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聖經

視覺聖經

《視覺聖經》由北京大學視覺傳播藝術家張浩達先生,美國舊金山大學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合作研究員、著名基督教專家文庸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荒園女士精心選編、修訂、撰寫。這部講述將近兩千年中西方有關的繪畫,按《聖經》故事的前後順序編排。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聖經》不僅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一部世俗的珍貴歷史文獻,是人類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出現在遙遠古代的,色澤絢麗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文藝作品。如同其他類似的書籍一樣,《聖經》中的故事反映了人類的社會心理演變進程,無論他們的種族、語言和文化如何,它反映的是人類渴望與追求真理願望的一種形式。自從《聖經》問世之後,《聖經》中的許多故事就一直吸引著歷代的藝術家,而且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描繪聖經故事的時候往往攙雜進去大量的自我想像,以及那個時代人們許多生活的場景和對事物的看法。也有一些藝術家,雖然描繪的是《聖經》中的故事,而他們真實的目的常常只是借用《聖經》中的故事或人物來反映他們自己當時的心態。通過這些美麗的作品,使我們又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部分歷史,而且是視覺化的歷史。

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北京大學視覺傳播藝術家張浩達先生,美國舊金山大學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合作研究員、著名基督教專家文庸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荒園女士精心選編、修訂、撰寫了這部《視覺聖經》,將近兩千年中西方有關的繪畫,按《聖經》故事的前後順序編排。繪畫的作者,出生於不同的國度,義大利、法國、俄國、荷蘭、西班牙……,不同的時代,羅馬帝國晚期、中世紀早期、文藝復興時期、近現代。他們的作品風格各異,有古典主義,有浪漫主義,有印象派,也有抽象派。寫實的、誇張的、變形的,色彩紛呈。其中大部分畫面是第一次與中國讀者見面。本書編者以生動的文字,介紹了作品原典出處、畫家生平、藝術風格,並別出心裁地以圖示的方式對畫面結構進行了分析,使您在賞心悅目之餘,得到較為全面、系統的宗教、藝術和文化知識。

書籍目錄

引 言…………………………………………………………………………………1

繪 畫…………………………………………………………………………………1

教堂玻璃畫……………………………………………………………………………205

教堂建築………………………………………………………………………………223

藝術流派………………………………………………………………………………241

歷史的遺蹟……………………………………………………………………………253

附 錄…………………………………………………………………………………267

一、繪畫標題中文索引(按漢語拼音次序排列)………………………………268

二、繪畫標題英文索引…………………………………………………………269

三、繪畫作者的英文姓名及作品索引…………………………………………271

四、繪畫標題中文索引(按天主教譯名排列)…………………………………274

五、主要參考資料………………………………………………………………275

後 記…………………………………………………………………………………276

繪畫目錄

(按聖經故事順序排列)

1創造天地 (4) 30 聖母訪親 (62)

2最早的故事 (6) 3l耶穌降生(64)

3亞當與夏娃 (8) 32 報佳音 (66)

4失樂園 (10) 33 三王來朝 (68)

5挪亞方舟(一) (12) 34 聖母與聖子(一) (70)

6洪水滅世 (14) 35 聖母與聖子(二) (72)

7挪亞方舟(二) (16) 36 聖母與聖子(二) (74)

8巴別塔 (18) 37 聖母與聖子(四) (76)

9羅得逃出所多瑪 (20) 38 聖母與聖子(五) (78)

10 亞伯拉罕獻以撒 (22) 39 兒童耶穌和他的父母 (80)

11 井邊的利百加 (24) 40 少年耶穌與猶太經師 (82)

12 雅各的梯子 (26) 41 施洗約翰 (84)

13 雅各和他的羊群 (28) 42 耶穌受洗 (86)

14 雅各與天使摔跤 (30) 43 曠野中的耶穌 (88)

15 約瑟在埃及 (32) 44 世上的光 (90)

