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巨吻棘頭蟲

豬巨吻棘頭蟲

豬巨吻棘頭蟲(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 Pallas)是棘頭動物門、巨吻目、寡棘吻科、巨吻棘頭蟲屬的1種。又稱蛭形棘頭蟲,主要寄生在豬小腸內,偶可寄生於人體,引起豬巨吻棘頭蟲病。中間宿主為昆蟲(天牛、金龜子等甲蟲)。國內分布乾南、北方各地區,國外廣泛分布於各大洲。

豬巨吻棘頭蟲豬巨吻棘頭蟲雄蟲
豬巨吻棘頭蟲屬於棘頭動物門,後棘頭蟲綱,原棘頭蟲目。稀棘棘頭蟲科,巨吻棘頭蟲屬。豬巨吻棘頭蟲寄生於人體小腸而引起的寄生蟲病。豬及野豬是其主要終宿主天牛及金龜子是其中間宿主。人們因進食這些昆蟲而感染,在人體不易成熟,故糞便中難找到蟲卵。成蟲以其頭部吻突及倒鉤侵入迴腸壁,直至肌層,局部腸壁有炎症及潰瘍,也可引起腸穿孔。患者可有噁心、厭食及腹痛,有時出現腸梗阻或腸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往往在手術時確診,皮試有助於診斷。單劑左鏇咪唑或硫雙二氯酚驅蟲有效。

形態

成蟲呈乳白色或淡紅色,體表有明顯的橫皺紋,尤以體前部為甚。存活時,蟲體背、
豬巨吻棘頭蟲豬巨吻棘頭蟲雄蟲
腹面略扁平,固定後為圓柱形,前端粗大,後端漸細,尾端鈍圓。整條蟲體由吻突、頸部和軀幹三部分組成。吻突呈球形,可伸縮,其周有5-6排尖銳透明的吻鉤,每排6個,呈螺鏇形排列。頸部短,圓柱形,與吻鞘相連。由於肌肉的活動,可使吻突縮入鞘內,吻鞘收縮時,吻突則伸出。無口及消化道,營養物質自體表吸收。雌蟲大小約為20-65×0.4-1.0cm,生殖器官特殊,隨著蟲體的發育,卵巢逐漸分解為卵巢球,其內卵細胞受精後,經漏斗狀的子宮鍾進入子宮,最後經陰道、生殖孔排出。雄蟲大小約為5-10×0.3-0.5cm,睪丸兩個,呈長圓形,前後排列於蟲體中部,輸精管的末端有8個橢圓形粘腺,其分泌物有封閉雌蟲陰道的作用,蟲體尾端有鍾狀交合傘。

蟲卵呈橢圓形,深褐色,大小約為67-110×40-65µm,卵殼厚,由三層組成:外層薄而透明;第二層明顯增厚,並有凹凸不規則的皺紋,一端閉合不全,呈透明狀,卵殼易從此處破裂;內層光滑而薄。成熟蟲卵內含一個幼蟲──棘頭蚴。

感染性棘頭體呈乳白色,外觀似芝麻粒狀,大小約為2.4-2.9×1.6-2.0mm,前端較寬平,中央因吻突縮入而稍凹陷,後端較窄。蟲體後1/5的體表有7-8條明顯的橫紋,體內可見吻突、吻鉤等的雛形,以及6-7個胞核。蟲體外有一層白色的結締組織囊壁包繞。

生活史

豬巨吻棘頭蟲主要寄生在豬和野豬的小腸內,偶爾亦可寄生於人、犬、貓的體內,
豬巨吻棘頭蟲豬巨吻棘頭蟲卵
中間宿主為鞘翅目昆蟲。發育過程包括蟲卵、棘頭蚴、棘頭體、感染性棘頭體和成蟲等階段。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由於對乾旱和寒冷抵抗力強,在土壤中可存活數月至數年。當蟲卵被甲蟲的幼蟲吞食後,卵殼破裂,棘頭蚴逸出,並穿皮腸壁進入甲蟲血腔,在血腔中經過棘頭體階段,最後發育為感染性棘頭體,約需3個月。

感染性棘頭體存活於甲蟲發育各階段的體內,並保持對終宿主的感染力。當豬等動物吞食含有感染性棘頭體的甲蟲(包括幼蟲、蛹或成蟲)後,在其小腸內約經1-3個月發育為成蟲。人則因誤食了含活感染性棘頭體的甲蟲而受到感染,但人不是豬巨吻棘頭蟲的適宜宿主,故在人體內,棘頭蟲大多不能發育成熟和產卵。

致病性

成蟲可寄生於人體迴腸的中下部,蟲數一般為1-2條。棘頭蟲以吻鉤附於腸黏膜上,造成黏膜組織充血、出血、壞死並形成潰瘍。隨後由於結締組織的增生,局部形成直徑為0.7-1.0cm大小的棘頭蟲結節,質硬並突出漿膜面,常可與大網膜組織粘連後形成包塊。若蟲體損傷達腸壁深層,也易造成腸穿孔,引起局限性腹膜炎。少數病人可由於腸粘連而出現腸梗阻。此外,常因蟲體更換固著部位,使腸壁組織發生多處病變。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偶爾可有食欲不振、乏力等。隨著蟲體代謝產物等毒性物質被吸收後,患者可出現消瘦、貧血、腹瀉、陣發性腹痛,以及噁心、嘔吐、失眠、夜驚等神經精神症狀。本病潛伏期為1-3。

