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實用技術

計算機網路實用技術

本書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技能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按中職學生認知特點安排體例結構與教學內容。書中重點介紹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理論,區域網路體系結構,各種常見網路傳輸介質,網路設備的簡單使用,Internet的套用,以及網路管理與安全等內容。本書為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網路技術”課程的教材,也可供廣大網路愛好者閱讀參考。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1

版權資訊

書 名:計算機網路實用技術
作 者:付捷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
ISBN:9787115171320
開本: 16
定價:19.80 元

圖書目錄

第1章計算機網路基本知識簡介.
1.1計算機網路概念
1.1.1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線起來,在網路作業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定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1.1.2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按廣義定義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線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線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它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作業系統。有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線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定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線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按連線定義

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線路互連起來的、資質的計算機集合,確切的說就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終端及其附屬設備用通信設備和通信線路連線起來,並配置網路軟體,以實現計算機資源共享的系統。

按需求定義

計算機網路就是由大量獨立的、但相互連線起來的計算機來共同完成計算機任務。這些系統稱為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s)
1.1.3計算機網路的用途
1.2計算機網路的產生
1.2.1具有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
1.2.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機系統
1.2.3計算機-計算機網路
1.3Internet的發展簡史
1.3.1Internet發展簡史
隨著NSFnet的建設和開放,網路節點數和用戶數迅速增長。以美國為中心的Internet網路互聯也迅速向全球發展,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紛紛接入到Internet,使網路上的通信量急劇增大。
1992年,Internet上的主機超過1百萬台。1993年,Internet主幹網的速率提高到45Mbps。到1996年速率為155Mbps的主幹網建成。1999年MCI和WorldCom公司將美國的Internet主幹網速率提高到2.5Gbps。到1999年底,Internet上註冊的主機已超過1千萬台。
Internet的迅猛發展始於20世紀90年代。由歐洲原子核研究組織CERN開發的全球資訊網WWW被廣泛使用在Internet上,大大方便了廣大非網路專業人員對網路的使用,成為Internet發展的指數級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WWW的站點數目也急劇增長,1993年底只有627個,1994年底就超過1萬個,1996年底超過60萬個,1997年底超過160萬個,而1999年底則超過了950萬個,上網用戶數則超過2億。Internet上的數據通信量每月約增加10%,Internet的發展非常迅速,據預測,到2002年,全球Internet的用戶將達到4.5億。以我國Internet的發展為例,截止到2001年7月,上網計算機數已達到約1002萬台,上網用戶人數約2650萬人,僅CN下註冊的域名數已達到近13萬個,而WWW站點已達到24萬個。
1.3.2我國Internet發展簡史
1.4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4.1根據網路覆蓋區域分類
1.4.2根據網路傳輸技術分類
1.4.3根據網路控制方式分類
1.5常見的計算機網路拓撲結構
1.5.1星型拓撲結構
1.5.2樹型拓撲結構
第2章區域網路體系結構簡介
第3章網路傳輸介質
第4章網路設備
第5章網路管理員全
第6章Internet的套用
參考文獻
……

圖書信息2

基本信息

作 者: 佟曉筠,楊書華主編
出 版 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4-1-1 字 數: 版 次: 1 頁 數: 371 定價:¥29.00 I S B N : 9787111132172

