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穴土坑墓

豎穴土坑墓

豎穴土坑墓,豎穴土坑墓是一種特殊的埋葬方法,古人從地面豎直向下挖出葬坑,然後將死者垂直置入坑內,之後擺放隨葬品和其他殉祭物,再用土掩埋,屍體始終站立。豎穴土坑墓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戰國後期逐漸減少。

簡介

豎穴土坑墓是指垂直從地面下挖成葬坑,將死者納入坑內,擺放好隨葬品和其它殉祭物後再用土掩埋死者,直至將葬坑填平,這是中國墓葬形類的主流,是喪葬習俗中最常見、最流行的一種埋葬形式。早期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多較小較淺,僅能容屍,後來出現了規模較大的。這種墓葬習俗揭示了舊石器時代晚期,遠古人群陸續走出洞穴,開始在平地建造地穴式、半地穴式房屋的演進現象。受這種居住方式影響,才出現了與此相類似的豎穴土坑墓葬。

豎穴土坑墓按墓坑開掘的平面形狀大致可區分出長方形、方形、圓形或橢圓形、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殊異形、無規則形等等。

分布

豎穴土坑墓是新石器時代最為流行、數領作多的一種墓(葬)形。它廣泛地分布於中國地黃河流域華北東北西北各地。在長江流域華南的某些地區也有發現。

形狀分類

長方形墓

長方形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三代最常見、最流行的墓型。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湖南澧縣彭頭山文化中原地區裴李崗文化發現的此式墓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實例,它們說明了此式葬俗的發生與流行,在中國至少已有8000—9000年的歷史。新石器時代的此型墓,規模一般不大,長寬度多在2×u65297X米左右。個別特殊者,如四川西昌禮州新石器時代的此式墓,最長者達8.5米,屬於一種地方變異現象。夏商周時期的此式墓,隨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而顯示出明顯的差別。一般平民百姓墓與新石器時代的規模差不多,部分屬奴隸主貴族階層的此型墓規模通常較大,最大者占地面積達20多平方米。此型墓大多是一坑一人葬,新石器時代亦多見一坑兩人以上的合葬,西周時期則出現異穴並坑的合葬。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墓地發現一例未見屍骨僅有隨葬品的此型墓。福建曇石山、廣東佛山河宕、增城金蘭寺等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發現的此型墓,是開挖在貝丘堆積層中的長方豎穴“土坑”墓,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此地區因地制宜的一種獨特葬坑習俗。

方形墓

墓坑方正或接近方形,包括個別圓角方形在內。方形墓始見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階段。陝西西安半坡、寶雞北首嶺、臨潼姜寨、華陰橫陣、華縣元君廟、渭南史家等仰韶文化遺址中的多人合葬墓大多開掘成此形。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山東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的崧澤、良渚文化也都發現有相類的此型合葬墓。顯然,這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用於合葬的常見墓型,但在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中的半山、馬廠型遺址發現的單人墓,由於大多擁有較多的陶器隨葬,為便於陳放,故墓坑亦流行方形。夏商周三代主要流行一人一坑葬,故方形墓極為罕見。殷墟侯家莊西北岡商代王陵區曾發現有零星的方形墓。商代的車馬合葬墓,由於陳放馬車全體的緣故,葬坑也大多開掘成方形或接近方形。商代的方形墓在埋葬性質上與新石器時代同形墓顯然不同,應是對新石器時代方形墓的一種新的發展。

圓形墓

平面呈圓形或基本圓形。始見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湖南澧縣彭頭山文化發現的此型墓,表明此種葬俗迄今至少可上溯至距今8000—9000年。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階段尚未發現此型墓。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階段開始,此型墓開始呈現勃興的趨勢。河北邯鄲澗溝龍山文化遺址中曾發現數個此型墓,其中一個徑約1.8米,深約0.6米,在一層紅燒土下有十具人架無次序地疊壓著,個別發現頭部被砍痕跡,均為男性青壯年和五到十歲的兒童。另一圓坑埋人架五具,男女老幼兼有,擺放紊亂,或身首異處、或呈掙扎狀。甘肅齊家文化墓葬發現的此式墓,是利用廢棄的圓窖穴作墓坑,如皇娘娘台27號墓便是利用一灰坑埋葬兩具人架。顯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此形墓表露出較濃烈的被遺棄和賤葬的色彩。商代也發現有類似的圓形墓,安陽殷墟後岡遺址發現的殺殉坑或認為是祭祀坑,其平面形狀便是圓形的,坑內共埋人骨個體達73人之多,分三層掩埋,均是青年男女和兒童或嬰兒。商代的圓形墓在形狀和含義上可能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此型墓有某些關聯,但所持有的埋葬內容和寓義,則絕非新石器時代此型墓所能包容和囊括的。

亞字形墓

是一種有大型方形或亞字形墓室,帶四條長墓道,全形如古文字中的亞字的大型墓葬,或稱十字形墓。此型墓始見和僅見於商代,其形制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殷墟侯家莊西北岡王陵區發現的此型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占地面積達1800平方米,墓深亦達15米以上。西北岡王陵區迄今已發現8座此型墓。研究者認為這是一種非殷王而莫屬的王墓。山東益都蘇埠屯發現此形墓一座,是殷墟以外地點發現的唯一墓例,它被推定為薄姑國方國君王之墓。商代的亞字形墓均出現在商代晚期,而且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中國歷代墓葬種類中獨一無二的形式,也是從遠古到西周期間迄今所見規模最宏大的墓型。 