16 以色列人起程出埃及 (34) 45迦拿的宴席 (92)

17 過紅海 (36) 46 捱魯的女兒復活 (94)

18 頒布十誠 (38) 47 得魚的神跡 (96)

19 為上帝建立會幕 (40) 48 增餅的神跡 (98)

20 贖罪羊 (42) 49 浪子回頭 (100)

2l 路得的故事 (44) 50懺悔的抹大拉的馬利業 (102)

22 示巴女王朝見所羅門王 (46) 5l 莎樂美的舞蹈 (104)

23 喚醒以利亞 (48) 52 耶穌顯示聖容 (106)

24伯沙撒王的宴席 (50) 53 耶穌與馬大和馬利亞(一) (108)

25 但以理看見的異象 (52) 54 耶穌與馬大和馬利亞(二) (110)

26 多俾亞與天使 (54) 55 潔淨聖殿 (112)

27 聖母領報(一) (56) 56 詛咒無花果樹 (114)

28 聖母領報(二) (58) 猶大的吻 (114)

29受胎告知(60) 57 誰是沒有罪的 (116)

58 為門徒洗腳 (118) 80 保羅在以弗所燒毀邪書(162)

59 最後的晚餐 (120) 8l 彼得殉道 (164)

60 客西馬尼園的哀禱 (122) 82 保羅殉道 (166)

61 彼得不認主 (124) 83 啟示錄四騎士 (168)

62 耶穌受審 (126) 84 聖米迦勒與龍決戰 (170)

63 彼拉多洗手 (128) 85 聖米迦勒屠龍 (172)

64 耶穌受辱 (130) 86 天堂與地獄 (174)

65各各他苦路 (132) 87上帝的羔羊(176)

66 十字架上的耶穌(一) (134) 88 讚頌羔羊 (178)

67 十字架上的耶穌(二) (136) 89 聖約翰看見的異象 (180)

68 十字架上的耶穌(三) (138) 90 聖母的少女時代 (182)

69 十字架上的耶穌(四) (140) 91 路加為聖母畫像 (184)

70 十字架上的耶穌(五) (142) 92 聖母加冕 (186)

71 安葬耶穌 (144) 93 天使始終是女性 (188)

72 耶穌復活(一) (146) 94 聖米迦勒稱量靈魂(190)

73 耶穌復活(二) (148) 95 聖安東尼的誘惑 (192)

74 不要摸我 (150) 96 聖安東尼與隱士保羅 (194)

75 耶穌在以馬忤斯顯現 (152) 97 聖凱薩琳的神婚 (196)

76 掃羅皈依 (154) 98 聖哲羅姆與天使 (198)

77 彼得和保羅 (156) 99 利加特港聖母第·習作 (200)

78四使徒(158) 100 生命之泉 (202)

79 保羅在以弗所醫治病人 (160)

書籍序言

《聖經》不僅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一部世俗的珍貴歷史文獻,是人類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出現在遙遠古代的、色澤絢麗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文藝作品。如同其他類似的書籍一樣,《聖經》中的故事反映了人類的社會心理演變進程,無論他們的種族、語言和文化如何,它反映的是人類渴望與追求真理願望的一種形式。

千百年來,《聖經》一直被認為是古希伯來人在神的授意下寫就的獨創性著作。但是,隨著在考古工作中楔形文字不斷被破解成功,歷史學家認識到,《聖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索不達米業的歷史。也就是說,《聖經》中的許多細節,甚至許多完整故事都或多或少地來源於閃米特人的豐富多彩的神話和傳說的寶庫。經驗豐富的歷史學家都知道:神話和傳說常常是詩化了的歷史。換句話說:在神話和傳說中常常包含著歷史的真實。

