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薑片蟲

布氏薑片蟲

布氏薑片蟲是寄生人體小腸中的一種大型吸蟲,也是人類最早認識的寄生蟲之一。成蟲寄生在小腸,嚴重感染時可擴展到胃和大腸,蟲體數目可多達數千條,通常僅數條至數十條。壽命一般為數年。產卵數因受蟲數、蟲齡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變化很大。薑片蟲病是布氏薑片蟲感染所引起的腸道寄生蟲病。早在1600多年前中國東晉時就有記載。臨床上確診的第一個病例是在中國廣州發現的。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溫帶和亞熱帶的一些國家。

形態

成蟲長橢圓形、肥厚,新鮮蟲體呈肉紅色,背腹扁平,前窄後寬,長20-75mm,寬8-20mm,厚0.5-3mm,體表有體棘,為人體中最大的吸蟲。口吸盤近體前端,直徑約0.5mm,腹吸盤靠近口吸盤後方,漏斗狀,肌肉發達,較口吸盤大4-5倍,肉眼可見。咽和食管短,腸支呈波浪狀彎曲,向後延至蟲體末端;睪丸兩個,高度分支,前後排列於蟲體的後半部。陰莖袋呈長袋狀。卵巢具分支。子宮盤曲在卵巢和腹吸盤之間。缺受精囊,有勞氏管。卵黃腺頗發達,分布於蟲體的兩側。生殖孔位於腹吸盤的前緣。卵呈橢圓形,大小為130-140µm×80-85µm,淡黃色,卵殼薄,一端有不明顯的卵蓋。卵內含卵細胞一個,卵黃細胞約20-40個。

生活史

布氏薑片蟲的中間宿主為扁卷螺。
布氏薑片蟲布氏薑片蟲生活史
中國查見有本蟲幼蟲期感染的扁卷螺類常見的有:尖口圓扁螺(Hippeutiscantori)、半球多脈扁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凸鏇螺(Gyraulusconvexiusculus)、大臍圓扁螺(Hippeutisumbilicalis)等。以前二種分布較廣。終宿主是人、家豬、野豬等。成蟲寄生在小腸,嚴重感染時可擴展到和大腸,蟲體數目可多達數千條,通常僅數條至數十條。壽命一般為數年。產卵數因受蟲數、蟲齡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變化很大。

受精卵隨終宿主糞便排出,如到達水中,在適宜溫度(26-32℃)條件下經3-7周發育成熟,孵出毛螺。毛蚴侵入扁卷螺的淋巴間隙中,經1-2個月完成了胞蚴、母雷蚴、子雷蚴與尾蚴階段的發育繁殖。成熟的尾蚴從螺體逸出,在水中的水生植物如水紅菱、荸薺、茭白等及其他物體的表面,分泌出成囊物質包裹其體部,脫去尾部形成囊蚴。尾蚴亦可不附著在媒介植物或其它物體上,而能在水面結囊。終宿主食入囊蚴後,在消化液和膽汁的作用下後尾蚴脫囊,經1-3個月的發育變成成蟲。有人以尾蚴實驗感染豬獲得成蟲,說明尾蚴也有感染性。

致病性

成蟲蟲體較大,吸盤發達,吸附力強,造成的腸機械性損傷較其他腸道吸蟲明顯,數量多時還可覆蓋腸壁,妨礙吸收與消化,其代謝產物被吸收後可引起變態反應。被吸附的黏膜可發生炎症、出血、水腫、壞死、脫落以至潰瘍。病變部位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腸黏膜分泌增加。蟲數多時常出現腹痛和腹瀉,營養不良,消化功能紊亂,白蛋白減少,各種維生素缺乏;還可有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甚至腸梗阻。嚴重感染的兒童可有消瘦、貧血、浮腫、腹水、智力減退、發育障礙等。在反覆感染的病例,少數可因衰竭、虛脫而致死。

