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薑片吸蟲

布氏薑片吸蟲

片形科(Fasciolidae)薑片屬(Fasciolopsis),寄生於人和豬的小腸內,以十二指腸為最多,偶見於犬和野兔,通過強大的吸盤吸附於黏膜或者植入黏膜中,屬腸道寄生大型吸蟲。寄生於豬和人的小腸內可引起薑片吸蟲病(Fasciolopsiasis)。人體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茭白、荸薺和菱角等所致。感染主要引起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營養不良等。

成蟲形態

蟲體外觀

蟲體扁平,大而肥厚,形似斜切的薑片,故稱薑片吸蟲。新鮮蟲體呈肉紅色,固定後變為灰白色。

體長20~75mm, 寬8~20mm,厚0.5~3mm。

體表有小棘,易脫落。

口腹吸盤均在蟲體前端,相距較近。副吸盤呈漏斗狀,大小是口吸盤的4~6倍。肉眼可見其腹吸盤。

消化系統

消化器官有口、咽、食道、腸管。咽小,食道短,兩條腸管彎曲,但不分支,呈對稱性彎曲,波浪狀伸達蟲體後端,末端為盲腸。

生殖系統

薑片吸蟲為雌雄同體,每個成蟲每天大約產卵25 000個,生殖系統極為發達。

睪丸兩個,高度分支,呈珊瑚狀,前後排列在蟲體後部的中央。兩條輸出管合併為輸精管,膨大為貯精囊。雄莖囊發達。

生殖孔開口在副吸盤的前方。

卵巢一個,呈短的佛手狀分支,位於蟲體中部稍微偏前方。

卵模周圍為梅氏腺。

輸卵管和卵黃總管均與卵模相同。

卵黃腺位於蟲體兩側呈顆粒狀。

無受精囊。

子宮彎曲在卵巢和副吸盤之間,多充滿蟲卵。

蟲卵

呈淡黃色,長橢圓形或卵圓形,長寬比約為130~145μm × 85~97μm。卵殼很薄,有卵蓋。卵內含有一個卵細胞,呈灰色,卵黃細胞30~50個,內含脂質顆粒,緻密而相互重疊。

生活史

成蟲產卵 → 蟲卵 → 含毛蚴的蟲卵 → 毛蚴(3~7周) → 入侵扁卷螺發育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 → 附於水生植物(水浮蓮、菱角、水葫蘆等)或其他物體表面行成囊蚴 → 豬或人感染。

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化。

蟲卵發育3~7周后毛蚴逸出,主動侵入扁卷螺類體內發育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

尾蚴在水生植物或其他物體表面發育為囊蚴。由毛蚴侵入螺體至尾蚴逸出,在水生植物上行成囊蚴,平均需要50天。

人或豬因生食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

囊蚴在小腸內脫囊,並在1~3個月內發育到性成熟。

成蟲寄生於人或豬的小腸,引起疾病。

蟲體在豬體內的壽命為9~13個月,在人體內的壽命可達4年。

扁卷螺為薑片吸蟲的中間宿主。

水生植物為薑片吸蟲的媒介物。

豬為囊蚴保蟲宿主。

致病作用及症狀

人薑片吸蟲病

薑片蟲成蟲的致病作用包括機械性損傷及蟲體代謝產物被宿主吸收引起的變態反應。

薑片蟲的吸盤發達、吸附能力強,可使被吸附的黏膜壞死、脫落,腸黏膜發生炎症、點狀出血、水腫以至形成潰瘍或膿腫。病變部位可見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腸黏膜分泌增加,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輕度感染者可無明顯症狀。寄生蟲數較多時常出現腹痛和腹瀉及消化不良,排便量多、稀薄而臭,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甚至發生腸梗阻。在營養不良又反覆中度感染的病例,尤其是兒童,可出現低熱、消瘦、貧血、水腫、腹水以及智力減退和發育障礙,少數可因衰竭、虛脫而死。

