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布托遇刺事件

貝·布托遇刺事件

巴基斯坦前總理、人民黨領導人貝·布托(女)27日在首都伊斯蘭瑪巴德附近的拉瓦爾品第市遇襲身亡。

事件簡介

巴基斯坦前總理、人民黨領導人貝·布托27日在首都伊斯蘭瑪巴德鄰近的拉瓦爾品第市舉行的競選集會上遭遇自殺式襲擊受傷,在送往醫院後不治身亡。

12月27日,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的爆炸現場一片狼藉12月27日,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的爆炸現場一片狼藉

貝·布托是在剛剛發表演說後乘車準備離開會場時遭到槍擊和爆炸襲擊的。貝·布托的安全顧問拉赫曼·馬利克說,貝·布托被一名男性武裝人員開槍擊中頸部和胸部,襲擊者隨後引爆了身上的炸彈。官方的巴基斯坦電視台援引內政部官員的話說,貝·布托乘坐的車子被一名自殺式襲擊者的炸彈炸毀。
事發後,貝·布托被迅速送往醫院,接受緊急救治。人民黨官員瓦西夫·阿里·汗在拉瓦爾品第總醫院說,貝·布托於當地時間18時16分(台北時間21時16分)不治身亡。
另據官方的巴基斯坦電視台報導,至少還有10人在此次爆炸襲擊事件中死亡。從電視畫面上可以看到,爆炸現場一片混亂,到處是遇難者的屍體碎片。
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和看守內閣總理蘇姆羅在貝·布托遇刺後分別發表聲明,譴責針對貝·布托的襲擊事件,並要求人民保持冷靜。

貝娜齊爾·布托貝娜齊爾·布托

12月27日,巴基斯坦內政部訊息人士說,巴前總理貝·布托當日在拉瓦爾品第市舉行的競選集會上遇襲身亡。這是12月26日,貝·布托在白沙瓦向支持者發表講話的資料照片。
據巴媒體援引情報部門此前的報告報導,“基地”組織、塔利班武裝和巴基斯坦激進組織派出了自殺式襲擊者,追殺貝·布托。
今年10月19日,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喀拉蚩發生兩起針對剛剛結束流亡狀態回國的貝·布托的爆炸襲擊事件,造成140多人死亡、500多人受傷。貝·布托本人幸免於難。
貝·布托1953年生於巴基斯坦信德省,是巴已故前總理阿里·布托的長女。1986年被推選為人民黨兩主席之一。1988年至1996年期間,貝·布托兩度出任巴基斯坦總理。1997年,她被人民黨選舉為終身領袖。 
12月27日,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的爆炸現場一片狼藉。當天,巴前總理貝·布托在拉瓦爾品第市舉行的競選集會遭炸彈襲擊,貝·布托遇襲身亡。 新華社/法新

美國各大主流媒體關注貝·布托遇刺事件

中新社華盛頓十二月二十七日電 (記者 邱江波)貝·布托在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遭暗殺事件,讓美國各界一片愕然,美國務院立即發表簡短聲明譴責這一事件,美國主流媒體今早也突出

貝娜齊爾·布托貝娜齊爾·布托

報導了這一事件。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福克斯新聞電視(Foxnews)和美國國家電視網(CNBC)等全部中斷正常播出,以突發新聞插播的方式滾動報導發生在巴基斯坦的這起暗殺事件。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不久前貝·布托在結束長達八年的流放之後回到祖國,在歡迎途中,貝·布托的車隊曾遇襲,共有一百多人喪生。電視主持人解說和電視畫面不斷切換到這位人民黨主席在車隊附近遭到巨大爆炸襲擊的過程。
福克斯新聞電視(Foxnews)一名記者報導說,在事件發生之後,示威人群集中在救治貝·布托的醫院入口處,高呼辱罵現任總統穆沙拉夫的口號。福克斯新聞電視的記者引述一位評論家的觀點說,貝·布托將在很多巴基斯坦人眼中成為烈士,貝·布托的遇刺,將徹底撕開巴基斯坦現在的政治陣營,拉開混亂之幕。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今天也在頭條刊登了這條訊息,報導說,這位曾經在巴基斯坦政府總理位置上服務兩任的女性,回國之路是那樣崎嶇和艱難,以至於成為眾多暗殺者的靶子,上次震驚世界的自殺炸彈襲擊,已經奪去了將近一百多人的生命,而當初貝·布托也僅僅僥倖逃過一劫。
美國觀察人士分析說,巴基斯坦議會大選即將在一月八日舉行,這個事件很可能導致總統穆沙拉夫再次宣布戒嚴、推遲大選。

