序言

本書原是為台灣讀者寫的,我讀了以後卻覺得非常親切,許多地方都深有同感,並且很自然地就產生了一些聯想。而作者在書中說,讀了一本書,有了聯想,就應該“快記下來”:這也是讀書的重要方法。那么,我就這樣寫一篇“讀書筆記”吧。

打開書,就讀到一句話,讓我觸目驚心:我們猶如“原始人”,“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飢餓至死”。郝明義先生講的是我們的“閱讀”:“我們置身人類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豐饒的閱讀時代。以書籍來說,中文每年就有將近二十萬種的新書,無所不有。何況還有無數方便可得的外文書籍。以網頁來說,全世界又以難以計測的速度在分分秒秒地誕生著新網頁。還別提那許多轉發的email、訊息。”但也恰恰是這個時代,人們越來越放棄了閱讀,或者把我們的閱讀局限在越來越狹窄的範圍內。這閱讀環境條件的豐饒與實際閱讀的貧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閱讀貧困的背後卻是精神的貧困:這正是真正讓人焦慮不安之處。

在郝明義先生看來,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自覺不自覺中,局限於一些界限之內”。是些什麼界限呢?郝明義先生說:“界限,可能是考試教育鎖定教科書與參考書所形成的,可能是中、大學長達十年時間閱讀胃口的影響所形成的,可能是踏入社會後的現實壓迫所形成的。可能是對於‘網路’與‘書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習慣所形成的。”

後記

在韓國釜山讀國小三年級的時候,級任導師給了我一份很特別的作業——她要求我每天寫一篇作文日記交給她。每天交一篇作文,對一個小三的學生,真成了頭痛問題。很快就擠不出東西,但隨便寫兩句“今日無事”當然也過不了關。幸運的是,我發現了一個解決之道。

我在家裡找到一本父親的書。書紙黃黃的,字都是橫排的。書里按各種主題,整理收錄了許許多多文章。從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到悲歡離合,從抒情到論述,從人物描寫到山水花草,各式各類的文章都有。每篇文章後面的括弧里署一個人名。於是我就每天找一個主題,偷偷更動一些地方,“臨摹”起來。

那真是一本秘笈。如此這般,靠著秘笈,我熬過了這一年的功課,也得到了一本書的獎勵。

我偷偷臨摹的那本秘笈的書名現在不記得了,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卻逐漸知道那些括弧里所署的人名代表了什麼:魯迅冰心林語堂胡適周作人……

那本書後面,印了一個CP的標誌。只是,對那個釜山華僑國小的孩子來說,他並不知道自己跟閱讀與寫作的關係,因為這一本書而起了微妙的化學作用;他也無從想像,這些化學作用,將來有一天會給自己和那個標誌所代表,叫作“商務印書館”的公司,帶出另一段緣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