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手法

是文學創造一種方式,用於暴露對象的缺點和可笑之處,常採用誇張或反諷(irony)等方式,從而產生幽默的效果。

簡介

拼音:fěnɡcìshǒufǎ

原文:Technique

文學創造一種方式,用於暴露對象缺點和可笑之處,常採用誇張反諷(irony)等方式,從而產生幽默效果

魯迅說:“一個作者,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誇張地筆墨--但自然也必須是藝術地--寫出成一群人的成一面的真實來,這被寫的一群人,就稱這作品為`諷刺’。”這就是說作者在真實的基礎上,以諷刺嘲諷手法,或用比喻,或用誇張,揭露腐朽落後的現象批判愚昧反動行為,使人在會心的笑聲中予以否定,這種手法就是諷刺手法。

諷刺

諷刺是一種文學手法,用於暴露對象的缺點和可笑之處,常採用誇張或反諷(irony)等方式,從而產生幽默的效果。當然也可以用拙劣模仿作戲毗鄰並置並列對比類似類推等也經常用於諷刺手法種。如果說反話(反諷)就是諷刺的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嚴格來說,諷刺(satire)是一種俗稱類型;而反諷(irony)則是一種比較具體的修飾手法。

中文的「諷刺」一詞在唐代所寫的《隋書》中即已經出現,收錄於《全唐詩》的高駢《途次內黃馬病,寄僧舍呈諸友人》一詩中也提到了該詞。諷刺在日文漢字中寫作「風刺」或「諷刺」。

西方諷刺(風刺)小說,大概可以上推到古羅馬帝國希臘語作家路吉阿諾斯(常見的譯名是從英語音譯的琉善或盧其安;盧奇安,路吉阿諾斯是周作人根據希臘語發音翻的)的「真實的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稱,寫一群人到月亮上面、極樂世界(周作人譯「福人島」)等好幾個地方遊歷的經過,標題「真實的故事」就是極大的反諷。

後世傑出的諷刺小說:法國拉伯雷的《巨人傳》、英國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都受到路吉阿諾斯小說很深的影響,有很濃的奇幻色彩。

也有漢文譯本的法國勒薩日《吉爾·布拉斯》、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諷刺性非常強烈,但已經是寫實,不比前面幾種是虛實交錯,以虛為主。

吉爾·布拉斯和吉訶德先生都是遊走四方的人物,這與西方的流浪漢小說傳統有關。流浪漢小說以主角遊走四方的見聞閱歷反映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在西班牙尤其盛行,現存最古的西班牙流浪漢小說是《小癩子》(《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著名作品有克維多的《騙子外傳》等。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文學的曠世巨著,奠定了現代西班牙語文的基礎,而且,賽萬提斯的寫作手法非常新穎,對現代小說有極深遠的影響。

捷克的《好兵帥克》也是諷刺小說的名作。

現代中國諷刺小說名篇有魯迅《阿Q正傳》、《故事新編》;老舍《趙子曰》、《二馬》、《馬褲先生》、《駱駝祥子》;沈從文《阿麗思中國遊記》;錢鍾書《圍城》等。

手法

方法技巧

宋楊萬里《栟楮江濱芙蓉一株發紅白二色》詩之二:“司花手法我能知,說破當知未大奇。”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大抵幻術多手法捷巧。”馬南邨《燕山夜話·古代的漫畫》:“也許正是經過了這些實際的考驗之後,畫家終於選擇了以鬼為諷刺對象的這種漫畫手法。”

彈奏或療傷時手指動作的法度

《紅樓夢》第八六回:“有一套琴譜,甚有雅趣,上頭講的琴理甚通,手法說的也明白,真是古人靜心養性的工夫。”《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手法總論》:“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於舊也。但傷有重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遲速,及遺留殘疾與否,皆關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盡其法也。”

猶手段。謂應付人事的權術

魯迅《南腔北調集·真假董吉訶德》:“可是中國的老百姓未必都還這么蠢笨;連這點兒手法也看不出來。”

諷刺手法種種

無不運用諷刺手法

中外著名作家如:吳敬梓、魯迅、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等,無不運用諷刺手法,為世界文壇創造了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題,在技法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為我們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經驗與範例。

諷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靈活,或正面進攻,或旁敲側擊;或諷刺揶揄;或正顏厲色;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歸納起來,諷刺手法有大致有以下幾種:

漫畫法

魯迅說:“漫畫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方法是‘誇張’。”誇張是漫畫的特點。漫畫式的諷刺手法其特點也是誇張,把把人或事的假、醜、惡加以擴大或縮小,使之變相,變形,以突出這一側面的特徵,達到諷刺的目的。《儒林外史》寫愛錢如命的嚴監生疾終正寢時,著力刻畫了他豎著的兩個手指頭,這兩個手指頭揭示了他全部性格中最本質的特徵:守財奴的愛錢如命。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也採用這種手法,揭露不同社會的光怪陸離現象,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對比法

即把被諷刺的對象,在對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後不同的言行上進行描述,以顯示被諷刺對象的愚蠢可笑。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圍繞于勒有無金錢,以冷漠峻峭的筆調描寫菲力普夫婦言行、態度,前後判若兩人的變化,使讀者不難看出夫婦二人的極度虛偽、冷酷無情,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契訶夫的《變色龍》通過描寫警官奧楚蔑洛夫圍繞狗的主人是誰的易變、善變,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社會的黑暗。

托物法

這是一種把諷刺對象托比於某物,使諷刺對象具體化、形象化的手法。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在宣傳自己的主張、駁難對方時,經常使用這種方法。《惠子相梁》中的惠子聽信傳言,莊子來代他為相,非常恐懼。而莊子卻給好友講了一個風趣的故事,把自己比作鵷雛(古代傳說中像鳳凰一樣的鳥),好友比作貓頭鷹,梁國則比作腐鼠。極力描寫了高尚的志趣,而貓頭鷹得一腐鼠便視為致珍美味的神態。諷刺之意溢於言表,這種技法在諸子百家著作及《戰國策》中屢有所見,有些故事所表現出的人物的機敏與幽默、詼諧,直到今天還為人們津津樂道。

反說法

人的感情發展到了極頂,往往會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現出來;在語言上就是“說反話”。作為諷刺手段的“反話”,是“反話正說”,用肯定讚美的語言描述明顯的醜惡、虛假的現象,表達作者的鄙視與挖苦。《藤野先生》開頭一段對“清國留學生”的描寫,表達的正是厭惡之極的情感。

“實在標緻極了”一點也不標緻。稱他們標緻,是明顯的諷刺。當任何指斥的言詞都不足以把憤怒之情表達的暢淋漓時,便化為反語成了諷刺,反語的諷刺,較之直言指責更為有力,表達的厭惡之情更為強烈。

作者是怎樣運用諷刺手法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會諷刺小說,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科舉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醜惡嘴臉和封建末世衰頹的世風。仔細探究課文的諷刺手法,對我們閱讀這部小說很有幫助。課文的諷刺手法有:

誇張手法

范進因中舉喜極而瘋,在挨了一個巴掌後才清醒過來,這是故事的基本情節,是用誇張手法虛構出來的。這看來似乎離奇得很,卻如魯迅所說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可信的。理由是,當時士人熱衷於科舉,一旦功名到手就驚喜若狂,更何況范進20歲開始應試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長的等待之後,他的願望終於變成現實,又怎能不驚喜得發瘋呢!中舉,對范進來說自然是榮耀之至,但挨巴掌卻是受辱,榮而後辱,這是作者有意鞭撻他的醜惡靈魂,具有極強的諷刺意義。

對比手法

文中寫胡屠戶用的是對比手法,通過他對范進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來揭示他嗜錢如命、嫌貧愛富、庸俗自私的市儈性格。

運用典型細節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寫范進的瘋態:

……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這些細節生動地揭示了范進內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內心而言,他是個勝利者,他感到揚眉吐氣,因而拍著手大笑;他要向周圍的人宣布自己的宿願已經實現,所以往門外飛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卻是個失敗者,頭髮跌散,兩手黃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湯雞一樣。這就是強烈的諷刺。

又如,寫胡屠戶的貪婪相:

……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與他道:“方才費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爹拿了去。”屠戶把銀子攥在手裡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裡還有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屠戶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裡揣……

這裡揭示的是胡屠戶言語和動作的矛盾:銀子已經緊緊地攥在手裡了,嘴上卻偏說不要,暴露了這個市儈嗜錢如命的本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