自從《聖經》問世之後,《聖經》中的許多故事就一直吸引著歷代的藝術家,而且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描繪聖經故事的時候往往攙雜進去大量的自我想像,以及那個時代人們許多生活的場景和對事物的看法。也有一些藝術家,雖然描繪的是《聖經》中的故事,而他們真實的目的常常只是借用《聖經》中的故事或人物來反映他們自己當時的心態。通過這些美麗的作品,使我們又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部分歷史,而且是視覺化的歷史。

早期基督教因藝術作品涉嫌“偶像崇拜”而不予提倡,甚至反對。即使這樣,它也沒有與藝術絕緣。公元2~4世紀,基督教遭受羅馬帝國政府的迫害,教會被迫轉入地下,從地下墓窟中保留下來的壁畫可以知道,早期基督教並不絕對排斥宗教繪畫(對雕塑的態度則嚴厲得多)。這些墓窟壁畫,如}。字架、皿、餅、籃子、鴿子、橄欖枝等與基督教教義有關的圖像以及與《聖經》故事內容有關的簡單圖畫就是現存最早的基督教藝術作品。

公元4世紀初,基督教在羅馬帝國逐漸取得了合法地位,教會由地下轉到地下,為了發展的需要,營造更大更吸引人的崇拜場所,更主要地是使更多沒有文化的信徒能在直覺感官上理解在書中無法讀懂的宗教內容,這項歷史使命自然就落在基督教藝術——壁畫與鑲嵌畫的肩上。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拜占庭,325年召開了基督教歷史上劃時代的第一次宗教會議——尼西亞大公會議,基督教從一個以下層社會成員為主的宗教開始走上羅馬帝國國教的道路,同時逐漸形成了拜占庭藝術,教堂建築、壁畫、鑲嵌畫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眾所周知,宗教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必然具有兩重職能:審美職能和宗教職能。這時期的藝術職能主要是為教會效力的宗教職能,這是歷史的必然。它的任務主要是用象徵手法來表現神秘的屬靈世界,不注重(甚至排斥)真實的生活。人物造型一般都是眼大口小,表情嚴肅(或者說呆板)。人物占據大部分畫面,而且有嚴格的排列次序,最下面是俗人與平信徒,其上是教士,再上是聖徒環繞的天使和“聖家庭”(聖母馬利亞、耶穌、約毖等),最上部是基督(代表上帝)。色彩也劃分為固定的象徵意義,如金色象徵神聖,紫色象徵尊貴,白色象徵聖潔,綠色象徵生命,黑色象徵死亡等等。這種規範化的程式當然大大地束縛了藝術家的想像力,影響了藝術的發展。

8~9世紀,東羅馬帝國政府對東方希臘教會發動了“聖像破壞運動”,基督教藝術的發展一度受挫,但西方拉丁教會卻沒有受到多大影響。9世紀中葉,“聖像破壞運動”結束後,希臘教會的拜占庭藝術很快就達到了第二個高峰,主要表現為教堂建築、裝飾與聖像鑲嵌等方面。與此同時,西歐的加洛林文藝復興成為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的先河,先後出現了羅馬式藝術和哥德式藝術。藝術造型也由僵直刻板的程式轉變為比例協調、姿態自然、表情安詳的新風格,但是,總體來看並沒有完全擺脫教會程式的桎梏,仍然有大量神秘色彩極濃的“耶穌苦像”,這類藝術作品均以“耶穌受難”為主題,突出耶穌身上的傷痕,誇張地表現死亡的痛苦。

14世紀以後,文藝復興的鏇風橫掃西歐,藝術家們陸續衝破教會的控制,徹底拋棄了呆板的程式,把審美職能與宗教職能相提並論,甚至放在宗教職能之上,用現實主義的和平、寧靜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理性信仰的虔誠。在這一偉大的轉化中,義大利畫家喬托是第一位探索創新的勇士。到15世紀,佛羅倫斯畫家馬薩喬在喬托開啟的現實主義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他主張“愈接近自然便愈完善”,不但注重透視學、解剖學的原理及色彩的適用,而且強調把宗教題材世俗化,為15、16世紀的義大利繪畫開闢了新途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人的輝煌成就把文藝復興推到了極盛時期。