中字型墓 

墓室是一個大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前後各開掘延伸一條長墓道,墓葬全形象漢字“中”的外形故名。此型墓始見於商代晚期,流行於商代和西周兩朝。河南安陽殷墟和輝縣琉璃閣商文化遺址中已發現十多座此型墓,河南濬縣辛村、北京房山琉璃河、陝西西安張家坡等西周遺址中亦先後發現此型墓。在此型墓中,規模最大的當數安陽殷墟武官村大墓,其墓室面積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全墓總面積達340平方米。這是在形制規模上僅次於亞字形的大墓,墓主的身份毫無疑問都是商周時期的大貴族,如西安張家坡新近發現的此型墓,據隨葬銅器自銘及其它共存現象分析可知,其是西周時期大貴族井(邢)叔的墓。

甲字形墓

墓室一般也是一個大型的長方形或方形以及特殊變異形的橫穴洞室,墓室一端延伸出一條墓道,全墓平面約呈“甲”字的外形,故名。據目前資料看,甲字形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中已初見早期形態或雛型,這便是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中所見的凸字形墓。真正確立和成熟的形態始於商代。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類型遺址發現的凸字形墓,墓室是橫穴掏洞,外延豎穴墓道,這是迄今所見中國最早的帶墓道的墓,已初具甲字形墓的雛形。甘肅齊家文化中也發現類似的凸字形墓,一般是橫穴洞室外延一條梯形或長方形的豎穴墓道。此類墓有單人葬和合葬,死者是一般氏族成員。商代晚期是甲字形墓確立和發展、規模最宏大、隨葬最講究的時期。安陽殷墟侯家莊西北岡王陵曾發現七座,河南羅山蟒張也發現1座,前者的墓主是王室成員或貴族,如傳說司母戊大銅鼎所出土的甲字形墓,據鼎中銘文記述,墓主是武丁王的配偶即王后司母戊(婦妌),後者是諸侯方國的君主或貴族。陝西寶雞茹家莊等遺址發現的此形墓,說明西周時期也流行甲字形墓習俗。從茹家莊墓地發掘的兩座此型墓,結合出土遺物和銘文情況看,可知墓主是當地的貴族。

殊異形墓

豎穴土坑墓發掘現場豎穴土坑墓發掘現場

指一些形狀較特殊和奇特的墓。據簡略的報導而知,湖南彭頭山文化中的墓葬見有橢圓形和勺形。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1986年發掘的1193號大墓,墓室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7.68米,寬5.45—5.25米,墓室四角各延伸出一條長墓道。這是琉璃河墓地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和唯一帶四條墓道的墓,墓的平面全形也是商周墓葬形制中絕無僅有的。據形制特點、隨葬銅器罍、盉的銘文記錄和其它出土現象觀察,該墓墓主顯然是西周時期燕國中一位地位顯赫的燕侯君主。河南洛陽東郊擺駕路口1952年發掘的幾座西周墓,形制也比較特殊,其墓室大體是呈長方形的豎穴土坑,較特殊的是在墓室一端延伸出來的一條墓道均作曲尺形,這種墓形也是西周墓葬主要是指無一定墓壙,出土於灰坑(垃圾坑)中的墓。此類墓始見於仰韶文化階段,陝西西安半坡、華陰橫陣、邠縣下孟村、華縣泉護村、河南陝縣廟底溝、臨汝大張等仰韶文化遺址中均發現有此類墓。此類墓的死者埋葬時沒有一定的墓壙和固定葬式,大多依附在較規整的灰坑中。龍山文化階段也發現不少此型墓,陝西西安客省莊、河南洛陽矬李等龍山遺址並不乏在灰坑中埋人的現象,所埋者,有的較規整並有隨葬品,有的骨架凌亂,一無所有。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和殷墟文化諸遺址中發現的數量較多的此型墓,說明夏商時期繼承了前代的傳統,較普遍地流行著這種葬俗。西周時期已基本上見不到此型墓例,說明此種葬俗已逐漸被社會所淘汰。從不同時期此類墓所反映的埋葬現象觀察,此類墓原來應是一種無壙穴的下葬,是一種沒有正式埋葬含意的遺棄葬,墓葬的死者大多應是凶死者、貧賤者和奴隸。《周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這種葬之中野、不封不樹的習俗實質上便是一種無埋葬意識的遺棄葬,其與考古發現的灰坑遺棄葬應是一脈相承的。

發掘

山西省文物專家日前在晉城市和村發現一處戰國時期的古墓,古墓為豎穴土坑墓。道路工人修建晉城至陽城公路時,在和村附近意外發現了這座戰國古墓。經現場調查,考古專家發現古墓為豎穴土坑墓,墓中出土了6件陪葬品和少量人骨殘骸。隨葬品均為陶器,其中陶罐3個、陶豆2個、陶鼎1個,除了一個陶豆保存完整,其餘陶器均有不同程度損傷。陶豆是古代的一種食器,形似高足盤,用於盛放食品。文物專家根據陶器的器型,判斷該墓為戰國時期墓葬。從陪葬品看,豎穴墓葬適用於有一定身份的墓主。在晉東南發現豎穴土坑墓十分罕見,為研究戰國墓葬習俗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