內容簡介

本書是21世紀高等院校機電類規劃教材之一。本書按照“高角度、低起點”的原則進行編寫。一方面結合當前網路的發展趨勢,介紹當前最先進的主流網路技術,拋棄陳舊的技術內容;另一方面,從低起點出發,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詳細介紹網路最基本、最實用的部分,摒棄繁瑣的理論,注重實用的網路知識、組網、建網與網路實用使用技術。全書共分為9章,其中第一、二章介紹計算機網路與數據通信的基礎知識;第三章介紹網路硬體功能以及如何用網路硬體組網的技術;第四、五章介紹區域網路與廣域網組網工作原理與建網實例;第六章介紹目前最先進、流行的Internet網路原理與組網技術;第七、八章介紹Windows 2000網路作業系統及其套用、UNIX網路作業系統及其套用技術;第九章綜合前面知識,介紹實用網路配置及案例。
本書內容豐富,結構合理,實用性強。除做高等院校機電類教材外,還適合廣大計算機網路用戶和各大院校師生閱讀,也可以供開發設計人員、網路運行維護和管理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
第一節 計算機網路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計算機風絡的定義、功能與套用
第三節 計算機網路的結構與組成
第四節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第五節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第六節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與協定
第七節 ISO/O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第八節 TCP/IP協定參考模型
第二章 網路中的數據通信基礎知識
第一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數據通信技術
數據通信技術:數據通信是以“數據”為業務的通信系統,數據是預先約定好的具有某種含義的數字、字母或符號以及它們的組合。數據通信是20世紀5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滲透與結合而興起的一種新的通信方式,它是計算機和通信相結合的產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普及與計算機遠程信息處理套用的發展,數據通信應運而生,它實現了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計算機與終端之間的傳遞。由於不同業務需求的變化及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數據通信經過了不同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數據傳輸技術
第四節 數據交換技術
在數據通信系統中,當終端與計算機之間,或者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不是直通專線連線,而是要經過通信網的接續過程來建立連線的時候,那么兩端系統之間的傳輸通路就是通過通信網路中若干節點轉接而成的所謂“交換線路”。
在一種任意拓撲的數據通信網路中,通過網路節點的某種轉接方式來實現從任一端系統到另一端系統之間接通數據通路的技術,就稱為數據交換技術。
數據交換技術主要是電路交換、分組交換和報文交換。
電路交換由於電路交換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雙方之間建立一條被雙方獨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雙方之間的交換設備和鏈路逐段連線而成),因而有以下優缺點。
①由於通信線路為通信雙方用戶專用,數據直達,所以傳輸數據的時延非常小。
②通信雙方之間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雙方可以隨時通信,實時性強。
③雙方通信時按傳送順序傳送數據,不存在失序問題。
④電路交換既適用於傳輸模擬信號,也適用於傳輸數位訊號
⑤電路交換的交換的交換設備(交換機等)及控制均較簡單。
缺點:
①電路交換的平均連線建立時間對計算機通信來說嫌長。
②電路交換連線建立後,物理通路被通信雙方獨占,即使通信線路空閒,也不能供其他用戶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
③電路交換時,數據直達,不同類型、不同規格、不同速率的終端很難相互進行通信,也難以在通信過程中進行差錯控制
分組交換:分組交換仍採用存儲轉發傳輸方式,但將一個長報文先分割為若干個較短的分組,然後把這些分組(攜帶源、目的地址和編號信息)逐個地傳送出去,因此分組交換除了具有報文的優點外,與報文交換相比有以下優缺點:
①加速了數據在網路中的傳輸。因為分組是逐個傳輸,可以使後一個分組的存儲操作與前一個分組的轉發操作並行,這種流水線式傳輸方式減少了報文的傳輸時間。此外,傳輸一個分組所需的緩衝區比傳輸一份報文所需的緩衝區小得多,這樣因緩衝區不足而等待傳送的機率及等待的時間也必然少得多。
②簡化了存儲管理。因為分組的長度固定,相應的緩衝區的大小也固定,在交換結點中存儲器的管理通常被簡化為對緩衝區的管理,相對比較容易。
③減少了出錯機率和重發數據量。因為分組較短,其出錯機率必然減少,每次重發的數據量也就大大減少,這樣不僅提高了可靠性,也減少了傳輸時延。
④由於分組短小,更適用於採用優先權策略,便於及時傳送一些緊急數據,因此對於計算機之間的突髮式的數據通信,分組交換顯然更為合適些。
缺點:
①儘管分組交換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少,但仍存在存儲轉發時延,而且其結點交換機必須具有更強的處理能力。
②分組交換與報文交換一樣,每個分組都要加上源、目的地址和分組編號等信息,使傳送的信息量大約增大5%~10%,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效率,增加了處理的時間,使控制複雜,時延增加。
③當分組交換採用數據報服務時,可能出現失序、丟失或重複分組,分組到達目的結點時,要對分組按編號進行排序等工作,增加了麻煩。若採用虛電路服務,雖無失序問題,但有呼叫建立、數據傳輸和虛電路釋放三個過程。
報文交換:報文交換是以報文為數據交換的單位,報文攜帶有目標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換結點採用存儲轉發的傳輸方式,因而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
①報文交換不需要為通信雙方預先建立一條專用的通信線路,不存在連線建立時延,用戶可隨時傳送報文。
②由於採用存儲轉發的傳輸方式,使之具有下列優點:a.在報文交換中便於設定代碼檢驗和數據重發設施,加之交換結點還具有路徑選擇,就可以做到某條傳輸路徑發生故障時,重新選擇另一條路徑傳輸數據,提高了傳輸的可靠性;b.在存儲轉發中容易實現代碼轉換和速率匹配,甚至收發雙方可以不同時處於可用狀態。這樣就便於類型、規格和速度不同的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c.提供多目標服務,即一個報文可以同時傳送到多個目的地址,這在電路交換中是很難實現的;d.允許建立數據傳輸的優先權,使優先權高的報文優先轉換。
③通信雙方不是固定占有一條通信線路,而是在不同的時間一段一段地部分占有這條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線路的利用率。
缺點:
①由於數據進入交換結點後要經歷存儲、轉發這一過程,從而引起轉發時延(包括接收報文、檢驗正確性、排隊、傳送時間等),而且網路的通信量愈大,造成的時延就愈大,因此報文交換的實時性差,不適合傳送實時或互動式業務的數據。
②報文交換隻適用於數位訊號。
③由於報文長度沒有限制,而每箇中間結點都要完整地接收傳來的整個報文,當輸出線路不空閒時,還可能要存儲幾個完整報文等待轉發,要求網路中每個結點有較大的緩衝區。為了降低成本,減少結點的緩衝存儲器的容量,有時要把等待轉發的報文存在磁碟上,進一步增加了傳送時延。
總之,若要傳送的數據量很大,且其傳送時間遠大於呼叫時間,則採用電路交換較為合適;當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鏈路組成時,採用分組交換傳送數據較為合適。從提高整個網路的信道利用率上看,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優於電路交換,其中分組交換比報文交換的時延小,尤其適合於計算機之間的突髮式的數據通信。
第五節 差錯控制技術
習題
第三章 網路硬體與組網技術
第一節 網域中的硬體分類與功能
第二節 終端網的組成
第三節 遠程拔號網的組成
第四節 局域常見的結構及組成
習題
第四章 區域網路技術
第一節 區域網路概述
第二節 邏輯鏈路控制子層
第三節 乙太網
第四節 IEEE802.5標準——令牌環網
第五節 高速區域網路
第六節 虛擬區域網路
第七節 網路互連
第八節 結構化布線系統及其實例
習題
……
第五章 廣域網技術
第六章 Internet技術與網路安全
第七章 Windows2000使用與管理
第八章 UNIX網路技術
第九章 實用網路配置及案例
參考文獻