宗教改革運動以後產生的新教各教派,多數認為聖像畫可能導致偶像崇拜。天主教會則在1563年的特蘭托公會議上重申聖像崇拜的重大意義,反對宗教改革的耶穌會更是強調教堂的建築、裝飾、高水平的聖像藝術有助於堅定信仰、強化宗教氣氛,於是產生了以雍容華貴為特點的巴羅克藝術。

16、17世紀西歐社會進入了資本主義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藝術不再專門為教會服務,它已逐漸走入社會,成為商品。作為巴羅克藝術代表人物之一的弗蘭德斯畫家魯本斯自然也受到商品社會的強烈影響。他的畫色彩絢麗,動態感強,描繪細膩,但過於雕琢,因追求華麗的外表而忽略了內在的刻畫。與魯本斯形成對比的是倫勃朗。他把下層社會的貧民、流浪漢、工匠、小販等的形象畫進《聖經》題材的作品中,展示了他的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甚至連馬克思都稱讚說:“倫勃朗是按照荷蘭農婦來畫聖母的。”他的畫把基督教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境界。

18~19世紀,歐洲畫壇上百花齊放,流派紛呈,名家輩出。18世紀末出現了一位敢於向宗教裁判所挑戰的勇士——西班牙畫家戈雅。他用藝術為武器揭露羅馬教廷和宗教裁判所的黑暗與殘酷。他的銅版畫《幻想曲》是一組噩夢式的幻想作品,涉及面很廣,有的畫是揭露西班牙宮廷的腐化,有的畫是諷刺羅馬教會和修士們的愚昧與貪婪,有的畫是抨擊宗教裁判所的殘暴,有的畫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誰也弄不清戈雅的原本意圖。從表面上看,《幻想曲》似乎不屬於基督教藝術,但它的主題則毫無疑問是批判、揭露當時教會的封建統治者的殘暴與偽善,表達了下層人民的苦難與不幸。因而有人說《幻想曲》是繪畫藝術中的“啟示文學”。

19世紀中葉本篤會在天主教內部發起了宗教復興運動,強調神學思想與宗教藝術相結合,對基督教藝術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20世紀初,法國畫家魯王ⅡJ主張基督教藝術既要表現人的現實生活,義要反映人的靈性生活。他創作的《兵丁戲弄耶穌》等就表現了深厚的宗教感情。1945年英國雕塑家摩爾創作的行雕《聖母與聖嬰》一反多年來的習見程式,呈現出古拙單純的古代風格,曾引起過畫壇的爭議。1946年,英國畫家薩特蘭創作的《十字架受難》被隊為是20吐紀最有代表性的基督教藝術作品之一。

宗教和藝術之間密切的血緣關係,可以一直追洲劍史前文化時期。對歷史上的西方藝術而言,無淪是繪畫、雕刻、建築和音樂,都與宗教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宗教和藝術任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緣關係”。宗教組織力圖支配藝術,利用藝術,把藝術納入宗教崇拜體系,因為崇拜活動是宗教的載體,離開崇拜任何宗教都無法存在。崇拜活動要求一個與日常環境不同的、充滿各種象徵的崇拜對象和各種超自然力與超自然物體形象的特殊環境,其目的在於使信仰者保持深厚的宗教情感與認知。毫無疑問藝術就是營造這種崇拜環境的最理想、最現實的工具。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意識——當然也包括宗教意識——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藝術家早已不再充當教會的工具,儘管他們仍然使用基督教的題材進行創作,但他們只是借用這些題材抒發自己的感情。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近兩千年來,基督教(像其他宗教一樣)一直致力於支配藝術,使藝術為其宗教活動服務。同時,藝術家們儘量使用基督教內容為創作素材,以求獲得更多的觀眾。兩者是在歷史發展長河中進行著支配與反支配、控制與反控制、利用與反利用的錯綜複雜的鬥爭中發展變化的。