實驗診斷

患者糞便中很少能查見蟲卵。診斷此病主要依據流行病學史及臨床症狀。個別病人可因服用驅蟲藥而排出蟲體,或因急腹症於手術時發現蟲體,則可以其形態特徵進行鑑定。

流行原則

人體豬巨吻棘頭蟲病,中國已報導數百例。因本蟲在人體內多不能發育成熟,
豬巨吻棘頭蟲豬巨吻棘頭蟲生活史
故人作為本病的傳染源和意義不大。豬是重要的傳染源。在遼寧、山東、河北、天津、河南、安徽、海南、四川、吉林和內蒙古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均有病例報導。

鞘翅目的某些昆蟲既是棘頭蟲的中間宿主,又是其傳播媒介。中國查明的主要有大牙鋸天牛、曲牙鋸天牛棕色鰓金龜等33種甲蟲,其成蟲階段的感染率可高達62.5%。棘頭蟲病的流行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在遼寧,大牙鋸天牛於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羽化為成蟲,兒童捕食後,約經30-70天發病。因此,病例多在9月中、下旬出現。而山東則在6-8月間患病的較多。

豬巨吻棘頭蟲的感染也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有關,在流行區,兒童有燒吃、炒吃,甚至生吃天牛、金龜的習慣,所以患者以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為主。

防治方法

宣傳衛生知識,教育兒童不要捕食甲蟲,加強對豬飼養的管理,提供圈養等,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尚無特效藥治療本病,早期患者服丙硫咪唑、甲苯咪唑等有一定療效。出現併發症時,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導致病症

豬巨吻棘頭蟲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重者可引起腸穿孔
豬巨吻棘頭蟲豬巨吻棘頭蟲成蟲
腸粘連、腸梗阻、腹膜炎等。主要寄生於豬體,某些甲蟲是中間寄主。在流行區有燒吃、煮吃甚至生吃甲蟲(天牛或金龜子)的習慣,此時存活在甲蟲體內的棘頭蟲幼蟲仍具有感染力。幼蟲進入人體後,一般經50-70天(早者30天)發病。作為中間寄主的甲蟲種類很多,中國已發現9科35種。在中國遼寧省主要為大牙鋸天牛,在山東省為曲牙天牛和棕色鰓金龜,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中國的遼寧、山東、河北、河南、吉林、安徽、廣東、四川和內蒙等省區報導300餘例。由於各種傳播媒介的分布地區及消長季節不同,所以本病的流行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如在遼寧省本病發生於9-10月份,10月中旬達高峰;而山東在6-8月份。因山東的甲蟲在5-6月份開始羽化,而遼寧的甲蟲須在7-8月份才能羽化。青少年和兒童感染較多,男性多於女性。
豬巨吻棘頭蟲屬棘頭動物門,後棘頭蟲綱,原棘頭蟲目,稀棘棘頭蟲科,巨吻棘頭蟲屬。成蟲乳白色,長圓柱狀,背腹略呈扁平,體表有環狀橫皺紋,前部較粗,有可伸縮的類球形的吻突,其上具有30餘個小鉤,排成5~6行,用以牢固地附著腸黏膜上,故得名。雌蟲較大,可長達半米以上,雄蟲常不足10cm。成蟲無口腔和消化道,靠其體壁表皮層的微孔吸收寄主小腸內的營養物。雌蟲生殖器官特殊,隨著蟲體的發育成長,卵巢分解成許多游離的卵巢球,其內的卵細胞逐漸發育成熟。體內受精,受精卵成熟後經蟲體後部的子宮鍾進入子宮、陰道,從生殖孔排出體外。
成蟲主要寄生在家豬小腸內,偶寄生於野豬、貓、狗及人的小腸內。雌蟲產出含有棘頭蚴的蟲卵,蟲卵隨經寄主糞便排出,在土壤中可存活數月或數年。蟲卵被甲蟲幼蟲吞食後,棘頭蚴在其腸內孵出,並借小鉤的活動穿過腸壁進入甲蟲血腔,經3-5個月或1年,發育為棘頭體,隨後吻突縮入體內形成囊狀,如芝麻粒大的感染性棘頭體,當人或豬等食入含感染性棘頭體的甲蟲後,感染性棘頭體在腸內約經1-3個月發育為成蟲,並引起症狀。
成蟲多數寄生於迴腸的中下部,一般為1-2條,最多達21條。以其吻突固著在腸黏膜上,造成機械性損傷和出血,且經常更換部位,致使腸壁多處受損,引起炎症、壞死和潰瘍。隨著寄主防禦功能的不斷增強,病變部結締組織大量增生,形成質硬的棘頭體結節,結節常突出漿膜面,在黏膜面僅有輕度隆起。結節多與大網膜組織或鄰近腸管粘連,形成包塊。由於蟲體機械損傷及其代謝產物的作用,患者表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消瘦、貧血等症狀;腹部壓痛處可觸及圓形或卵圓形包塊。蟲體吻突不斷向腸壁深層侵犯,可穿破腸壁,造成腸穿孔,引起局限性腹膜炎和腹腔膿腫等併發症;有時因腸粘連而引起腸梗阻等嚴重徵象。因人不是豬巨吻棘頭蟲的適宜終寄主,該蟲在人體內一般不能發育為具有生殖力的成蟲,病人糞便中極少見到蟲卵。早期用丙硫咪唑、甲苯噠唑等藥物治療,有併發症時採取相應措施。
預防措施為禁食甲蟲,特別要重視對兒童的教育。要改善豬的飼養管理,豬的糞便應進行無害化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