實驗診斷

糞便檢查檢獲蟲卵是確診薑片蟲感染的依據。各種蟲卵濃縮法可提高檢出率。但診斷為薑片蟲病還需考慮寄生的蟲數和臨床表現,前者可用計卵法得到粗略的印象。

蟲卵應與糞便中其他吸蟲卵如肝片形吸蟲及棘口類吸蟲卵進行鑑別。

防制原則

布氏薑片蟲的成蟲與幼蟲對宿主的選擇較嚴。尾蚴從螺體逸出後活動範圍小,

布氏薑片蟲布氏薑片蟲感染過程
在短時間內就在附近結囊。囊蚴暴露在外界環境中,乾燥時生存的時間短。因此,活囊蚴分布的空間受到限制。這是人和豬的薑片蟲病的流行區多呈小面積點狀分布的原因。福建等地調查證實,飲用含有本蟲囊蚴的生水也是感染薑片蟲病的一種重要方式,應引起重視。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溫帶和亞熱帶的一些國家。中國除東北、內蒙、新疆、西藏、青海、寧夏等省外,18個省、區已有報導。由於農業生產改革及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養豬飼料和飼養條件的改變,中國各地人和豬薑片蟲病流行情況發生明顯變化,許多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感染率和感染率迅速下降,一些地區出現新的流行點。該病流行決定於流行區存在傳染源、中間宿主與媒介,尤其是居民有生食水生植物的習慣者。

防治原則包括加強糞便管理,防止、豬糞便通過各種途徑污染水體;大力開展衛生宣教,勿生食未經刷洗及沸水燙過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勿飲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飼料餵豬;在流行區開展人和豬的薑片蟲病普查普治工作,吡喹酮是首選藥物;選擇適宜的殺滅扁卷螺的措施。

薑片蟲病

薑片蟲病是布氏薑片蟲感染所引起的腸道寄生蟲病。臨床以腹痛,
布氏薑片蟲布氏薑片蟲
慢性腹瀉,消化功能紊亂,營養不良,貧血為主要症狀。本病發生與生吃染有薑片蟲囊蚴的水紅菱、大菱、荸薺等水生植物有關,感染大多發生在采菱季節(7-9月)。年齡多見於5歲以上兒童。中醫稱薑片蟲為“赤蟲”。

由於小兒生吃不潔的生水菱角或荸薺,將附著其上的薑片蟲囊拗吞入腸胃,囊蚴逐漸發育為成蟲。成蟲寄生胃腸,脾胃受損,氣血耗傷,導致出現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證,甚至出現貧血等證。

1.患兒來自有食水菱、荸薺等水生植物的地區,曾有生吃的病史。

2.輕者可無症狀,或有輕度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重者有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甚至消瘦,浮腫,貧血,肝脾腫大等。

3.實驗室檢查,周圍血象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糞檢查有蟲卵或見棕紅色葉狀成蟲排出。
分型治療

l.驅蟲選用下列處方:

(1)檳榔30克,打碎後用清水500毫升浸1夜,濃煎1小時,早晨空腹1次服下,連服2~3天。

(2)檳榔10克,黑、白五各15克,研為細末,分兩包,空腹糖水沖服,連服3~5天。

(3)檳榔30克(打碎)、榧子肉30克(打碎),生大黃6克(後下),廣木香4.5克冰煎服,連服2~3天。

2.調理

(1)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健脾益氣,化濕理氣,適用於本病輕症驅蟲後調理。若納呆食少,加神曲1.克、谷麥芽各10克;大便推,加山藥10克、扁豆衣6克;盜汗者,加龍骨30克(先煎人浮小麥30克。

處方舉例:黨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山藥10克扁豆10克半夏10克陳皮6克紅棗5枚神曲10克甘草6克
(2)八珍湯加減,補益氣血,適用於本病重症驅蟲後調理。若乏力形瘦,加黃芪10克、蓮子肉10克;貧血,加制首烏10克、紅棗5枚;浮腫,加澤瀉10克、苡仁10克。

處方舉例:黃芪10克黨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當歸10克制首烏10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紅棗5枚甘草6克
採取措施

1.廣泛展開衛生宣教,熟食荸薺、菱角、藕及其他水生植物。

2.徹底治療患者,並作好糞便管理。

3.患兒驅蟲後,注意加強營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