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河街道

越河街道位於山東省濟寧市中西南部城區,越河南岸。面積1.5平方公里,目前全轄區共1.3萬戶,3.2萬人,其中回民5200多人,是濟寧市回族民眾的聚居區。街道先後獲得濟寧市文明單位、濟寧市市中區“最佳旅遊目的地”稱號、濟寧市市中區“伊斯蘭文化旅遊商品研發優秀鎮、山東省旅遊強鄉鎮、2011好客山東休閒匯最佳休閒鄉鎮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街道簡介

越河街道位於山東省濟寧市中西南部城區,越河南岸。以轄區內的越河而得名,越河系明水永樂九年(1411

街一角街一角
年)開鑿,因位於運河以南,從州治南望超越舊城南門和運河約三華里,故稱“越河”,又因河床與走向形同月牙,故又名“月河”。北面從南門口橋沿老運河向東至河灣,向南到老洋橋;南面以車站西路為界;西面由車站西路向北沿土產站、南池公園到越河南市場,至小南門越河橋,順任城路到南門口橋,面積1.5平方公里,轄7個社區,目前全轄區共1.3萬戶,3.2萬人,其中回民5200多人,是濟寧市回族民眾的聚居區。1980年更名為越河街道。1997年,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大閘口、西大寺街、響鈴閣街、馬大坑、紙坊街、武勝橋、壩口街、越河南街、竹桿巷、爐坊街、王母閣街、南柴禾市、八鋪街、古路溝街、漢石橋、南辛莊街、和平街、航運新村18個居委會。街道先後獲得濟寧市文明單位、濟寧市市中區“最佳旅遊目的地”稱號、濟寧市市中區“伊斯蘭文化旅遊商品研發優秀鎮(街)”、濟寧市市中區進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先進單位、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山東省旅遊強鄉鎮、2011好客山東休閒匯最佳休閒鄉鎮等榮譽稱號。

人文歷史

轄區內有條著名河流名曰越河,其西起濟安台北老運河入口,沿老運河南岸、東至壩口入老運河,全長2870米。

古越河古越河
明永樂九年(1411年),開挖了越河以疏通老運河,因形同新月,故名“月河”。後又因河位於運河之南,從州台南望越舊城南門和老運河約三華里,故又名“越河”,一直沿用至今,越河街道因此河而得名。越河街道在1840年時叫南關,1949年11月成立越河區,1954年為回民自治區,1965年為越河辦事處,1966年為革新街道,1972年為延風街道,1980年改稱為越河街道。越河轄區是古任城遺址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美麗的古運河、越河在這裡流淌,氣勢磅礴的AAA級景區順河東大寺在這裡坐落,歷史文化名街竹竿巷、清平巷和素有濟寧八景之一的南池公園在這裡伸展,源遠流長的運河文化、越河文化、伊斯蘭文化在這裡匯聚……隨著老運河南岸街、清平巷、竹竿巷等特色街區的改造提升,古運河文化核心景區店鋪雲集、橋水相映、燈火輝煌,初顯秦淮風貌、明清景象。占地34.6公頃、水面11.9公頃的南池公園景區也將成為濟寧城區新的亮點。

經濟發展

街道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來歷次全會精神和省、市區一系列重大工作部

商業市場商業市場
署,圍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主基調,解放思想、搶抓機遇、乾字當頭、創先爭優,街道經濟及各項社會事業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按照“小街巷帶動大市場、引領形成大園區”的發展目標,科學合理確立了每個街巷的品牌定位。相繼實施了運河南岸商貿旅遊街、清平巷文化特色街和竹竿巷民俗文化街的綜合提升工程。引導扶持經營業戶,調整業態、提檔升級和規範經營,多措並舉促進了街巷經濟的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其中竹竿巷作為濟寧江南水鄉風格的典型代表和濟寧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文化符號,環境面貌大為改觀,消費人氣日益聚集;運河南岸街店鋪雲集、橋水相映、燈火輝煌。濃郁的文化氣息、深厚的資源稟賦已成為越河街道激活消費、拉動服務業總量增值的新引擎。2010年,街道財政總收入完成3641.4萬元,其中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919.4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5億元。2011年1-10月份,街道共實現財政總收入4515萬元,占年計畫的91.2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262萬元,占年計畫的87.74%;共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83億元,占年計畫的88.4%;共引進區外項目37個,引進資金達1.88億元,占年計畫的83.94%,其中投資過千萬元的9家,過5000萬元的2家。

最佳化環境

.著力最佳化服務環境。街道高度重視文化旅遊環境的亮化、最佳化、美化。緊緊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旅遊要素,不