貝·布托簡介

貝娜齊爾·布托 (Benazir Bhutto) 1953年6月21日生於信德省,是已故前總理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的長女。

1976年回國後在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工作。在政治上深受其父影響。1977年布托政府被推翻後,她離開外交部參加巴基斯坦人民黨。1978年9月當選為人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在布托被捕和判處死刑後,她8次被軟禁和入獄,最後被迫流亡國外。1982年起任人民黨代主席。1984年旅居英國倫敦。1986年4月回國,被推選為人民黨兩主席之一。1988年11月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人民黨獲多數。12月1日,伊沙克·汗總統任命人民黨領袖貝·布托為巴基斯坦總理。1990年8月被免去總理職務。1993年1月至1993年10月任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1993年10月人民黨在大選中獲勝,19日再度出任總理。1993年12月當選為巴基斯坦人民黨主席。1996年11月被總統解除總理職務。1997年3月當選為巴基斯坦人民黨終身領袖。1999年流亡海外。

記者解讀貝·布托遇刺事件

貝·布托遇刺是基地組織對美國實現在巴基斯坦政治目標的沉重打擊
基地組織發言人27日聲稱對貝·布托遇襲身亡的事件負責。那么,基地組織是否就是真兇?動機又何在呢?洪琳認為,最有可能製造這起恐怖攻擊的就是基地組織。而其真正的目標,在

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的爆炸現場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的爆炸現場

於打擊美國在巴基斯坦政治目標的實現。
洪琳說,美國在南亞地區一直以來有兩個政治目標,一個是反恐,另外一個就是民主。而貝·布托此前一直被看作是美國外交政策在巴基斯坦的擁護者。因此,基地組織發言人在宣稱對貝·布托遇襲事件負責時,把這位女強人稱為“最值得襲擊的、最有價值的美國資源目標”。
貝·布托今年10月18日結束流亡回國,其回國的背景之一是美國撮合她與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聯手:美國希望穆沙拉夫辭掉軍職後,能夠集中精力在反恐上,而貝·布托如果能夠當選為總理,便可起到宣揚民主的作用。因此,她此次回國的一個重大政治使命就是重振人民黨、領導人民黨在明年選舉中再一次站到政治舞台的中心。這樣,剛好可以實現美國“反恐+民主”的目標。而貝·布托的遇刺,對美國來講是個打擊。從這一點上我們看出,和基地組織之前所宣稱的一些情況其實是比較吻合的。

貝·布托遇刺可能被各方為實現自身目標所利用
貝·布托遇刺正值巴基斯坦議會選舉前夕,這個曾一度處於緊急狀態的國家剛剛進入政治形勢相對平穩的時期。在這個敏感的時刻發生的重大事件,很有可能被各方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所利用。
洪琳認為,目前能夠把這次襲擊作為“契機”、實現自身政治目標的有兩方勢力:
1.基地組織
這次恐怖攻擊的最大嫌疑人是基地組織,如果確實是基地組織所為,那么它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暗殺貝·布托,來破壞巴基斯坦本來比較平穩、明朗的民主政治進程。暗殺事件以後,巴