圖書信息3

基本信息

書號:
計算機網路實用技術
7-113-09172
作者:張繼山等
定價:24.00元
出版日期:2008.09
適用專業:計算機類專業
套系名稱:安徽省“十一五”規劃教材
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

內容簡介

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對網路實用技術的學習需求,特別是為了提高高職高專計算機類專業學生的網路實際操作能力,本書在介紹網路基本概念、數據通信知識、TCP/IP協定參考模型等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了網路實用技術,如TCP/IP協定的實際套用、網路作業系統Windows Server 2003的配置與管理、Linux系統管理、實用區域網路的組建與套用等,並且安排了相應的實訓項目。

圖書目錄

第1章 計算機網路概述
第2章 區域網路技術
第3章 TCP/IP協定
第4章 Windows系統管理基礎
第5章 Red Hat Linux系統管理基礎
第6章 Windows Server 2003網路服務
第7章 網路組建與套用
參考文獻

圖書信息4

基本信息

書號:
計算機網路實用技術
7-113-08542
作者:趙喆等
定價:24.00元
出版日期:2008.02
適用專業:計算機類專業
套系名稱:高等職業院校規劃教材計算機網路技術系列
開本:16開
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8章,內容包括計算機網路概述、數據通信技術基礎、開放系統互連(OSI)參考模型、區域網路技術、TCP/IP體系結構及相關協定、網路設備、網路技術套用、網路管理與安全。

圖書目錄

第1章 計算機網路概述
第2章 數據通信技術基礎
第3章 開放系統互連(OSI)參考模型
第4章 區域網路技術
第5章 TCP/IP體系結構及相關協定
第6章 網路設備
第7章 網路技術套用
第8章 網路管理與安全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