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寺[四川省閬中市寺廟]

觀音寺[四川省閬中市寺廟]

觀音寺坐落於四川省閬中市城東公園路,建於明朝,是佛教聖地。寺內藏經有八百餘卷,但在民國初年因火災不慎而燒毀,如今只有天王殿、羅漢殿、大雄殿保存完好。現存的建築都別具匠心,獨有一番風采。觀音寺在1994年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閬中觀音寺 閬中觀音寺
觀音寺位於四川省閬中市城東公園路,建於 明朝初年,自明以來即為 佛教聖地,也是閬中名剎。原為唐代名剎開元寺修建於唐朝初期,取開國紀元之義。據史料記載,直到元明朝,它仍為閬中最大的寺廟。後來隨著時光流逝,開元寺遭到殘毀。公元1496年,壽王祜封藩保寧,在西城修建王府,將明初的觀音寺拆遷到開元寺舊址,重新進行修建。從而使觀音寺取代開元寺成為巴西最大的寺院。昔日的觀音寺規模宏闊,背負覘星台、面對嘉陵江、門臨潺潺溪流,周圍翠竹千竿環繞成蔭,環境極為清靜幽雅,漫步其間,處處都能使人感受到“香飛常入佛座上,葉落不到經窗前”的禪趣。洪武年間藏經八百餘卷,民國初年,不慎失火,藏經樓及所藏佛經化為灰燼。現存天王殿、羅漢殿、大雄殿保存完好,均為歇山式屋頂,斗拱繁複,別具匠心,至今氣勢猶存。明宰相 嚴嵩所書有"佛都"二字匾額,明尚書洪鐘許贊、四川按察司僉事分巡川北道楊瞻、清邑人王應沼均留有詩文。可惜民國時,觀音寺的第四重主體結構——藏經樓被大火化為灰燼,內藏的800餘卷經書也未能倖免。相傳觀音寺內還存有開元寺遺留的兩尊大頭坐銅佛像。重約六百斤,高四尺七寸,下寬五尺。不僅其容慈祥端莊而且鑄造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此佛後來移存桓侯祠,在十處動亂中遭到損毀。

松花井

閬中觀音寺 閬中觀音寺
松花井開鑿於公元621年,歷來是開元寺及觀音寺僧人的取水場所。其造型美觀,水源豐裕,瑩潔甘芳,沸而無沉,長年不竭。又有“八角鏡”之稱。

相傳主持觀音寺之僧譚仙,曾置亭於古井上,請地方官撰寫了《古松花井》碑文,將古井之水加神化,稱之為“觀自在菩薩甘露水”。吸引世人取水治病,居然靈驗。傳說是否真實,我們無以考究,但今天人們採取先進的原子光譜分析證實:松花井的水具有富銅低鎘特徵,屬沙岩裂隙型泉水,用松花井水釀造出來的“保寧醋”,其甘香純正,成為我國四大名醋,香飄海內外,幾乎沒有有害細菌。

保護級別

1994年12月15日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