在美術史的研究領域裡,有一門學科被稱為“美術史學史”,它不但研究畫家創作一件作品時的過程和歷史背景,同時也研究作品的委託人和贊助人(sponsor)的審美趣味以及對畫家提出了什麼要求,對畫家創作產生了什麼影響等等(例如畫家常常被要求將贊助人或他的親屬畫進作品之中,如本畫冊中的《讚頌羔羊》)。確切地說,西方藝術史中的一些著名的作品,最初往往是教會或某個個人交給藝術家的任務,而非藝術家自由創作的產物。例如畫家格林沃德(Gruenewald,1475~1528)的作品、雕塑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的作品、音樂家巴赫(Bach,1685~1750)的作品以及許多教堂建築作品等。雖然教會或贊助人往往要求藝術家按照他們的意圖完成任務,但那些富於創造性的藝術家也常常找到適當的理由完成打破常規的藝術創作。藝術家與委託人或贊助人的關係彳丁時常常是對立的、矛盾的,他們在相互的制約中去完成任務。

歷代藝術家對聖經故事中某些題材的偏愛常常是相同的,例如:“伊甸園”、“天堂與地獄”、“亞當與夏娃”、“洪水滅世”、“耶穌降生”、“三王來朝”、“聖母與聖子”、“最後的晚餐”、“士字架下的耶穌”(“耶穌受難”)、“耶穌復活”等等。如果稍加分析,不難發現,事實上這類題材都與人的生命有關(發生一發展一消亡),都與人性有關,都與人類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自然的恐懼、人世間的愛、真理的獻身以及永生的渴望緊密相連。在基督教藝術中,“聖母與聖子”是一個深受畫家喜愛的題材,其實,它就是世俗繪畫中的“母與子”。迄今為止,歷史上有數不清的藝術家創作過數不清的以“母與子”為題材的繪畫作品,慈母的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偉大的愛,“母與子”對人類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來說都是一個永恆的題目。

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一部藝術史,它反映的不僅是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戰爭的歷史,而且反映了人類視覺認知的歷史以及人類用自我創造的視覺形態與符號對人類視覺認知過程的描述。藝術家帶給大眾的不僅僅是圖像(Image),而且還給火眾提供lr一個透過其藝術作品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審視人生、社會和審視人類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認知的價值定義和思考。

總之,人類視覺認知的歷史是人類對“所見即所在”、“所見即所得”觀念不斷反思的歷史,正是藝術家這種對固有模式的不斷挑戰和革命,使得人類住心智方面漸漸成熟起來。中國有一個古老的故事叫做“螳螂捕蟬”。假如你有能力在一瞬間通過蟬的眼睛、螳螂的眼睛、黃雀的眼睛、男孩的眼睛和作者的眼睛做瞬間的集合觀察,將五個畫面壓縮成一個,然後義有能力在這個瞬間分別切換到任意一個畫面,你會看到什麼?你如何表現這個過程?傳統的藝術思維與藝術表現是做不到的,現代藝術帶給人們的不僅僅只是藝術表現方式方面的革命,更重要的是在視覺認知領域裡的挑戰。在這本畫冊里也有一些現代風格的繪畫作品,如果您仔細閱讀了這段文字,相信您會對那些作品完成自我解讀。

對於藝術作品,信仰者與非信仰者的觀感是不同的。西方文化離不開基督教文化,兩方藝術也離不開基督教藝術。我們編寫這本畫冊的初衷是想用與基督教內容有關的藝術作品來反映曲方藝術的發展與進步。由於我們的水平有限與篇幅的限制,所收作品並不能完全代表西方藝術發展史,畫冊中的作品介紹也難免偏頗與疏漏,深願得到讀者與專家的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