豬薑片吸蟲病

致病作用

機械性損傷:薑片吸蟲以強大的口吸盤和腹吸盤僅僅吸住腸黏膜,使吸著部位發生機械性損傷,引起腸炎、腸黏膜脫落、出血甚至發生膿腫。

機械性堵塞:感染強度高時可機械性阻塞腸道,影響消化和吸收,甚至引起腸破裂或腸套疊而死亡。

奪取營養:由於蟲體大,蟲體吸取大量養料,使病畜生長發育遲緩,呈現貧血,消瘦和營養不良現象。

蟲體的毒素作用:蟲體代謝產物被動物吸收後,可使動物發生貧血和水腫,腸黏膜炎症、出血、水腫、潰瘍、壞死等。

症狀

薑片吸蟲多侵害幼豬,導致幼豬發育不良,被毛稀疏無光澤,精神沉鬱,低頭,流涎,眼黏膜蒼白,呆滯。食慾減退,消化不良,但有時有飢餓感。有下痢症狀,糞便稀薄,混有黏液。嚴重時表現為腹痛,水瀉,浮腫,腹水等症狀。患病母豬泌乳量減少,影響仔豬生長。

診斷

在流行區,根據臨床症狀和流行病學資料的分析,可做初步診斷,但確診需對病豬或患者做糞便檢查(豬病理學診斷可直接於小腸查找成蟲),套用直接塗片法和反覆水洗沉澱法查處蟲卵便可確診。

注意與肝片形吸蟲卵鑑別:

形狀更為橢圓;

卵蓋更小,卵蓋對端明顯增厚;

殼薄,常見為單層;

流行病學

地域分布

本病屬於地方性流行病,主要發生在亞洲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如越南、寮國、高棉、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家。

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如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雲南、上海、湖北、湖南、廣西、廣東、貴州、四川、重慶、海南和台灣等地。長江以北的山東、河南、河北、陝西和甘肅等地也有發生。

宿主媒介

中間宿主扁卷螺類廣泛分布於池塘、沼澤、溝渠及水田,常棲息於植物的葉下。絕大多數水生植物都可以作為薑片吸蟲囊蚴的附著媒介。而常用於青飼料的一些水生植物是豬感染的重要傳播媒介。

感染源

所有帶蟲患者與病豬均為傳染源。

傳播途徑

環境中(主要是水中)有扁卷螺存在;

水中有當作食品或飼料的水生植物;

用人糞或豬糞施肥;

生食水生植物或相關食品。

防治

治療

病畜常用而療效較高的治療藥物有下列五種:

吡喹酮:30~50mg/kg,一次口服。人病也常用此藥,用量遵醫囑。

硫雙二氯酚:也稱別丁。60~100mg/kg,混於少量精料中餵服。

硝硫氰胺:10mg/kg,一次口服。

硝硫氰醚:3%油劑,20~30mg/kg,一次口服。

敵百蟲:毒性較大,0.1g/kg,大豬每頭極量不超過8g,混在少量精料中餵給,早晨空腹飼喂,隔日一次,兩次為一療程。如有嘔吐或臥地不起等副反應時,應及時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解毒。

綜合性預防措施

糞便處理。在流行區,病豬的糞便是主要的傳播源,應儘可能地把糞便堆積發酵後再做肥料。同時人糞與豬糞也應同樣加以管理,以免人畜相互傳播。

定期驅蟲。在流行區,每年應在春秋兩季進行定期驅蟲。

消滅中間宿主扁卷螺。在每年秋末冬初較乾燥的季節,挖塘泥積肥,曬乾塘泥,以殺滅螺螄。低洼地區,塘水不易排盡時,則以化學藥品滅螺,如用 (10~50)×10濃度的硫酸銅,0.1%的生石灰,0.01%茶子餅以及硫酸氨、石灰氮等。

加強豬的飼養管理。不要放豬到池塘邊自由採食水生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