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性缺水

資源性缺水

資源性缺水是指因為水資源總量減少,導致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緊張的現象。這種現象有人為造成,也有自然環境的變化引發的。

背景

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占地球總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占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占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預計到2025年,世界上將會有30億人面臨缺水,40個國家和地區淡水嚴重不足。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複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複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中國水資源總量並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53的國家中排在第88位。中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也很不平衡,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占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1%;其以北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19%。

中國現狀

中國水系中前十幾位如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青海湖呼倫湖南四海博斯騰湖滇池洪湖松花湖長湖,近二十年來,這些湖的面積減少了約40%,容水量大約減少了60%,圍湖造田,面積越來越小:泥沙淤塞,湖水越來越淺,容水越來越少。

原因

通行的第一個說法是亂砍濫伐,地表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沒有辦法涵養水源,因而導致缺水。此說能解讀上游缺水原因,不能解讀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下游缺水。
通行的說法第二個是經濟建設高速增長,用水量增大。工業用水、農業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大大增加,因此缺水,但這個說法不能解釋長江以南的中國廣大富水地區常常缺水的問題。

三峽工程的影響

三峽工程與長江中下游生態環境的糾葛,近年來慢慢浮出水面。

三峽蓄水後,洞庭湖水面縮小,產卵場與魚的產量隨之縮小。由於洄游通道受阻,洄游性魚類也減少。胭脂魚、鰣魚幾乎看不到了。白鰭豚也很久很久沒看到了。
三峽蓄水對中下游乾旱只是起了加劇的作用,且補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但據觀測,自2003年以來的初期蓄水期,三峽蓄水對洞庭湖也有不利影響,如造成飲水不利,加劇資源性缺水等。
除洞庭湖外,2009年9月,江西方面與三峽總公司(當時未更名為集團)還曾就鄱陽湖水位發生過口水仗。據公開報導,2008年1月,鄱陽湖創下歷史最低水位紀錄,鄱陽湖水文局專家認為,部分原因是三峽水庫2007年9-10月蓄水所致。
過去多年,三峽之於生態的影響多集中在上游。隨著正常運行期的逼近,中下游的地位明顯上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表示,2006年,他曾在內部提出書面建議,須對三峽工程對中下游的影響進行專項研究,高層批示認為“值得重視”。
三峽與長江生態,主事者與研究者歷來持“有利有弊”之論。

由中科院、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江委等單位共同主編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還曾指出,長江進入洞庭湖水沙的大量減少,對洞庭湖水體環境將構成潛在影響,可造成湖區濕地結構發生新演替,影響珍禽候鳥的越冬棲息地和環境基礎,威脅其生息。

2011年大旱

2011年,中國北方糧食主產區遭遇數十年一遇嚴重旱災,山東、河南尤為嚴重。山東省遭受60年一遇乾旱,其中,菏澤、濟寧的旱情已達200年一遇。截止到1月22日,山東全省小麥受旱面積已達3016萬畝,約占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的55.9%。小麥重旱面積已達543萬畝,比一周前增加60萬畝。至26日,河南全省冬小麥受旱面積增至1796萬畝,其中重旱181萬畝,鄭州、安陽等10地目前為中度乾旱。而全國的受旱面積超過6000萬畝。

河南安陽的“資源性缺水”在乾旱中表露無遺。首先是地表水捉襟見肘。根據防汛抗旱辦1月25日的一份資料,當前安陽全市9座大中型水庫總蓄水量只有8332萬立方米,僅占總庫容的四分之一,蓄水少;同時漳河無水可引,岳城水庫蓄水較少,造成紅旗、躍進、漳南三大灌區無水可引。
其次,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不少較淺機井已經抽不出水了,這就造成了單井控制的麥田面積過大,澆灌周期長。上世紀70年代的機井深度一般為30至40米,而近些年在滑縣的新打機井一般有60米深,其他幾個平原地區的縣則有70至80米深。丘陵和山區的機井則更深。
機井挖得愈來愈深,澆灌耗費的電力越來越多,澆地成本也就越來越高,更加壓縮了糧食種植的每畝淨收益。例如在位於山區的林州,機井深達300米。
為解決地下水位下降,河南各地給出的應對方法無他,還是黃河。例如,滑縣水務局就表示,通過近幾年的引黃,地下水位有所回升。在臨近黃河的開封市蘭考縣也同樣是用渠引入黃河水灌溉和滲入地下來保持地下水位。

治理

第一,抓緊恢復建立中國容水納水的肺。要恢復千田百湖萬溝塘的順乎自然的容水方法,既可消除水患,藏水于田,藏水於民,也可長期造福農業與林業生產,保持土地的功能,恢復已經毀壞的土地,遏制土地荒漠化進程,甚至逐步縮小荒漠化土地面積。
第二,抓緊改變農業耕作方法,逐步減少化肥用量,廣泛採用河泥,農家肥等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此法可一舉多得。
第三,進一步做好退田還湖,退耕還林,同時要做好湖底清淤,保持湖容。
第四,保持土地植被,發展封山育林,積極涵養水源。在生態惡化地區,禁止放牧,禁止採挖。
第五,要進一步做好節水工作。嚴格控制地下水的開採。抓緊調整水價與水資源價格,工業要充分做到循環用水,一水多用。
第六,要全面治理污水,堅決做到污水達標排放,城市要實現雨水與污水分流,儲存與利用雨水。要全面落實中水回用的相關措施。城市綠地全面推廣低耗水植被,住宅小區逐步實現中水回用。家庭要逐步實現差價用水。對耗水量大的工業及相關產業,要實施關停。要鼓勵節水科技,推廣節水產品,以便度過已經到來的近30年的空前的水危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