整治街道整治街道
斷完善旅遊交通設施、服務功能和購物功能,不斷加強街道環境衛生管理和安全保障。進一步提升了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加大了涉旅企業的規範管理和文化資源、生態資源、歷史遺存等旅遊資源的深度挖掘、開發和利用。常年堅持政府主導戰略,落實推進措施,形成了旅遊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在城區率先成為了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的排頭兵和領頭雁。年接納遊客連續三年突破1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每年以25%的速度遞增。越河街道先後獲得“山東省旅遊強鄉鎮”、“2011好客山東休閒匯山東省最佳休閒鄉鎮”等榮譽稱號。街道從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中,正在感受到這一朝陽產業的無窮魅力,更加堅定了街道把文化旅遊產業當做區域經濟成長極的信心和決心。我們相信,越河街道的明天將會再現一幅“文化彰顯、商貿繁榮、風光旖旎、遊人如織”的水鄉勝景,生機無限的魅力越河將闊步邁向一個產業發達、環境秀美、和睦和樂的嶄新時期。

名勝古蹟

壩口

位於越河東端。自京杭運河鑿通和濟寧開埠以來, 壩口北枕濟寧古城,南臨四湖,身處古運河、越河交匯處,被稱

壩口壩口
一為河槽“要害之沖”和“咽喉之區”,為當時濟寧州最大的港口,有“百貨聚處,商客往來,南北通衢,不分晝夜”之寫照。千百年以來,壩口是魯西南乃至輻射蘇、豫、皖等地的最大淡水魚、海鮮類貨品批發市場,也是糧食業的最大集散地。據說明清盛世時,壩口附近有糧食業大戶10餘戶,日成交糧食上千石。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人王安創建的“人和糧行”,1642年所建,1949年收為國有。鼎盛時期,有店堂、櫃房、住室、倉庫80餘間。沿壩口西下為越河主河道。古時越河兩岸大部為皮毛生意業戶。一是緊鄰運河,交通方便;二是皮毛加工工序大部要在河水裡完成。越河皮毛業始於元代,經明至清,行棧近百家,從業人員有3000餘人,德、美等國商人都來濟寧開洋行、收皮子。皮毛業是個很辛苦的行業,其中一項“洗皮”工序,要把牛羊皮放到河裡泡軟。工人光腿赤腳,在河裡來回踩動皮張,待軟呈鮮皮狀時,再用手洗淨。百年前的越河,凌晨時分,兩側人聲鼎沸,一派繁忙景象。越河兩岸還有許多名吃,保留至今的又楊家糝湯、馬家粥、林家灣燉魚、蔡哈哈甏肉干飯等等。清真東大寺

座落在越河之畔。寺院坐西朝東,建築面積達4134平方米,位於濟寧市小閘口上河西街,今屬越河街道轄區。因寺門臨古大運河西岸,故俗稱“順河東大寺”。據寺內清同治六年(1867年)碑記載,明天順年間,濟寧

清真東大寺清真東大寺
台東棉花街有一古寺,成化時由當地穆斯林社首馬化龍父子出資將寺遷至今地。1940年公建順河東大寺碑記載,寺創建於明成化年間,清康熙年間穆斯林集資重建,規模“屬南北回教寺院之冠”。清乾隆年間欽賜重修,始具今日規模。“位列全國清真寺木構建築之冠”,為“龍首”式樣的中國宮殿式伊斯蘭教建築群。主要建築由東西軸線排列,依次為序寺、大殿、望月樓三大部分。據建築學家考證,該寺大門為明代遺構,其他建築為清乾隆時所建。全部建築高大巍峨,布局嚴密,結構合理,工藝精湛,是中國伊斯蘭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寺門面朝大運河,4道門。第一道門是木柵欄式。柵欄後立有石質碑坊,浮雕有獅子、羊、麒麟、山水、花卉等,大小額枋上全刻卷草,石坊左日右月分飾兩旁,故稱“日月坊”。石坊後有大門3間5檁,屋頂歇山造,用綠琉璃、黃剪邊,有跑龍脊。大門左右有抱鼓石、盤龍柱和盤花柱等雕飾,門兩邊為八字牆。二門為重檐圓頂,下檐帶垂柱,形似樓房,為“班克樓”。南北講堂各6間。禮拜大殿7間15檁,由24根粗兩圍的木柱支擎,上為卷棚式,由黃綠色琉璃瓦覆頂,頂脊和8條垂脊飾以龍紋鴟尾,殿頂嵌著銅質鎦金寶瓶。大殿四周窗欞,全用金絲楠木作阿拉伯文組成的花方圖案。阿訇住室和沐浴室,設在殿外兩側。大殿後有望月樓,是一座3層閣樓,上覆六角形蓋式樓頂。後門樓和後牌樓重重疊落,為木構建築,高大雄偉。2006年5月25日,濟寧東大寺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