多次遇襲逃生多次遇襲逃生

基斯坦很多個大城市都發生了混亂,從這個角度來講,基地組織的目的達到了。
接下來就可能會有一些把矛頭指向政府的傳言。昨日,執政的穆斯林聯盟領袖派的一些辦公場所遭到襲擊,這些事件的背後已經有這樣的含義。一種可能是民眾對執政黨在保護貝·布托的安全方面努力不夠,另一方面也可能認為執政黨有一定的嫌疑。儘管政府不可能參與這樣的事情,但政府面對這樣的謠言得想方設法去澄清。執政黨必須在不傷害人民黨支持者感情的情況下儘快地把局勢平息下來。基地組織要製造混亂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
2.抵制大選的反對派
巴基斯坦議會選舉將在明年1月8日舉行,此前,很多反對黨對選舉都持抵制態度。反對黨都希望聯合貝·布托、聯合人民黨抵制選舉,但貝·布托和人民黨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積極地參與選舉,使抵制計畫流產。在貝·布托遇刺之後,反對派勢力會不會利用這一點,重新提出抵制選舉的要求,也是值得關注的。
總之,貝·布托被暗殺事件所帶來的政治上的動盪不是短期內可以消除的。
巴基斯坦議會選舉很有可能延期
巴基斯坦原定於2008年1月8日舉行議會選舉,而貝·布托突然遇刺,很有可能使巴基斯坦本來已經比較清晰的政治進程發生比較大的混亂。大選是否會如期舉行,成為一個懸念。
洪琳認為,巴基斯坦議會選舉很有可能延期。
首先,貝·布托遇刺後,巴基斯坦國內發生大範圍的動亂,如果局勢能夠順利平穩下來,那么大選還有可能如期順利舉行。但如果局勢的演變朝著不利於政府的方向發展,比如動亂規模擴大,也不排除穆沙拉夫再次宣布實施緊急狀態的可能性,畢竟貝·布托遇刺在巴基斯坦國內和國際社會都造成了相當強烈的反響。然而,在緊急狀態下舉行選舉並不合適,因此,選舉延期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同時,對於貝·布托領導的人民黨來講,目前正面臨一個群龍無首的局面。在距離大選只有十天左右時間的情況下,人民黨能否安心籌劃選舉,這的確是個很大的未知數。並且,貝·布托流亡海外八年剛剛回到巴國內,人民黨面臨東山再起的機遇,以前的政治結構、政治資源需要重新動員、重新整合,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確實是個很大的困難。雖然不排除人民黨利用這個機會,在選舉中博取一些同情票,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推遲選舉對人民黨更加有利。
此外,其他的反對派也可能借這個機會重新提出抵制大選或者推遲舉行選舉。如果是這樣,穆沙拉夫可能會考慮他們的要求,畢竟舉行一個全面參與的選舉才是他所期望的,穆沙拉夫在近幾個月一直在儘可能地避免反對黨抵制選舉的局面出現。
因此,明年1月8號的選舉會不會延期舉行會是接下來關注的一個焦點。
謝里夫:“接過貝·布托的旗”——政治家撈分的計謀

貝·布托遇刺後,巴基斯坦反對派人士、巴基斯坦前總理納瓦茲·謝里夫表示,他將“接過貝·布托的旗幟繼續戰鬥”。洪琳認為,謝里夫此舉實際是在利用目前比較混亂的局面,給自己增加政治分。
此前,由於謝里夫面臨幾項指控,已經被巴基斯坦選舉委員會剝奪了參加議會選舉的資格。也就是說,謝里夫在明年走向總理寶座的道路已經封死了。
現在謝里夫說出這樣的話,其意義非常含糊。謝里夫一直站在抵制選舉的一方,而貝·布托則支持選舉,從這個角度來講,他接的不是這個旗。他實際上是期望通過利用這樣的言語、利用目前的局面,把貝·布托所擁有的資源和政治優勢儘可能地爭取到自己的一方。謝里夫回到巴基斯坦政壇以後,實際上是一個立場模糊的角色,他希望能左右逢源,儘可能地擴大自己的政治基礎,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源、政治資本
除此之外,貝·布托遇刺後,人民黨內部要立即選出一個新的、合適的政治領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謝里夫恰恰具有這樣的資格:他有一定的政治基礎、兩次出任政府總理,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果能利用現在的機會,把反對派的支持和票源爭取到自己一方,也就有可能成為反對派的領袖。果真如此,也不排除他的政治立場發生一定變化的可能性。目前,如何走向政治核心,可能是謝里夫更看重的事情。

世界著名刺殺事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