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桿巷

竹桿巷

竹桿巷屬東城區朝陽門地區,是朝陽門南小街路東從北往南數的第二條巷。巷自西向東溝通朝陽門南小街和朝陽門南大街,長600多米。據說因當時此地有竹竿市場而得名。

竹桿巷屬東城區朝陽門地區,是朝陽門南小街路東從北往南數的第二條巷。巷自西向東溝通朝陽門南小街和朝陽

竹桿巷竹桿巷
門南大街,長600多米。明代,稱“鑄鍋巷”,據傳當時此地聚居鑄鍋匠人,故名;清乾隆時稱“竹桿巷胡同”,據說因當時此地有竹竿市場而得名,其實“竹竿巷”乃“鑄鍋巷”之音訛傳也是可能的;宣統時稱“竹竿巷”;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胡同兩條南北向的小胡同(貴人關、北扁擔胡同)併入,稱改“竹桿胡同”。竹桿巷113號,舊時的門牌是竹竿巷甲34號,在胡同中段北側,坐北朝南,現已被改造成為樓房居民區,其大致位置應為現在的北竹桿胡同8號樓占地的一部分。據房屋檔案記載:竹竿巷甲34號,坐北朝南,由東、西兩個小院組成;街門開在東院的東南角,為穿牆式小門樓,故西院為里院,東院為外院。外院是一個呈刀把形的三合小院,院子的南部是通向街門的狹窄過道;房屋集中在院子的北部,有北房4間,東房、南房各3間,西院牆有穿牆門與里院相通。1943年,著名畫家蔣兆和在這個小院裡完成了扛鼎之作——《流民圖》。有評論說:“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裡誕生的《流民圖》是蔣兆和的代表作,它融西畫與中國畫傳統筆墨於一體,集大成地將中國水墨人物畫技巧前所未有地推到了現實的面前,代表著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新紀元。”“《流民圖》,它走向了畫家愛國精神的頂峰,走向了畫家崇高藝術的頂峰,走向了畫家人生的頂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